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 市場競爭中煉就創新特質——改革開放40年回望深圳

在深圳碳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 記者看到, 工作人員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各項檢測. 通過該公司研發的首個數字生命管理平台 '覓我' APP, 用戶可持續監測自己的健康狀態.

這家成立於2015年的企業已經是一家估值1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

'碳雲智能這樣的公司在銀星科技園還有不少. ' 銀星集團董事長葉偉雄自豪地說. 這位1988年辭掉公職下海的深圳本土企業家, 如今擁有的企業資產規模超過100億元.

企業的故事, 也是城市的足跡.

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時, GDP是2.7億元. 當時香港的經濟總量相當於600個深圳. 2017年, 該市GDP為2.24萬億元, 是38年前的8000多倍, 超過新加坡和香港.

從改革開放前一家打馬掌廠和一家修農機廠, 到如今的180多萬家企業, 上萬家高新技術企業, 企業版圖的迭代更新, 是深圳從無人知曉的小漁村蛻變成世界矚目的創新之都的不竭動力.

市場經濟給了它們成長空間

站在深圳灣創業廣場, 可以看到已成為地標建築的騰訊, 百度大樓, 周邊還有產業園, 眾創空間, 孵化器. 年輕的創業團隊們在這裡逐夢.

建市之初, 和大學, 科研院所一樣, 深圳的企業資源也 '一窮二白' . 為何能在不到40年裡誕生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科技企業? '深圳率先構建以企業為主體, 以市場為導向, 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 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一言蔽之.

有資料顯示, 從17世紀到20世紀70年代, 被國際權威專家認為改變了人類生活的160項重大創新中, 有80% 以上是企業完成的. 企業具備天然的創新基因. 正因此, 2006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 (2006—2020) 》提出, 要建設以企業為主體, 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正如王偉中所說, 深圳的探索起步更早.

把鏡頭回放到改革開放初期的蛇口, 會發現深圳的企業 '先天不足' , 但寬鬆的市場經濟給了它們迅速成長的巨大空間.

中國的改革開放始於蛇口, 蛇口工業區探索的核心就是打破計劃經濟桎梏, 給企業充分自主權. 實行定額超產獎勵制度, 打破幹部 '大鍋飯' , 工程承包靠投標……蛇口工業區摸著石頭過河.

很快, 有抱負的人奔向蛇口, 創辦企業.

廣東湛江市八甲水電廠的工人馬明哲來了, 開始謀劃成立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保險公司——中國平安;

複員轉業的任正非來了, 1987年創立華為;

……

這些人的命運和中國的商業版圖即將改變.

蛇口的實踐, 讓企業成為市場的主體, 讓追求效益和財富成為光榮的事.

蛇口是深圳的縮影. 從一片荒蕪中生長起來的深圳, 少了計劃經濟的束縛, 從一開始就大口呼吸著市場經濟的空氣. 在這裡, 企業得以自由生長. 而這, 也是這座城市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

在市場中廝殺的企業必須以創新求生存. 對於深圳的企業而言, 除了使命感和自覺意識, 創新更多是源於市場競爭下的本能反應, 是殺出來的一條血路.

如今全球聞名的華為最初靠代理香港的小型類比交換機 '紅岩' 起家, 很快發展為香港在內地最好的代理商.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 任正非看準了中國電信設備產業市場的巨大潛力, 不甘心再做簡單的代理加工, 而是帶領公司通過 '反向工程' 做自主的類比開發.

深圳早期成立的很多企業多有類似經曆. 在這批企業的帶動下, 自主創新逐漸成為深圳企業的特質.

可貴的 '4個90% '

深圳的管理者們細心呵護著企業的這份自由, 探索出政府抓政策抓戰略, 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發展模式.

'深圳對高科技企業研發提供各種資金扶持項目, 搭建人才交流平台, 促進企業與人才的交流對接和引進, 定期收集企業需求, 高效快速對接, 切實解決企業問題. ' 神州雲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營銷策劃中心的孔令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在近年來推進 '雙創' 的過程中, 深圳更是加快完善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 大力促進科技資源與資本有效對接, 破解融資難, 融資貴等 '卡脖子' 問題.

除了在創新創業過程中 '保姆式' 的服務, 深圳市政府更重要的工作是從城市整體發展規划出發布局戰略新興及前沿產業, 引導企業走到技術和產業最前沿.

'碳雲智能在成立伊始就得到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援. ' 碳雲智能實驗室主管李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該公司提出的數字生命產業發展, 被列入2017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 其旗下的深圳數字生命研究院, 也被深圳市列入 '十大基礎研究機構' 之一. 深圳市政府還大力支援碳雲智能在深發展總部經濟, 帶動 '數字生命' 在全國乃至全球的產業化發展.

部署新興產業, 培育龍頭企業, 帶動一條產業鏈及一大批中小企業, 深圳的創新就這樣步入良性迴圈. 於是, 深圳有了著名的 '4個90% ' , 即90% 的研發人員, 研發機構, 科研投入, 專利生產集中在企業.

企業矩陣引領創新

'4個90% ' 催生了深圳由大, 中, 小, 微企業構成的創新梯級層次.

目前, 深圳有7家世界500強企業, 僅次於北京, 上海. 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龍頭企業迅速崛起. 騰訊成為全球最大互聯網公司之一; 比亞迪成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企業.

同時, 大疆, 柔宇科技等後起之秀已成為深圳創新的新名片——它們擁有全球最薄的彩色柔性顯示屏; 無人機佔全球八成市場份額, 機器人產值1年增長6倍……這些曾經名不見經傳卻一躍成為 '隱形冠軍' 的企業, 正是深圳從模仿跟風, 吸收消化的 '跟隨式創新' , 邁向無中生有, 從零到一的 '引領式創新' 的中堅力量.

如果說這些行業 '領頭羊' 在深圳已然形成蔚為壯觀的 '雁陣' , 是 '頂天立地' 的力量, 那麼在王偉中看來, '鋪天蓋地' 的中小企業則是這座城市不斷向上生長的源動力.

截至2017年10月中旬的權威統計數據顯示, 深圳境內外上市企業累計382家, 其中在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企業188家, 連續11年居國內大中城市首位. 深圳的中小企業成為上市的主力軍.

龐大優質的企業群讓深圳不斷向全球創新鏈, 價值鏈的上遊攀升. 2017年, 深圳PCT國際專利2.04萬件, 佔全國的43.1% , 連續14年居全國城市首位.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等機構發布的《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 在全球熱點地區創新集群中, 深圳居第二名, 僅次於東京, 領先矽谷.

更為重要的是, 深圳正在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的創新策源地. 從倫敦市區平治的比亞迪純電動雙層大巴, 到北冰洋上華為開通的全球最北的LTE站點, 從深圳 '走出去' 的產品和服務正在越來越多地影響世界, 而深圳也以企業為載體集聚全球創新要素, 成為全球創新網路的樞紐城市和引領世界創新的中堅力量.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