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6萬起家舜宇光學如何崛起; 國巨瘋狂併購只為掌握

1.國巨陳泰銘瘋狂併購, 只為掌握定價權? ! 2.6萬人民幣起家的舜宇光學如何崛起? 3.張忠謀看中美貿易糾紛 指情勢較先前樂觀4.AI口譯官發展史5.切入AI領域的重要秘密奇兵? 宏達電挖來前Google大將助陣

1.國巨陳泰銘瘋狂併購, 只為掌握定價權? !

陳泰銘接手國巨後, 不斷透過併購來壯大自己.

被動元件, 藝術市場都聽他的

陳泰銘矢志要成為全球被動元件的價格制定者, 現在幾乎所有上下遊的被動元件廠, 他都有興趣, 還用 '鎖單' 的方式來操作. 他有句名言是 '擺脫紅色供應鏈, 就是把規模做大' , 因此, 他要 '並, 並, 並' , 靠併購成為被動元件龍頭.

現今, 台股多頭正在高唱蘇慧倫〈被動〉這首歌. 三月以來, 被動元件族群漲勢驚人, 龍頭國巨股價更是不斷創新高, 從今年二月的312元(新台幣, 下同)起漲, 至五月二十九日漲到1075元, 漲幅2.4倍, 市值已達3762億元, 與大立光共同打造台股 '雙千金' 的時代.

國巨能夠達千元高價, 要歸功於2013年以來經曆四次減資, 股本從220億元減到35億元, 減資85% , 股價從七元的雞蛋水餃股, 搖身一變成為晉身千元股後. 加上近來被動元件大缺貨, 陳泰銘又在此時不斷髮動併購, 使得被動元件股的動能被點燃, 火苗到處亂竄.

'國巨接下來要併購誰? ' 是當前市場最關注的話題, 國巨董事長陳泰銘成為 '喊水會結凍' 的巨星, 只要被點名的被動元件廠, 股價就應聲大漲, 原本落魄許久的被動元件族群主控了盤面, 成為陳泰銘個人的最大表演舞台.

國巨近兩次併購讓市場跌破眼鏡

近一個月, 國巨就先後啟動兩次併購案. 四月二十六日下午, 國巨無預警地宣布隔天停牌, 市場傳聞紛紛, 被點名的公司都紛紛大漲. 在意外之中, 國巨在證交所宣布要以每股73元, 公開收購保護元件大廠君耀, 收購金額在16.86億元至33.65億元間, 這是繼今年初由旗下子公司奇力新併購美磊後, 再度進行的百分百併購案.

五月二十二日, 國巨再度停牌, 也是市場一陣亂點鴛鴦譜後, 國巨才宣布透過旗下Pluto Merger Corporation併購美國天線大廠普思電子 (Pulse Electronics) , 總交易金額為7.4億美元 (約220億元新台幣) , 全數以現金支付, 要跨足最熱門的車用電子元件. 但這次併購的是外商, 再次讓市場跌破眼鏡.

子公司現金滿滿, 併購不停歇

不僅如此, 在國巨新出爐的年報上, 最除了原本持有的奇力新, 智寶, 凱美, 旺詮, 美磊, 大毅, 佳邦等外, 還新增九豪7.4% , 蜜望實2.1% 持股, 甚至連對手華新科的股票都買了兩千張, 雖然國巨說是短期投資, 但還是令市場聯想陳泰銘是否有新一輪的併購.

有分析師表示, 國巨一個月內併購君耀與普思就已經把帳上現金250億元全花光, 未來的併購動能還能持續多久? 況且三年前, 國際私募基金橡樹資本 (Oaktree) 以五億元新台幣併購普思, 現在國巨以220億元買下, 一家電子元件公司三年就漲了四十四倍, 市場質疑國巨買得太貴了. 但國巨對外解釋, 橡樹在重整普思的過程中投資不少資金, 原始成本約二億至三億美元左右. 換言之, 國巨是以二至三倍的價格買進普思, 以普思每年貢獻120億元新台幣的營收來看, 這項交易確實貴了點.

另有分析師持正面看待, 認為國巨減資多次, 子公司手中現金滿滿, 不怕沒錢併購, 也可以用換股來併購. 市場認為, 國巨的併購不會就此停歇.

陳泰銘矢志要成為全球被動元件的價格制定者, 現在幾乎所有上下遊的被動元件廠, 他都有興趣, 還用 '鎖單' 的方式來操作. 他有句名言是 '擺脫紅色供應鏈, 就是把規模做大' , 因此, 他要 '並, 並, 並' , 靠併購成為被動元件龍頭.

陳泰銘曾把商場老將搞得天翻地覆

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畢業的他, 1985年創立台灣阻抗公司, 主要銷售哥哥陳木元所創立的國巨生產的積層陶瓷電容器 (MLCC) 及晶片電阻. 1989年, 台灣阻抗與國巨合并, 不久陳木元賣掉手中的國巨持股, 與陳泰銘寧靜分家. 陳泰銘接手國巨後, 不斷透過併購來壯大自己, 至2006年為止, 已經併購超過十一家公司, 早已是市場的 '併購天王' .

頂著小平頭, 眼神銳利, 穿著品味的陳泰銘, 卻曾經大起大落, 現在又再度大起, 是台灣電子業帶點爭議色彩的傳奇人物.

過去, '當陳泰銘的股東, 不見得是好事' 是當過國巨股東的深切感念. 他是財務操作高手, 早年特愛業外投資, 最著名的是, 在98年電子業景氣大好之時, 以每股八十元溢價現增, 拿到現金上百億元.

他拿四十五億元在信義計劃區買大樓, 比當時市價貴兩成, 爾後租給高鐵, 力挺高鐵前董事長殷琪; 又拿六十五億元併購家電大廠聲寶三成股權; 還拿二十億元買了跟被動元件完全不相干的英商德記洋行五成股權, 為的是想要進口紅酒. 這些業外投資最後都以小賺小賠處分掉, 卻已讓股東頗有微詞.

陳泰銘的犀利與霸氣, 甚至不近人情, 在九九年強勢入主忘年之交陳盛沺的聲寶案中顯露無疑. 他還跟東元黃茂雄談合并, 企圖整合家電事業, 並獨斷決定東元是存續公司, 讓陳盛沺差點痛失江山, 最後是黃茂雄打退堂鼓, 合并案破局. 但當年四十齣頭的他, 能把兩位商場老將搞到天翻地覆, 確實不簡單.

國巨最著名的併購案, 是在2000年以180億元的天價併購荷商飛利浦旗下的被動元件廠, 但買來後, 飛利浦團隊卻被華新科焦佑衡以高薪挖走, 氣得陳泰銘對華新科提告, 他與焦佑衡從此化友為敵. 當時外資也極度不看好國巨高價收購飛利浦, 大砍國巨股票, 加上被動元件景氣開始走下坡, 國巨開始由盛轉衰.

回頭看, 即使人才被挖走, 但國巨卻是買到飛利浦被動元件廠的歐美客戶, 接觸到一線客戶, 讓國巨可以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 這180億元也算值得.

陳泰銘也醉心於藝術投資, 他從中學到, 買畫要買到能夠掌握藝術市場的 '定價權' , 他起初買藝術品, 專搶拍賣場的 '封面' 品, 而且一買就是一系列.

他從華人藝術家陳澄波, 常玉, 趙無極, 廖繼春開始, 之後觸角擴展到國際, 成了法蘭西斯. 培根 (Francis Bacon) , 葛哈. 李希特 (Gerhard Richter) , 安迪. 沃荷 (Andy Warhol) 等名畫的大收藏家, 出售價是由他 '喊盤' . 只是他成立的國巨文教基金會, 最初所收藏的畫是從國巨所買的畫中 '折舊' 而來.

追求大毅十年不成

另一件有爭議的事情是, 2011年四月, 陳泰銘與私募基金K K R 合組遨睿公司, 要公開收購國巨下市, 在投資市場引發軒然大波, 認為陳泰銘大玩財務遊戲, 最後被主管機關否決, 國巨股價遂從十五元跌至七元. 這也迫使陳泰銘決定以減資救亡圖存, 造就今天這種盛況.

現在陳泰銘意氣風發, 屢戰屢勝, 過去種種都成了醞釀當前豐盛的利器. 然而, 最後還是有一家公司, 讓陳泰銘如鯁在喉, 吞不下也吐不出來, 那就是大毅. 2007年, 陳泰銘發動惡意併購, 在盤面上搶買大毅股票, 持股超過四成, 大毅董事長江財寶抵死反抗, 把大毅股價拉到兩百多元; 去年, 陳泰銘再談收購, 大毅以實施庫藏股反制, 還被檢調以操控股價搜索. 十年多來, 大毅還是陳泰銘的心頭刺.

'愛喝牛奶, 就要買下一座牧場' 是陳泰銘的性格. 他熱愛國際知名品牌Hermes, 乾脆成為Hermes代理商 (現已由Hermes總部收回代理權) ; 他好收藏紅酒, 就去買下德記洋行. 從過去股東不愛的形象, 如今成了股票市場追捧的人物, 1998年買股的股東也已開始賺錢. 陳泰銘形象大逆轉, 看得出他近幾年放下身段, 積極經營媒體及人脈的用心, 為他的被動元件天王之路加分不少. 新新聞

2.6萬人民幣起家的舜宇光學如何崛起?

如果說中興, 華為, 京東方等紅色企業的壯大令人不服氣, 那麼, 由9名高中生創業, 6萬人民幣起家, 起點與台灣眾多中小企業一樣的舜宇光學, 不靠政府補貼, 逐鹿國際市場, 市值超越台灣股王, 才是台灣企業最該警覺的狠角色, 更是大立光最大的敵人!

5月29日上午10點半, 香港太古廣場3樓門外則塞滿大批媒體, 他們都是要參加中國鏡頭大廠舜宇光學的股東年會. 本刊記者獨家進入股東會現場, 直接面對面詢問舜宇光學董事長葉遼寧與行政總裁孫泱.

過去兩年, 舜宇股價暴漲數倍, 但近來卻也因為大客戶中興通訊一案被美國裁罰, 讓舜宇股價在一個月內暴跌2成, 各方散戶都好奇, 舜宇還能不能維持高成長?

能不能吃到蘋果?

股東會聚焦 是否將與大立光競爭

前一天, 另一家大廠瑞聲科技在股東會上強調, 將大舉進軍鏡頭市場, 在智慧型手機市場飽和後, 舜宇將如何因應日益激烈的競爭? 公司又何時可以比肩大立光, 打進蘋果市場?

'我們還沒有做到『A』公司 (指蘋果的訂單) , 因此這一塊我們跟大立光沒有競爭, 也不是我們規劃好了就會發生, ' 董事長葉遼寧說: '但很多事情正在改變, 以前大立光不只是業界第一, 它根本是唯一! 現在不同了, 第二, 第三都追趕得很快! '

'ROE只是結果, 我們真的不把這些數字當成工作目標. ' 行政總裁孫泱強調, 舜宇從不把自己定位成生產鏡頭或任何一個特定產品的廠商, 反而認為自己是 '解決視覺需求的公司' , 所以從智慧型手機做到車用自動駕駛系統, 安全監控系統, 甚至醫療元件, 只要客戶有視覺相關的零件需求, 就是舜宇的機會所在.

舜宇在手機鏡頭成長飛快, 車用鏡頭出貨量業界居冠, 過去兩年多, 香港掛牌股價暴漲超過3倍, 令公司取代國泰航空, 躋身恒生指數成分股. '舜宇會不會飛得太靠近太陽了? ' 美國《霸榮周刊 (Barron's) 》評價舜宇時, 便如此打趣的形容.

'很不中國' 的舜宇光學

沒有政府背後撐腰 不靠國內市場撐盤

舜宇光學不僅被視為是台灣股王——大立光的勁敵, 受到台灣高度關注. 《今周刊》記者來到浙江餘姚拜訪舜宇總部, 這家目前市值已高達6千8百億元新台幣, 高過股王大立光一個個頭的全球光學新霸主.

特色一: 落實精英共治 公司沒有大股東

1984年, 原是一家電器開關廠檢驗員的王文鑒, 帶著8名高中生, 以及6萬人民幣貸款, 開辦 '餘姚市第二光學儀器廠' 鄉辦型企業, 承接一些顯微鏡儀器的代工訂單, 成為舜宇的前身.

深入研究拆解舜宇的股權結構, 發現竟是一家『沒有大股東』的公司! 一開始就落實精英共治, 是舜宇30多年發展史的最重要特點.

攤開公司年報, 由舜宇員工信託持有的 '舜基' 公司透過百分百持股的 '舜旭' 公司, 持有舜宇35.47% 股權, 為單一最大股東, 以市值計算, 單信託價值就超過2100億新台幣!

相較於員工信託, 舜宇高層例如王文鑒名下的舜光公司雖持有舜宇3.07% 股權, 但也已交付信託, 葉遼寧個人持股僅萬分之一, 現任總裁孫泱的個人持股, 更是連萬分之一都不到, 這與大立光是不折不扣的家族企業, 大相逕庭.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高資產家族企業主持會計師郭宗銘指出, 此舉即便舜宇經營團隊內內訌, 由於個人持股都很少, 最終決策權仍舊按照信託的規範執行, 公司也不會上演經營權之爭.

特色二: 杜絕企業家族化 創辦人為此籌劃30年

'財散人聚' , 是一手創立舜宇王文鑒的座右銘, 王文鑒在舜宇改製為企業時, 只持有約7% , 自2010年開始, 員工只要績效通過檢定, 就有資格拿到公司配發的限制性股票. 光是2010年, 舜宇便一口氣拿出一億股配給員工, 最終有3百多人受惠.

特別的是, 舜宇的獎勵計劃, 對象不限於內部員工, 只要是與舜宇有往來的外部顧問, 代理商, 都有資格獲得舜宇配發的限制性股票.

王文鑒為了避免 '用人唯親' , 即使舜宇已成為營收數十億級企業, 貴為董事長的王文鑒的兄弟們仍在家鄉開曳引車. 據中國媒體報導, 王的獨子王錟炯曾在舜宇集糰子公司擔任中低階業務人員也離職. 他曾說: '我為了防範舜宇家族化經營籌划了30年之久. '

特色三: 看公司章程辦事 藉此降低人治的影響

王文鑒舉凡員工聘用, 培訓, 工作規則, 到公司每年度, 或遇突發事件的應對策略, 皆透過白紙黑字寫成, 形成一道道指令, 下達集團各個組織.

'舜宇集團人才評價辦法' 規定要透過至少6百人次問卷, 個別訪談, 業績考評等繁複程序選出優秀人才. 就連公司組織運作都有詳細規定, 例如董事會, 監事會, 總經理團隊必須分別獨立運作, 分公司管理, 監督, 執行三權, 因此, 三者組織成員不可重疊.

特色四: 對研發保持開放彈性 寧願浪費資源也要創新

舜宇進取, 大立光謀定後動的思惟差異, 也表現在兩者籌資, 用錢的態度上. 去年底, 舜宇帳上只有約59億新台幣的現金, 佔總資產約11% , 相較之下, 大立光帳上有多達679億新台幣現金, 佔總資產高達59% ; 舜宇的營運規模快速擴張, 顯示公司確有資金需求, 今年元月, 舜宇果然便發行公司債, 成功募集6億美元 (約新台幣180億) 資金, 顯示舜宇更傾向運用高本益比, 高知名度的優勢, 讓整體資金維持較高的彈性.

舜宇的經營, 如今已經成為大陸各大商學院爭相研究的案例, 甚至還成為大陸政府希望企業能予以效法的典範, 這家後來居上的紅色刺客, 也是台北家族企業值得省思的對象. 今周刊

3.張忠謀看中美貿易糾紛 指情勢較先前樂觀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前憂心, 中美貿易糾紛可能殃及蘋果(Apple)供應鏈, 不過, 目前他認為情勢發展較之前樂觀, 對於可能造成的影響, 也相對樂觀看待.

近日, 張忠謀接受財訊訪問, 針對中美貿易糾紛情勢發展提出新看法, 他說, 美國代表團在北京的時候, 已不把中美貿易問題稱作貿易戰爭, 而是稱為貿易爭端, 現在他對中美貿易的態度比5月初時樂觀.

張忠謀表示, 據紐約時報報導, 美國代表團到北京時提出包括中國第一年減少貿易赤字1000億美元, 兩年減少2000億美元等8項要求, 他認為絕大部分要求都有談判空間, 這是他比較樂觀的原因.

張忠謀5月初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 表示中美貿易糾紛可能殃及蘋果供應鏈. 他說, 這次中美貿易戰是他從未面臨過的挑戰.

台積電當時說明, 因美國與中國間的貿易談判還沒有友善的結局, 若關稅擴大至移動設備等電子產品, 台積電等蘋果供應鏈恐將無法避免受到影響.

在財訊近日的訪問中, 張忠謀對中美貿易糾紛對蘋果供應鏈可能造成的影響, 也轉為比較樂觀看待, 他說, 即使對蘋果供應鏈有影響, 台積電不是站在第一線. 會保持中立, 不會選邊站. 財訊

4.AI口譯官發展史

在2018年的博鼇亞洲論壇中, 除了主要議程外, 最引人注目的熱點是首次引進了人工智慧進行會議中的即時口語翻譯. 然而, 人工智慧並沒有出現原先大肆宣稱的 '讓即時口譯業界面對即將失業的威脅' , 相反的, 嚴重失誤的翻譯結果, 反倒讓即時口譯從業人員鬆了口氣, 看來這行飯還可以吃很久.

《聖經. 舊約. 創世紀》第11章記載, 在大洪水退去後, 這世界上的人類都是諾亞的子孫, 說同樣的語言. 那時人類開始合作, 建造名為巴別塔的通天之塔. 這個舉動驚動了神, 因此神讓全世界的人類開始有了不同的語言, 從此人類再也無法齊心合作. 造通天塔的計劃以失敗告終, 語言差異也成為了人類溝通時最大的障礙. 也許是血液中仍有想要重建巴別塔的夢想, 因此翻譯就成為人類在過去千百年歷史不斷演化的重點文化工程.

語言的隔閡並不是那麼容易打破的, 尤其是要跨語言來理解同樣的概念. 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出現跨語言的平行語料, 是製作於公元前196年的羅賽塔石碑(Rosetta Stone), 上面同時使用了古埃及文, 古希臘文以及當地通俗文字, 來記載古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詔書. 這也是翻譯的重大裡程碑.

基於規則的機器翻譯

至於機器翻譯的源頭, 可以追溯至1949年, 資訊理論研究者Warren Weave正式提出了機器翻譯的概念. 五年後, 也就是1954年, IBM與美國喬治敦大學合作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台翻譯機IBM-701. 它能夠將俄語翻譯為英文, 別看它有巨大的身軀, 事實上它裡面只內建了6條文法規則, 以及250個單字. 但即使如此, 這仍是技術的重大突破, 那時人類開始覺得應該很快就能將語言的高牆打破.

可能是神察覺有異, 又對人類重建巴別塔的計劃潑了一桶冷水. 1964年, 美國科學院成立了語言自動處理諮詢委員會(Automatic Language Processing Advisory Committee, ALPAC). 兩年後, 在委員會提出的報告中認為機器翻譯不值得繼續投入, 因為這份報告, 造成接下來的十來年中, 美國的機器翻譯研究幾乎完全停滯空白.

從IBM的第一台翻譯機誕生到20世紀80年代, 那時的技術主流都是基於規則的機器翻譯. 最常見的作法就是直接根據詞典逐字翻譯, 雖然後來也有人倡議加入句法規則來修正. 但是老實說, 翻出來的結果都很令人沮喪, 因為看起來蠢到極點. 因此, 到了80年代這樣的作法就銷聲匿跡了.

為何語言沒辦法套用規則? 因為語言是極其複雜且模糊的系統, 從字的歧義到各種修辭, 根本不可能窮舉出所有規則. 但有趣的是, 不少近期投身於自然語言的新創公司, 仍然企圖用窮舉規則來解決中文語義, 但這種想法鐵定會是以失敗告終的.

我在這舉個例子來說明為何規則是不可行的. 先別提翻譯在兩個語言轉換的複雜性, 光是從中文來說, '快遞送貨很快' 這樣的概念你能想到多少種講法? 10種? 還是100種? 在我們之前做過的自然語言統計數據來看, 一共可能會有3600種講法, 而且這個數字應該還會隨時間增加. 光一個概念如此簡單的句子就能有那麼複雜的規則體系, 若用到翻譯恐怕規則量會是個驚人的天文數字, 因此基於規則的機器翻譯思路就成為了昨日黃花.

基於實例的機器翻譯

在全世界都陷入機器翻譯低潮期, 卻有一個國家對於機器翻譯有著強大的執念, 那就是日本. 日本人的英文能力差舉世皆知, 也因此對機器翻譯有強烈的剛性需求.

日本京都大學的長尾真教授提出了基於實例的機器翻譯, 也就是別再去想讓機器從無到有來翻譯, 我們只要存上足夠多的例句, 即使遇到不完全匹配的句子, 我們也可以比對例句, 只要替換不一樣的詞的翻譯就可以. 這種天真的想法當然沒有比基於規則的機器翻譯高明多少, 所以並未引起風潮. 但是沒多久, 人類重建巴別塔的希望似乎又重見曙光.

基於統計的機器翻譯

引爆統計機器翻譯熱潮的還是IBM, 在1993年發布的《機器翻譯的數學理論》論文中提出了由五種以詞為單位的統計模型, 稱為 'IBM模型1' 到 'IBM模型5 ' .

統計模型的思路是把翻譯當成機率問題. 原則上是需要利用平行語料, 然後逐字進行統計. 例如, 機器雖然不知道 '知識' 的英文是什麼, 但是在大多數的語料統計後, 會發現只要有知識出現的句子, 對應的英文例句就會出現 'Knowledge' 這個字. 如此一來, 即使不用人工維護詞典與文法規則, 也能讓機器理解單詞的意思.

這個概念並不新, 因為最早Warren Weave就提出過類似的概念, 只不過那時並沒有足夠的平行語料以及限於當時計算機的能力太弱, 因此沒有付諸實行. 現代的統計機器翻譯要從哪裡去找來 '現代的羅賽塔石碑' 呢? 最主要的來源其實是聯合國, 因為聯合國的決議以及公告都會有各個會員國的語言版本, 但除此之外, 要自己製作平行語料, 以現在人工翻譯的成本換算一下就會知道這成本高到驚人.

在過去十來年, 大家所熟悉的Google翻譯都是基於統計機器翻譯. 聽到這, 應該大家就清楚統計翻譯模型是無法成就通天塔大業的. 在各位的印像中, 機器翻譯還只停留在 '堪用' 而非是 '有用' 的程度.

神經網路機器翻譯

到了2014年, 機器翻譯迎來了史上最革命的改變—— '深度學習' 來了!

神經網路並不是新東西, 事實上神經網路發明已經距今80多年了, 但是自從2006年Geoffrey Hinton(深度學習三尊大神之首)改善了神經網路優化過於緩慢的致命缺點後, 深度學習就不斷地伴隨各種奇蹟似的成果頻繁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在2015年, 機器首次實現映像識別超越人類; 2016年, Alpha Go戰勝世界棋王; 2017年, 語音識別超過人類速記員; 2018年, 機器英文閱讀理解首次超越人類. 當然機器翻譯這個領域也因為有了深度學習這個超級肥料而開始枝繁葉茂.

深度學習三大神中的Yoshua Bengio在2014年的論文中, 首次奠定了深度學習技術用於機器翻譯的基本架構. 他主要是使用基於序列的遞歸神經網路(RNN), 讓機器可以自動捕捉句子間的單詞特徵, 進而能夠自動書寫為另一種語言的翻譯結果. 此文一出, Google如獲至寶. 很快地, 在Google供應充足火藥以及大神的加持之下, Google於2016年正式宣布將所有統計機器翻譯下架, 神經網路機器翻譯上位, 成為現代機器翻譯的絕對主流.

Google的神經網路機器翻譯最大的特色是加入了注意力機制(Attention), 注意力機制其實就是在類比人類翻譯時, 會先用眼睛掃過一遍, 然後會挑出幾個重點字來確認語義的過程(圖2). 果然有了注意力機制加持後威力大增. Google宣稱, 在 '英—法' , '英—中' , '英—西' 等多個語對中, 錯誤率跟之前的統計機器翻譯系統相比降低了60%.

神經網路雖然可以根據現有的平行語料學習, 理解句中細微的語言特徵, 但是它並非完美無缺, 最大的問題來自於需要大量的語料以及它如黑盒子般的難以理解. 也就是說, 就算出了錯也無從改起, 只能夠供應更多的正確語料來讓 '深度學習' 改正. 也因此同樣一個句型, 卻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翻譯結果.

2018年2月, 微軟(Microsoft)讓機器語言理解超越人類後馬上又有新舉措. 3月14日, 微軟亞洲研究院與雷德蒙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宣布, 其研發的機器翻譯系統在通用新聞報導測試集Newstest2017的中英翻譯測試集上, 達到了可與人工翻譯媲美的水平. 這自然是神經網路機器翻譯的一大勝利, 當然在架構上也有了不少創新,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加入了對偶學習(Dual Learning)以及推敲網路(Deliberation Networks).

對偶學習要解決平行語料有限的問題, 一般來說深度學習必須同時要提供給機器答案, 這樣機器才能夠根據它的翻譯結果與答案間的差異持續修正改進. 至於推敲網路也是模仿人類翻譯的過程, 通常人工翻譯會先做一次粗略的翻譯, 然後再將內容調整為精確的二次翻譯結果, 其實各位可以發現不管再聰明的神經網路, 最終仍要參考地表上最聰明的生物, 也就是身為人類的我們.

語言無法脫離使用情境

機器翻譯的發展並不意味著未來翻譯界人士將會沒有飯吃了. 可以注意到的是, 微軟發表會曾強調 '通用新聞報導測試集Newstest2017' 的 '中英翻譯測試集' 上, 數據集表現好未必能與通用性划上等號, 這也就可以說明為何騰訊翻譯君明明平常口碑不錯, 但是為何在博鼇即時口譯卻表現失准.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