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死回生: 科學儀器助力文物修複

文物是人類的曆史文化遺產, 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我國歷史悠久, 文化遺產豐富, 對其進行合理保護有利於弘揚我國傳統文化. 近些年來我國對文物保護工作越發重視, 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條例來加大文物保護力度. 作為文物保護的關鍵環節, 文物修複工作也引發了更多關注.

政策推動文物保護科技創新

眾所周知, 文物修複工作是一門需要融合多領域知識的學科, 科學性很強. 以往的文物修複工作往往受制於科技水平, 修複效果並不理想, 甚至對文物造成了損傷, 破壞.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水平的提升, 科技力量在文物修複中的作用越發凸顯. 我國就曾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來推動文化遺產保護科技創新進程.

2016年底, 科技部, 文化部, 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了《國家 '十三五' 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 《規劃》明確提出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修複的科技支撐力度, 遙感遙測, 精準測年, 無損微損檢測等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及相關設備被提及. 2017年6月, 國家文物局又印發了《關於加強 '十三五' 文物科技工作的意見》, 《意見》將構建文物保護修複綜合技術體系作為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任務.

儀器 助力文物修複效果顯著

在政策的推動下, 我國文物修複工作取得了明顯突破, 一批質量上乘的科學分析儀器被運用到了修複工作中. 文物專用CT機, 掃描電子顯微鏡, 高 光譜儀 , 微區X射線熒光光譜儀, 紅外光譜儀, 顯微雷射拉曼光譜分析儀等設備均開始在各大博物館得到普及, 促使文物保護更加科學有效.

在文物修複過程中, 現代顯微技術可稱得上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文物修複工作者可藉助顯微鏡觀察分析文物的形態, 結構, 成分以及工藝, 從而制定出合理的文物保護方案. 除了把破碎的文物複原, 把受損害的文物壽命延長, 現代文物修複工作還需要在此基礎上重新發現, 挖掘文物的價值, 讓文物 '活' 起來. 故宮博物院曾展出的《乾隆帝祝母后萬壽圖》, 在修複過程中藉助高光譜成像技術發現了被掩蓋的底稿和袖子裡的手, 為這幅畫的各方面研究提供了新線索. 不僅修複過程需要科學儀器, 修複效果的判斷保持, 同樣需要科學設備助力. 運用三維視頻掃描器, 工作人員可觀察到肉眼難以發現的黴菌, 從而可對修複效果進行量化判斷. 目前, 三維視頻掃描器在裱畫, 絲織品, 唐卡修複等工作中發揮著顯著作用.

當前, 國家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重視程度逐漸加大, 黨中央, 國務院已將其視作 '弘揚傳統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 的重要步驟, 文物修複工作熱度持續上漲. 我國共有博物館4000多家, 館藏文物數量繁多. 以我國的故宮博物院為例, 其擁有珍貴文物約180萬件, 這些文物曆經歲月侵蝕, 需要經常保養和修複, 對科學儀器的需求可謂不小. 可以預見, 隨著文物保護工作進程的加快, 科學儀器市場也將迎來快速增長.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