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應用後勢可期 | 挖礦機產業走得更長遠

由於比特幣, 以太幣(Ethereum)等虛擬貨幣爆紅, 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跟著受到越來越多關注. 許多產業都開始思考該如何運用區塊鏈技術來創造更多價值, 甚至開創新的事業. 其中, 供應鏈金融的發展, 或許是對台灣產業影響最深遠的重要趨勢.

在傳統金融體系中, 所有交易跟金融往來紀錄都存放在金融機構的中央資料庫, 因此金融機構必須投入可觀的人力物力來維護其資料庫, 以確保其能穩定運作, 且數據安全無虞. 但對金融體系而言, 相關投資卻也墊高了金融交易的成本.

有鑒於此, 分布式賬本的概念遂應運而生. 在分布式賬本架構下, 參與交易的各方都擁有整個賬本的一部分, 因此不需要中央資料庫來保管整個交易賬本. 不過, 由於交易各方所擁有的賬本都只是完整賬本的一部分, 如何確保其他賬本上記載的是正確無誤, 未經竄改的數據, 遂成一大問題, 而區塊鏈則是這個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

區塊鏈應用五花八門 結合工業4.0更見威力

進一步推演, 區塊鏈技術不只能應用在金融業, 任何採用分布式架構的數據, 都可以用區塊鏈技術來驗證其真偽. 更重要的是, 區塊鏈技術基本上是開源的, 光是在Github上, 便有2.6萬個以區塊鏈為基礎的開發項目, 知名國際大廠如IBM, 思愛普(SAP)等, 也支援開源區塊鏈框架Hyperledger Fabric, 可用來實現各種商業應用.

其實, 話題延燒多年的工業4.0, 最終也必然會利用到區塊鏈技術. 工業4.0具有許多面向, 除了製程數字化, 數字雙胞胎(Digital Twins), 工業物聯網(IIoT)等比較常聽到的概念名詞外, 在工業4.0發展的後期階段, 供應鏈上下遊的資訊系統(例如ERP, MES等)也必然要串接在一起 , 製造業者才能實現彈性化生產, 降低庫存備料等目標.

據筆者了解, 有些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已經開始為工業4.0帶來的變革未雨綢繆, 並與相關工業設備/系統製造商展開合作. 因為, 在高度數字化的製造業, 原物料, 半成品, 產品庫存的數據變動將會以秒為單位, 如何在會計流程跟財會報表中即時反應這些變動, 也是個不小的挑戰.

另一方面, 製造業客戶對上述數字必然十分敏感, 特別是大型電子製造業, 因為毛利空間普遍不高, 不管是原物料, 半成品還是成品庫存, 樣樣都是成本項目, 且往往就是企業盈虧的關鍵所在. 雖然證券監管機構未必會要求上市公司必須縮短財報相關資訊的揭露周期, 但對企業經營者而言, 即時的財務數據仍是企業決策時的重要參考資訊.

對於規模大到如台灣電子五哥等級的超大型製造業來說, 要用集中式架構來處理動輒破萬家上下遊廠商的數據, IT相關軟硬體的費用支出必然十分驚人, 且系統恐怕也會變得龐大又複雜, 為管理跟維護帶來挑戰. 導入區塊鏈技術, 改采分布式數據架構, 對這些大型製造業者來說, 將是有吸引力的方案.

除了進銷存管理相關應用外, 區塊鏈還有一些其他的應用可能性. 例如在工業物聯網環境中, 感測器網路會不停送出各種數據, 但萬一這些數據在傳輸的過程中遭到竄改, 產線運作就可能因此大亂, 甚至危害廠區安全. 區塊鏈技術可以用來防止數據遭到竄改, 讓工業物聯網的資訊安全更添保障.

企業金融將因區塊鏈翻轉

除了用來驗證分布式數據的真偽, 確保數據不被竄改外, 區塊鏈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應用, 就是發行代幣(Token). 而這個應用也正是造成虛擬貨幣市場充斥大量泡沫的原因--幾乎任何人都可以發行代幣來融資, 用虛擬貨幣換取美元, 人民幣, 新台幣等有政府背書的法定貨幣.

且不論目前虛擬貨幣市場上存在的種種亂象與泡沫, 代幣其實是一個深具企業金融應用潛力的應用. 以製造業來說, 產品不可能是憑空生出來的, 一家廠商要生產某項產品, 必然要向上遊供貨商採購原物料或零組件, 並且在某個約定時期支付貨款.

在當前的狀況下, 供貨商雖然已經出貨給客戶, 但手上拿到的卻是幾個月後才能兌現的支票, 萬一供貨商突然需要資金周轉, 只能找銀行貼現, 並且還要支付給銀行一筆利息. 而且, 支票貼現是受到許多限制的, 例如票期太長的支票, 通常銀行不會接受, 而這也讓地下金融產業有生存的空間. 事實上, 許多大型製造業就是利用應收與應付賬款之間的時間差創造出龐大利潤, 但資金風險卻是由供貨商承擔.

另一方面, 要是客戶突然下了大筆訂單, 供貨商必須緊急擴產, 除非客戶願意預付貨款, 否則很多中小型供貨商恐怕根本無力承接, 因為銀行通常對中小企業融資有很嚴格的限制, 中小企業能拿到的信用貸款額度往往很低, 甚至無法取得信用貸款額度. 這時候, 中小企業老闆往往只能賭身家, 拿自己名下的不動產來當貸款擔保品. 很多依附在大型製造業者底下的中小企業, 雖然業務看似穩定, 卻搞到資金周轉不靈, 也無法跟正常的金融機構調頭寸, 主要原因就在這裡.

某種程度上, 這也是台灣房地產市場的主要需求之一, 因為中小企業老闆若有閑錢, 投資不動產是進可攻, 退可守的選擇. 既有機會賺取買賣差價, 也可以在公司需要營運資金時拿來當作貸款擔保品. 不動產是銀行最樂於接受的貸款擔保品之一, 因為其價格波動通常比其他有價證券來得低, 而且不動產鑒價機制已經相當成熟.

如果大型製造業者利用區塊鏈技術發行自己的代幣, 並且在自己的供應鏈體系內流通, 整個供應鏈的資金運作調度就會呈現另一個光景. 事實上, 以區塊鏈技術發行的代幣, 不只是傳統貨幣的代用品, 同時也可以附帶智能型合約(Smart Contract)功能. 發行方跟收受方不僅可以自定義合約內容, 當合約條件滿足後, 後續的交易動作還可以自動進行, 完全不需要人力介入. 這項特性可以明顯降低買賣雙方的交易成本.

換言之, 帶有智能型合約的代幣其實有點類似國際貿易所使用的信用狀(Letter of Credit, LC), 只是沒有銀行中介擔保. 而這些代幣如果有限度地開放次級市場, 讓某家製造商的供應鏈成員可以對同一供應鏈體系內的成員買賣交易(這會創造出一個類似債券的市場, 只是參與者僅限於某一群特定企業法人), 或是當作融資擔保品, 那就會對現有的企業金融市場造成巨大顛覆.

而且, 按照現行的金融法令, 政府很難介入管制, 因為這整個系統是由民間企業之間的交易行為所產生, 買賣雙方要用何種「貨幣」或「憑證」作為交易媒介, 完全是兩造的契約自由. 企業之間互相借錢周轉, 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要用什麼資產作為擔保品, 甚至要做無擔保借款, 如果雙方都不是上市公司, 基本上也是老闆說了算.

傳統企金的一線生機

行筆至此, 讀者或許已經不難理解, 為何傳統金融業者面對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金融科技(Fintech)創新會如此戒慎恐懼, 因為在這個新的遊戲規則裡, 金融機構不只被邊緣化, 甚至有可能被排除在外.

不過, 對傳統金融業來說, 情況未必會如此悲觀. 前面提到, 由於徵信成本, 風險等種種因素, 現在的銀行基本上很難對中小企業做信用貸款, 一定要有抵押品. 但如果大型製造業針對自己的供應鏈廠商發行代幣, 又對銀行開放其演算法, 銀行就能很輕鬆地掌握該體系內中小企業跟大型製造業的交易往來紀錄, 大幅降低徵信成本. 如果金融監管機關願意進一步法規鬆綁, 將這些代幣視為某種有價證券的准用品, 這些代幣當然也可以用來跟銀行抵押融資.

不論是前者還是後者, 對現有的金融機構來說, 代幣的出現, 都有助於把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餅做得更大.

事實上, 金融監管機關如果要介入大型製造業針對自己的供應鏈體系發行代幣一事, 賦予這些代幣某種法律地位, 是必然的結果. 代幣的法律地位必須先釐清界定, 政府才能著手進行管制. 如果代幣在法律上什麼都不是, 政府管制也師出無名.

挖礦機產業的長遠之計

從2017年比特幣兌美元匯率飆漲, 正式引爆醞釀已久的挖礦機產業熱潮後, 挖礦機商機就是台灣電子產業鏈內的熱門話題. 中國有幾家IC設計公司也因為推出挖礦專用ASIC而爆紅. 不過, 如果了解比特幣, 以太幣背後的遊戲規則, 就能斷言目前挖礦換現金的商業模式, 不會是個可長可久的生意.

以比特幣來說, 其發行總量2,100萬個, 全數發行完畢後就不會有新的比特幣了. 這就是比特幣挖礦機產業的「大限」. 據估計, 截至2017年中, 比特幣的發行量已經達到1,638萬個, 且隨著比特幣剩下的發行額度越來越低, 挖礦機要挖到一個比特幣的時間會越來越長, 導致挖礦行為的投資報酬率隨時間遞減. 一般認為, 剩下的400多萬枚比特幣, 會在2040年前發行完畢.

至於以太幣, 雖然其發行總額不像比特幣是訂死的, 但以太幣的共同創始人Vitalik Buterin日前才提議, 要將以太幣的發行量上限調整為1.4億個, 這顯示以太幣挖礦機最後還是有可能會遇到類似比特幣的問題.

另一方面, 以太幣社群對於用挖礦機來量產以太幣, 始終抱持著反對的態度, 因為加密貨幣的所有者過度集中, 會對加密貨幣本身造成非常多弊端, 而專業礦工, 特別是使用ASIC挖礦機的專業礦工, 將會使加密貨幣所有權集中的情況加速. 目前以太幣挖礦用的是以GPU為基礎的挖礦機, 挖礦效率比ASIC差, 但好處是能因應挖礦演算法的修改做出調整.

日前中國IC設計公司比特大陸宣稱將推出以太幣專用的挖礦ASIC, 隔沒幾天, 以太幣基金會(ETH)的成員馬上提議修改以太幣的挖礦演算法, 很顯然就是針對比特大陸等ASIC開發者的行為而來. 而這場鬥法的勝負是非常容易預見的--ASIC的開發周期至少三到六個月, 光罩等成本動輒數百萬美元, 但如果社群內有共識, 修改演算法可能只需要幾個禮拜, 而且成本接近於零. 硬體跟軟體「比彈性」總是吃虧的, 即便是電路架構最彈性的FPGA, 也是有一些限制存在.

總的來說, 目前挖礦機的商業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但如果各行各業都開始以區塊鏈技術發展自己的垂直應用, 情況就會大為不同. 挖礦行為本質上就是在解算, 處理區塊鏈數據, 因此,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日廣, 各行各業都會有相關需求, 這才是挖礦機產業可長可久的生意. 就以本文所提到的供應鏈金融為例, 全球數十萬家電子相關業者如果都使用區塊鏈技術來處理供應鏈金融問題, 加上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需求, 挖礦機就會變成企業IT市場上一門不算小的生意, 只是這個市場可能會相對零散, 未必適合開ASIC. FPGA或GPU等具有可編程性的解決方案, 或許在商業上會比較可行.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