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門利劍或可為塑料業建立中國以外的新貿易航線

上海 -- 在每年兩次的中國塑料回收和再生大會/展覽交易會上, 塑料回收商們深入思考了由北京國門利劍運動導致的全球性巨變.

對工業廢料進口的新限制條例在4月19日公布, 被一些人視為釘在一度繁盛的中國廢塑料進口業務上的另一顆棺材釘.

但切齒懊惱間, 也浮現出一幅行業適應畫卷.

來自孟加拉國的PET廢棄物處理商哈德姆-馬哈茂德-尤瑟夫 (Khadem Mahmud Yusuf) 說道: '中國的環境保護意識已被喚醒. '

與此同時, 那些向中國出口廢料的國家必須越來越依靠自己來處理廢料問題. 他說道: '我認為這是一件極好的事. '

在北京禁令出台以後, 塑料行業仍在重組, 大會與會者表示, 他們意識到全球的回收貿易可能正朝著好的方向發展變化.

一些中國以外的回收商從新的商業模式中看到機遇: 把再生顆粒運往中國的工廠.

中國塑料回收和再生大會主辦方, 總部位於北京的中國廢塑料協會執行會長黃楚琪 (Steve Wong) 說道: '批準的【進口】數量是過去的一小部分, 所以在這裡運營塑料再生工廠毫無意義. '黃會長未出席本次中國塑料回收和再生大會, 但接受了《塑料新聞》的訪問.

數據顯示了國門利劍帶來的劇變. IHS Markit中國聚烯烴主管王斌利在大會的講話中指出, 歐盟對中國大陸的廢塑料出口量下降了近40%, 對香港的出口量下降50%.

美國對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出口量, 分別減少了近29%和43%.

中國過去從美國, 歐洲和日本進口廢料, 現在變為從這些地區以及東南亞進口再生顆粒.

出席4月21 - 22日上海會議的多家中國廢塑料回收商, 早就嗅到了風向, 並早已在限制不是那麼嚴格的東南亞開設了業務.

這些早就採取行動的回收商稱他們佔得了先機. 大隆凱科技有限公司的黃會經在多年前就從中國遷至馬來西亞.

他說道: '就在過去的半年裡, 很多中國人把工廠搬到了馬來西亞. 生意都不錯. '

IHS Markit的數據顯示, 對馬來西亞的廢聚乙烯 (PET) 出口量比去年翻了一倍多. 然後馬來西亞把PET顆粒出口到全球(主要出口到中國). 泰國和越南也可以看到同樣的趨勢.

生產用於管道, 吹膜, 防水卷材和發泡的PE顆粒的馬來西亞供應商Tanjung Majujaya公司的張濤表示贊同, 他說道: '我們的生意很好. '他在馬來西亞國內收集廢料.

他表示: '由於中國不能進口廢料, 他們就從我們這裡購買顆粒, 我們的生意變好了. '

孟加拉國回收企業石化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尤瑟夫在大會的國際演講會期間作了發言, 他表示, 他從禁令中得到了有助於他的業務的意外福利.

他的銷售對象大多數還是本國企業, 因為中國企業對在孟加拉國採購再生顆粒知之甚少. 但中國政府在2017年年中出台的禁令改變了前景.

他說道: '我現在接到很多中國的訂單. 我們必須迅速提升產能, 讓我們能夠平衡國內和中國的市場. 在今年2月, 我有了我的第一個中國客戶. 現在我有四個. 此次大會的收穫遠遠超出了預期. '

他表示: '我們在昨天上午9點到達, 鋪設我們的展台. 突然間, 周圍圍滿了索要名片和樣品的人. 我太困惑了. 我沒料到這樣的情況. '

一些大會與會者指出, 在中國採購再生顆粒十分困難, 並且中國的製造工廠偏好進口材料.

汽車嬰兒安全座椅製造商Cybex的可持續發展經理Chandramouli Venkatesan也來到展會現場尋找中國國內的廢塑料處理商.

他表示: '我正在尋找國產廢聚丙烯 (PP), 但一無所獲. '

HIS Markit公司的王斌利也指出國內的加工生產缺乏應有的關注.

他說: '製品企業表示, 相比國內, 他們更願意使用進口的再生顆粒. 即使花費更多. 每一批材料的質量不穩定. 這是個問題. '

他表示,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大量的資源. 他說: '首先, 中國政府需向(公眾)進行分類垃圾的國民教育普及. 他們還需要對國內的廢品回收行業進行投資. 只有這樣, 行業才能健康發展. '

他估計, 國內的回收行業可能需要五年的時間來發展.

一些業內人士也想知道, 目前廢塑料加工的東南亞遷移潮是否會是永久性的, 同時也著眼於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市場開展業務.

喬治亞州奧斯特爾市一站式回收服務有限公司(One Stop Recycling Services LLC)董事長Maria Qian, 這位有20年從業經驗的老行家從中國的禁令中看到大量機會.

她說道: '我們的大部分客戶都遷至東南亞, 但我發現一個趨勢, 那就是更多的中國企業對向美國投資有興趣. '

但她告誡, 在美國開設廢料加工業務對中國企業而言會是一條艱難的道路, 尤其是較小的公司.

她說道: '中小企業太少, 文化挑戰太多, 比如通過簽證和語言障礙. 但大公司非常畏縮, 更保守. '

她提及一家東莞企業, 據她所知這家公司正在認真考慮把再加工業務遷至美國. '他們不認為東南亞能堅挺很久, 美國是廢塑料的一大來源. '

但數名與會者指出, 如果美國要開始再生自己的廢塑料, 面臨包括缺乏自我分揀文化在內的挑戰. 他們表示, 由於需要在美國進行手工分揀, 企業負擔不起勞動力成本, 這會給回收公司帶來挑戰.

尤瑟夫表示, 美國回收商使用的自動化系統仍然不如人工分揀. 他建議在發展更好的自動化解決方案上付出努力.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