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一家新成立的公司在商業航天領域引起關注.
4月26日, 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發展有限公司在湖北武漢舉行成立大會, 國家有關部委, 軍方, 地方政府, 航天企業, 科研院所, 高校, 金融, 媒體領域的80餘家單位代表出席, 共同見證公司發展曆程中的重要時刻.
今天, 我們來看看這家公司是如何誕生的.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空間工程總體部誕生記
4月的武漢, 風和日麗. 在這草長鶯飛的季節, 中國航天科工一家新的企業正式揭牌亮相.
與其他專門造飛彈的兄弟單位不同, 這個新生的企業將深耕於商業航天領域, 是一家集研發, 製造, 商業融資為一體的空間工程產業公司. 它就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空間工程總體部.
新生企業 卻不是行業新手
空間工程總體部誕生於商業航天的大潮中, 雖然是新生企業, 卻不是一個行業新手.
黨的十八大以來, 航天科工積極謀篇, 著力以商業化模式發展航天產業. 在此背景下, 二院二部於2011年成立了空間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 利用飛彈技術總體部的技術優勢, 發展空間技術. 這便是空間工程總體部的前身.
此後, 中心不斷髮展壯大, 於2014年6月升級為二院空間工程總體設計部, 於2015年5月升級為集團空間工程總體部, 僅用4年時間便成為集團公司層面引領空間工程發展的總體部門.
2017年12月, 空間工程總體部註冊成為獨立法人, 進行公司化運作, 這家以發展商業航天為主業的體制內單位更加接近市場.
'6年多的技術積累, 讓空間工程總體部具備了完整的衛星總體設計研發的能力, 在結構, 熱控等核心專業領域建立起一支能打硬仗的人才隊伍. 目前, 公司技術人員大都參與了天鯤一號, 虹雲工程等重大任務, 經驗豐富. ' 空間工程總體部主任呂東明介紹道.
發展商業航天, 走差異化道路
與承擔國家重大空間工程的 '航天主力部隊' 相比, 空間工程總體部走的是差異化的發展路線, 其產業領域涉及商業航天, 空間安全, 載人航天等.
在商業航天領域, 空間工程總體部將努力構建以低軌寬頻移動通信衛星等通信和遙感衛星為代表的, 具有低成本, 高價值的商業航天產品服務體系, 即虹雲工程.
虹雲工程在我國首次提出了建立基於小衛星的低軌寬頻互聯網接入系統, 它具備通信, 導航和遙感一體化, 全球覆蓋, 系統自主可控的特點, 以其極低的通信延時, 極高的頻率複用率實現全球覆蓋. '當前, 世界上還有一半的人口沒有接入互聯網, 不同地區間存在著很大的資訊鴻溝, 虹雲工程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當前的社會生活方式, 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鏈. ' 呂東明說.
空間工程總體部還將著力發展具有顛覆性的空間技術, 比如低成本的載人航天技術, 推動實現產業化發展. 當前, 總體部正在研製柔性天地往返飛行器. 這個飛行器的誕生將推動載人航天的商業化, 對太空旅遊, 空間育種等太空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微納衛星也是空間工程總體部未來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在呂東明看來, 以小衛星組成星座來替代大型衛星, 不僅可以降低衛星成本, 還具有快速部署, 定製化服務等優勢.
姓航天, 卻是社會化總體部
航天科工黨組書記, 董事長高紅衛曾在多個場合闡述航天科工的商業航天概念——要發展商業航天, 必須集眾人之力, 不斷突破著傳統航天的 '圍牆' , 將航天科工打造成一個 '社會的總體院, 社會的總體部, 社會的總裝廠' . 這也正是空間工程總體的核心發展理念.
呂東明表示, 空間工程總體部將按照 '牽頭是硬道理, 成功是硬道理, 發展是硬道理' 的原則, 牽引和聯合集團內兄弟單位, 協同和引領國內合作夥伴乃至國際合作夥伴, 實施統一陣線, 打造產業生態圈.
除了核心技術堅持自主創新以外, 空間工程總體部與中科院, 國內重點高校等單位建立協同創新機制, 致力於實現多元化技術來源, 多層次技術應用, 並搭建突出原始創新與再創新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眾籌共建' 作為一種新型融資模式, 為空間工程總體部商業模式的確立提供了支撐. '我們將改變單純依靠國家撥款的發展方式, 與各類型資本和上市公司組建聯合財團, 構建 '航天+金融' 產業鏈和生態系統. '
在管理創新方面, 空間工程總體部也有著自己的思考. 一方面, 要積極探索利用互聯網思維發展商業航天; 另一方面, 借鑒民營企業的成本控制及市場開發經驗, 構建軍, 民, 商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藍圖已經繪就, 但擺在面前的道路仍然需要這個年輕的總體部去實踐和探索. '我們將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的空間產業公司, 為航天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