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AMD, Intel打核戰: X86史上第三次洗牌

這麼多年來DIY圈一直在談 'DIY已死' 甚至 'PC已死' , 原因是大家沒什麼動力升級新硬體了, 消費者抱怨廠商推新品沒誠意, 性能擠牙膏, 廠商那邊又覺得委屈, 市場不斷下滑, 研發新產品不要錢嗎?

AMD, Intel '核戰' 開打, 28核, 32核案頭CPU駕臨

在台北電腦展主題演講中, 英特爾出人意外地宣布了28核案頭處理器的存在, 現場還演示了CINBENCH R15的測試, 可以28個核心全速運行在5GHz頻率了. 這一舉動震驚了全世界, 要知道目前Intel消費級處理器最多才18個核心, 全核睿頻頻率才3.4GHz.

只過了一天, AMD在6月6日的發布會上就宣布了宣布了第二代Threadripper處理器, 12nm LP工藝, Zen+架構, 同時核心數增加到了32核64線程, 超越了英特爾前一天展示的28核56線程處理器, 成為新的案頭處理器王者.

處理器核心數一下子增加到了28-32核, 除了性能大幅提升之外, 伴隨而來的還有TDP功耗, AMD的32核處理器TDP功耗達到了250W, Intel的28核處理器則要300W TDP, CPU功耗一下子超越了當前的高端顯卡, 要知道NVIDIA家的GTX 1080 Ti顯卡TDP功耗也不過250W, 現在CPU功耗比GPU TDP功耗還高, 這讓核彈狂魔如何是好?

玩笑歸玩笑, AMD, Intel今年掀起的核戰不只是帶來幾款高性能處理器這麼簡單, 自從AMD有了Ryzen這把神兵利器之後, 他們已經有機會改變處理器市場現在的頹勢, Intel不管願意不願意, 都不可能在如過去十年那樣把案頭處理器停留在4核上不管了, 這場核戰有可能改變未來處理器的發展, 堪稱X86史上第三次洗牌行動.

X86處理器第一次洗牌: Pentium問世, 群雄終結

熟悉PC發展史的玩家知道我們今天所說的PC是IBM在1980年代確立的標準, 作業系統是微軟提供的, 先是DOS, 後是Windows, 處理器則是始於Intel的8088, 這也是Wintel聯盟的由來.

當年推X86處理器的不止Intel一家, IBM為了保證供應, 需要多家供應商, Intel把X86處理器授權給了AMD公司, 這也是AMD進軍X86處理器的由來. 大家不知道的是, 除了這兩家之外, 還有不少第三方X86處理器, 包括摩托羅拉, Cyrix, 國家半導體以及後來的VIA威盛等等, 當年這些公司可以仿製Intel的X86處理器, 而且命名上也很英特爾產品相似, 比如Cyrix就推出過4x86, 5x86, 6x86等處理器, 性能比Intel產品好, 價格更低, 針腳又相容, 所以很受市場歡迎.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X86市場可以說百花齊放, AMD, Cyrix等公司的X86相容處理器憑藉更高的性能, 更低的價格讓Intel苦不堪言, Intel最終在1993年終結了x86這樣的命名方式, 推出了Pentium奔騰處理器品牌.

採用了新的P5架構, 頻率可達66MHz, 性能領先其他公司, 拉開了其他廠商的差距. 從此之後, X86市場上除了AMD之外, 其他公司就逐漸退出了, 本來他們也不像AMD, Intel這樣專註X86處理器, 摩托, 國家半導體等公司都是玩票性質, 有其他業務養著, 所以X86市場在奔騰品牌問世之後經曆了第一次洗牌, 主要剩下AMD, Intel兩家正規軍.

X86處理器第二次洗牌: Core問世, AMD被邊緣化

奔騰問世之後的幾年裡, AMD, Intel雙方一直咬的很緊, 儘管份額上依然是Intel最多, 但是AMD當年在技術上跟Intel是互有勝負, 各有所長, Pentium II, Pentium III時代AMD還能憑藉K5, K6, K6-2架構偶爾領先Intel處理器.

2000年Intel推出了Pentium 4處理器, 剛開始P4處理器受到了PC廠商及消費者的歡迎, 不過AMD後面推出了雷鳥核心的Athlon處理器, 性能優勢逐漸顯現出來, P4開始招架不住了, 到了2003年AMD的K8大鎚處理器問世, 首發64位架構, Intel就失了下風了, 再加上Intel當年強推Rambus記憶體, 棄主流DDR記憶體不顧, P4這一代的下場大家也看到了.

不過AMD的風光沒持續多久, P4上Intel雖然失利了, 但是他們的反撲也非常快, Intel迅速迴轉推出了Core架構, '扣肉' 時代來臨了, 高性能低功耗的P6微架構幫助Intel收複失地, 而AMD在K8之後的K10, 推土機架構上接連不振, 沉淪至今.

Intel在Core架構贏得勝利之後並沒有停步不前, 繼而推出了Tick-Tock戰略, 每兩年升級一次工藝, 每兩年升級一次架構, 每年都有新一代處理器問世, 從45nm的Penryn (Core架構第一代產品) 一直持續到了14nm工藝的Broadwell.

在這10年中AMD就如P4時代的Intel一樣左支右絀, 無力應對Intel的進攻, 推土機架構處理器失利之後, AMD在2012年就事實上停止了新架構處理器產品, 憋足了勁研發新一代的Zen架構.

X86處理器第三次洗牌: 超多核處理器時代到來

為什麼我們會認為AMD, Intel今年爭相推出28核, 32核處理器如此重要, 甚至可以說是X86史上第三次洗牌? 實在是因為過去10年中案頭處理器沒什麼明顯進步, 如一潭死水, 整個DIY乃至PC行業都因此發展緩慢.

如今的半導體製程工藝逐漸逼近物理極限, 10nm之後工藝升級越來越困難, 指望大幅提升處理器頻率已經不太可能, 單核IPC性能已經沒有多少空間可挖了, 這幾年大家都說Intel升級擠牙膏, 他們也是有苦衷的, 但在多核上無動於衷就是Intel的錯了.

主流處理器停留在4核水平上已經有很多年了, 英特爾一是缺少競爭動力, 二是認為案頭應用對多核的支援不夠好, 根本用不到這麼多核心. 這個理論看起來很有道理, 但實際上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案頭應用對多核支援不夠好是因為多年來案頭主流處理器就只有2核, 4核, AMD以及Intel不提前把多核處理器普及到案頭市場, 軟體廠商怎麼可能去主動優化應用, 只有硬體先行了, 軟體優化才能跟進, 而不是等著軟體優化過關了, Intel再推多核處理器.

這個道理在X64指令集上就上演過一次了, Intel搞64位指令集比AMD早得多, 但是為什麼最後被AMD搶先了, 就是因為Intel認為案頭市場推64位沒什麼用, 結果錯失了良機. 如今Intel在超多核處理器上也是抱有這樣的心態, 好在這一次又被AMD打醒了, Ryzen開始在案頭普及8核16線程處理器, 高端市場力推16核處理器, 今年則是32核處理器. 如今Intel也開竅了, 案頭市場也開始推超多核心的處理器了, 儘管目前只是發燒級市場, 但是主流市場後續還會有8核16線程處理器, 未來再推10核, 12核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正如X64位指令集遇到的那樣, 未來一兩年內8核, 10核甚至28核, 32核可能都不會有太多案頭應用, 遊戲支援, 但是有了硬體平台, 系統及軟體, 遊戲廠商才有可能去優化超多核處理器, 才能真正應用推廣開來, 沒有AMD, Intel先行一步, 多核優化的時代就更沒機會到來.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