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叛徒"書寫矽谷史:英特爾和AMD半世紀的愛恨情仇

本報記者 周智宇 深圳報道

導讀

自從仙童公司分家起, 英特爾和AMD就如同一部肥皂劇, 既有蜜月, 也有對峙公堂, 但也正是這半世紀來的 '相愛相殺' 推動著CPU產業乃至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

在CPU領域, 英特爾近十年來一直是不折不扣的行業龍頭, 佔據市場份額超過八成. 但隨著其量產10nm晶片的時間再次延遲, 越來越多的投資者, 分析師擔心, 其龍頭地位或將受到衝擊.

將對英特爾造成威脅的是CPU領域中, 市場份額長期位居第二的美國超微公司 (AMD) . 自4月底公布 '井噴式' 的季度財報至今, AMD股價已上漲超過41%. AMD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蘇姿豐 (Lisa Su) 甚至在近期摩根大通的活動上放言稱, 未來幾年內AMD的處理器份額將會達到40%.

實際上, 自從飛兆半導體(Fairchild, 又名 '仙童' )公司分家起, 英特爾和AMD就如同一部肥皂劇, 既有蜜月, 也有對峙公堂, 但也正是這半世紀來的 '相愛相殺' 推動著CPU產業乃至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

矽谷裡的 '叛徒們'

在半導體行業史上, '晶體管之父' 威廉·肖克利 (William Shockley)曾有一個名詞被認為是矽谷精神的代表—— '八叛徒' (Traitorous Eight).

肖克利曾開辦過一家公司, 但因為團隊不和等, 包括羅伯特·諾伊斯和戈登·摩爾等在內的八名員工最終在一美元的紙幣上共同簽名, 宣告退出公司, 這也是 '八叛徒' 的由來, 而這八人隨後於1957年成立另一家傳奇公司——仙童.

一位名叫Donald C. Hoefler的美國記者, 曾在1971年寫過名為《美國矽谷》的系列報道, 他在稿件中分析道, 幾乎矽谷中的所有半導體公司都源於仙童. 也正是Hoefler的稿件, 加州聖塔克拉拉穀地首次被賦予 '矽谷' 的稱號.

可以說, 矽谷裡的公司多多少少與仙童有著淵源. 曾有報道稱, 在1969年矽谷的一次半導體峰會上, 400多名參會者只有24名不是仙童的前僱員, 這也足以表明仙童在半導體史上的地位.

隨著矽谷裡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 仙童在培育半導體人才的同時, 人才不斷出走, 紛紛成立自己的公司, 英特爾和AMD是 '叛徒們' 成立公司的代表.

1968年, '八叛徒' 中的羅伯特·諾伊斯和戈登·摩爾成立了英特爾, 而同樣出身仙童的傑裡·桑德斯則在1969年成立了AMD.

但與英特爾相比, AMD的出身似乎差了不少, 諾伊斯被稱為 '整合電路之父' , 摩爾則是 '摩爾定律' 的提出者, 而桑德斯只是仙童負責銷售的高管. 如此出身使得英特爾以技術發展為導向, 而AMD則以市場為導向.

在業內人士看來, 技術發展導向使得英特爾優勢明顯. 華美半導體協會理事繆英妤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 從20世紀60年代起, 英特爾在過去50年裡推動了摩爾定律, 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對美國半導體行業起到引領作用.

實際上在成立之初, 英特爾的成功主要依賴於記憶體晶片. 1970年, 英特爾推出了第一個動態隨機存儲器 (DRAM) 晶片C1103, 並在兩年後實現年收入超過2300萬美元, 到1974年, 英特爾在全球DRAM的市場份額達到了82.9%.

DRAM的成功助力英特爾在1971年上市, 也就在這一年, 英特爾研製出了第一款商用微處理器4004. 但在彼時, 記憶體晶片仍然是英特爾的主要營收來源.

隨著日本等國家的半導體行業興起, 在記憶體領域英特爾的市場份額不斷下降, 至1984年已下降至全球DRAM市場份額的1.4%. 此期間內英特爾的處理器業務開始展露光芒, 1974年英特生產的8080處理器更是為X86架構的處理器往後30年的輝煌奠定了基礎.

1982年, 英特爾為了拿下IBM的個人電腦量產訂單, 選擇與AMD牽手合作, 在拿到英特爾授權後, AMD成為8086, 8088晶片的第二供應商, 依此製造80286處理器的克隆體 'Am286' .

這段時期一度被視作兩家處理器巨頭的 '蜜月期' . 但隨著1986年英特爾撕毀與AMD之間的授權協議, AMD選擇與英特爾對簿公堂. AMD分別以違約, 壟斷市場等為由起訴英特爾, 英特爾則以侵權為由反訴AMD, 兩家公司在此後八年裡陷入法律大戰中. AMD最終雖然勝訴, 但是在技術上卻遠遠被甩下.

劇情反轉: 趕超與被趕超

似乎在對簿公堂之後, 故事應該畫上句號, 但往後的劇情卻像肥皂劇, 出現多次反轉.

英特爾的技術優勢使得WinChip和Cyrix等小市場份額的公司逐漸被淘汰, 而AMD卻一直在夾縫中生存. 1995年, AMD收購了陷入困境的CPU設計公司NexGen, 並成功推出K6系列. 而K7 (之後更名為Athlon, '速龍' ) 的推出則讓AMD的風頭壓過英特爾, 速龍高速FSB及高性能表現使得AMD佔據了一定市場份額, 能夠 '超頻' 也讓AMD獲得了忠實用戶.

到了2003年, AMD提出64位的概念, 並推出Athlon 64. 在當時, 64位處理器還只被用於高端伺服器產品中, 英特爾雖然聲稱64位處理器還需幾年時間才能推出市場, 但是在AMD的追趕下, 還是在一年後上線了64位的處理器.

在當時, 行業人士普遍認為, 速龍處理器可能會吞噬大部分英特爾的市場份額. 市場諮詢公司Mercury Research的數據顯示, 在2006年時AMD占處理器市場的份額已達到22%. 超越似乎指日可待.

但在2006年7月, 英特爾推出了Core 2處理器, 聲稱能夠在增長40%效能的同時減少40%的功耗. 產品推出之後, 相對性能落後的Athlon 64 X2價格暴跌, 單顆處理器一夜跌幅超過千元. 加上 '摩爾定律' 的推動, 英特爾在此後的十幾年中一路領先, AMD的市場份額也不斷被壓縮, 甚至到2016年第四季度時市場佔比僅有8%.

值得指出的是, 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 半導體製造公司幾乎都是垂直整合型 (IDM) 公司, 到了20世紀90年代起開始興起Fabless, 設計, 緊接著foundry代工業, Fab-Lite(輕晶圓廠)跟隨而行. 在這個過程中, 英特爾卻一直未捨棄IDM的模式.

繆英妤認為, 英特爾擁有自己獨家的產品, 設計和生產結合緊密會形成獨特的競爭力. 但這個模式也存在一定弊端, 如果設計或者生產出問題, 風險還是比較大, 但英特爾執行能力較強, 在控制風險的情況下也就能夠轉變為非常強的競爭力.

集邦諮詢拓墣產業研究院研究經理林建宏則指出, 1995年的CPU與現在看到的DRAM與NAND Flash產品是IDM模式優點的體現, 當產品的銷售規模仍在高速成長下, IDM模式實際上也有良好的成長動能.

但如果產品經濟規模飽和, IDM模式要持續成長就會面臨很大的挑戰, 林建宏表示, Intel也採用Foundry與non-violate memory作為成長的突破口.

而在 '摩爾定律' 發展下的半導體產業也似乎陷入一定瓶頸, 英特爾原計劃於2017年年底量產10nm處理器, 但一再跳票, 2018年再次推遲量產時間表至2019年. 與此同時, AMD卻宣布2019年7nm的Zen 2處理器將會面世.

儘管英特爾現任CEO科再奇在2018年股東大會上表示, 不擔心AMD在技術上領先, 14nm工藝在2019年依然有優勢. 此外, 英特爾也在發展其他晶片領域業務. 但AMD推出的AMD Ryzen所代表的 'APU' (加速處理器) 實現了CPU與GPU的深度融合, 在處理器發展路線上進行突破.

Mercury Research數據顯示, 2017年第四季度AMD的市場份額已上升至12%. 蘇姿豐也表示, 2018年AMD能夠在案頭處理器上佔據約20%的份額, 移動處理器達到18%, 她還指出, AMD的市場份額在未來幾年中能夠翻倍, 達到40%.

如此看來, 在處理器領域中, 趕超與被趕超的劇情將再次上演.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