本土汽車電子產業的突圍之路?

摘要: 汽車將向安全, 互聯, 智能, 節能的方向一路狂奔, 高級汽車駕駛輔助系統, 無人駕駛, 車聯網(V2X)等新產品和新功能層出不窮, AI晶片, 毫米波雷達, 雷射雷達, 新型MEMS等技術飛速發展, 無數企業卡位電動, 智能網聯化的趨勢, 眾多新玩家的湧入帶來資本, 技術, 市場的交鋒大比拼, 也將重塑產業鏈格局.

集微網消息 (文/艾檬) 中興事件雖然趨於和解, 但中興付出了基本上 '三年利潤都要交罰金' 的慘痛代價, 核心技術受制於人, 相當於 '地基' 一撤, 光鮮亮麗的高樓大廈就會轟然倒塌. 而反觀汽車業, 可以說 '地基——核心技術' 更加是仰人鼻息, 而在國內本土汽車品牌異軍突起, 新能源汽車和無人駕駛引發全產業鏈重塑的時下, 本土汽車電子產業有沒有可能尋求新的 '突圍' 之路?

緣何國外汽車部件巨頭把持?

由於汽車電子產業具備較高的技術門檻, 進入整車廠的認證周期長, 使得行業壁壘趨高. 縱觀汽車電子廠商的曆史, Tier1行業集中度高, 在外資, 合資, 本土企業這三大類中, 外資企業是絕對的 '主角' .

根據《美國汽車新聞》給出的2017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榜, 前十大汽車電子供應商佔據 70%市場佔有率, 博世與電裝兩家企業的收入規模之和佔據了市場總量的一半以上. 從汽車業務範圍來看, 國際零部件巨頭的產品覆蓋了動力, 安全, 車身電子, 資訊娛樂系統以及駕駛員輔助系統等, 在汽車電子產品領域佔據稱雄地位.

而這些巨頭長時間地壟斷中國市場, 光大證券認為主要由於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這些巨頭經曆了長時間的技術積累, 經過長時間的研發投入而確立起來了技術優勢, 並且不斷創新引領相關技術領域的發展方向, 因而核心專利技術大多掌握在其手中, 建立了較高的技術壁壘. 二是汽車電子產品通常需要在惡劣的環境中使用, 在抗溫度變化, 可靠性, 抗靜電等方面比消費電子產品的要求更嚴苛, 產品穩定性至關重要, 因而整車廠商會相對 '保守' 選擇長期供應商, 之後很少嘗試替換. 而且, 上遊電子元器件廠商和下遊整車廠商也多半為國外企業, 亦為外資企業的通關鋪平道路. 三是汽車電子產品需通過嚴格的認證, 包括 ISO9001, ISO14001, TS16949 等常規認證, 以及AEC, CE等汽車協會認證, 獲得汽車協會標準認證的時間一般在 2-3年.

本土廠商的新機遇

雖然現實看著有些 '傷感' , 但過去並不代表未來, 經過多年的積累, 本土汽車電子廠商逢政策和市場需求的變動節點, 迎來史上最好時機.

在政策層面, 一方面, 國家戰略發展規划進一步助推汽車電子行業發展. 2017 年 4 月, 工信部, 發改委, 科技部聯合發布《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 指出要 '引導創新主體協同攻關輕量化, 先進汽車電子, 自動駕駛系統, 核心晶片及車載作業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 增加基礎, 共性技術的有效供給' , 又一次強調了先進汽車電子, 自動駕駛以及核心晶片等汽車電子領域發展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 國家節能減排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等政策, 不斷促進整車企業增加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銷售, 將有利於國內企業進行國產化替代.

而在整車層面, 國產乘用車品牌的不斷成長為本土汽車電子提供重大發展機遇. 國產乘用車品牌在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後, 已經開始逐步展現出自己的競爭實力, 國產品牌對本土汽車電子廠商的接受程度較國外整車品牌高. 同時, 互聯網造車運動如火如荼展開, 蔚來, 小鵬, 奇點等等企業有著雄厚資本背書, 也有望開啟本土企業試水新機會. 本土企業的優勢在於較高的性價比及優質的服務, 未來有望逐步從後裝走向前裝市場, 從二級, 三級供應商升入到一級供應商.

在趨勢方面, 汽車將向安全, 互聯, 智能, 節能的方向一路狂奔, 高級汽車駕駛輔助系統(ADAS), 無人駕駛, 車聯網(V2X)等新產品和新功能層出不窮, AI晶片, 毫米波雷達, 雷射雷達, 新型MEMS等技術飛速發展, 無數企業卡位電動, 智能網聯化的趨勢, 眾多新玩家的湧入帶來資本, 技術, 市場的交鋒大比拼, 也將重塑產業鏈格局.

比如英國預計到2035年全球自動駕駛汽車市場的規模將達到9070億英鎊(1.2萬億美元), 自動駕駛正在催生全新的汽車供應鏈形態. 對寒武紀, 比特大陸, 地平線機器人等當前火熱的AI晶片廠商來說, 自動駕駛成為眾多廠商布局的重頭領域之一.

毫無疑問, 未來3-5年將會是本土汽車電子廠商 '佔位' 的時機, 也將迎來資本開支的高峰期.

國產替代和海外併購的路徑 隨著汽車競爭日趨白熱化, 汽車電子智能化已然成為全球汽車產業技術領域的發展重點和產業戰略新興增長點. 對於本土汽車電子廠商來言, 通過自主研發實現國產替代是必由之路.

要知道如果無法掌握核心技術, 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近年來國內在車身電子, 安全甚至動力層面都有不少的企業深度涉入, 聯合電子, 航盛, 德賽西威等企業走通了從後裝到前裝的 '關口' , 前不久寧德時代戰勝三星, 松下等強勁對手躋身大眾集團MEB電動車項目平台的動力電池供應商, 琻捷電子推出了自主研發並已經實現量產的國內第一顆車規級汽車輪胎壓力感測器監測晶片SNP70X等, 都預示著本土廠商 '玩得轉' . 而新興的無人駕駛市場新老玩家更是爭相湧入, 相信AI晶片的獨角獸們也會在這一市場掀起多重浪花.

而通過海外併購實現技術跨越不失為另一種途徑, 特別是能夠借併購切入供應商體系的公司. 光大證券認為, 汽車電子市場利潤率高, 但需要整車廠商長期認證, 而且供應鏈體系相對封閉, 國內企業通過內生髮展進入其供應鏈還有待時日. 因此, 國內汽車電子企業可以通過海外併購實現技術跨越, 切入到全球大型整車廠商的供應鏈體系, 實現供應層次的根本性轉變, 以提高未來的盈利水平. 雖然國內的海外併購已經引起國外的警覺, 但資本的力量應依然強大.

在這一過程中, 上下遊合力的生態力量不容忽視. 保隆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汽車電子總經理李威認為, 國內趁著汽車產業智能化和新能源化的東風, 國內有諸多零部件廠商在崛起, 這為國內汽車晶片廠商試水提供機會, 唯有上下遊合力才能促進整個汽車產業鏈的持續發展.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