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顏值' 的 'T' 動力, 讓頂尖水準的中國工業設計走向了世界舞台. 當然, 已在國內外近10萬台套的銷量, 更證實了 'T' 動力有著更可靠的性能. 在這背後, 是中車電動研發人員曆經多年不舍晝夜的奮戰, 用汗水澆灌出來的 '奇蹟之花' .
瞄準新能源乘用車 '心臟' 發力
電驅動系統, 被喻為新能源汽車的 '心臟' . 而在幾年前的新能源商用車領域, 這個 '心臟' ( 包括電氣控制, 傳動控制, 儲能控制等) 還分散在車輛的各個部位, 布置線路很複雜, 生產效率不高.
一個企業只有不斷創新, 找准落腳點, 才有立足之地. 2014年, 在中車電動, 一個大膽的想法被提上了議程.
'為什麼不能把電驅系統做成整合控制? ' 提出這個想法的是中車電動總經理劉淩. 回憶起當時所做的決定, 他感歎不已: '要把這麼多的部件和功能整合到一個產品上, 國外沒有可借鑒的經驗, 國內沒有類似的產品, 我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
在沒有任何經驗可循的情況下, 電驅系統的研發迎來了突破. 2016年, 中車電動第四代 'T' 動力首個電驅系統整合化產品面世. 由於又大又重, 包括劉淩在內的公司領導, 都認為這款產品還能做得更好.
在劉淩看來, 在新能源商用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年代, 解決不了電驅系統問題, 企業就無法擁有自主核心關鍵技術, 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年後, 劉淩決定重啟項目, 組織科研力量開展第五代 'T' 動力的研發.
研發人員 '倒時差' 攻克技術難點
為了揭開 'T' 動力的 '魔盒' , 項目經理楊洪波及其團隊在第四代產品的基礎上, 做了大量的創新和改動, 將產品在機械結構, 高壓電路, 控制電路等做深度整合, 相當於將五個手指握成一個拳頭, 從而形成合力.
研發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最大的困難出現了: 整車控制晶片燒損導致停機, 即使更換了新的晶片, 仍會再次發生燒損的情況.
楊洪波和研發人員內心無比焦灼. 為了儘早查出問題, 他們進行了無數次地排查與驗證, 無數次地邊調試邊修改, 這個過程異常煎熬. 不久後, 實驗室傳來最終的分析結果: 實驗台出現異常情況, 是由於兩種不同電壓的電線碰在了一起. 由此 '魔盒' 終於被開啟, 實驗得以繼續.
首批樣機出來之後, 研發人員又進入到緊張的試驗階段. 在萬籟寂靜的深夜, 研發人員最不願意聽到的是窗外飛馳而過的大貨車聲音, 因為這很可能造成試驗室周圍磁場的波動, 最終導致測試結果無效.
後續的防震試驗, 持續了3天3夜, 研發人員輪番守在實驗室內. 試驗圓滿成功後, 大家互相開玩笑地說, 這是工作以來參加的第一個需要 '倒時差' 的試驗項目.
'高顏值' 'T' 動力走向世界舞台
奮鬥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經過中車電動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 第五代純電驅動系統平台 'T' 動力, 從最初的設想畫成圖紙, 再從圖紙變成實物, 最終批量生產, 那些艱辛, 困苦最終換來的是一張張幸福的笑臉.
較上一代產品, 第五代 'T' 動力體積減小62%, 重量降低33%, 生產效率提高10%, 配合總裝效率提高60%, 質量可靠度達99.5%, 並且完全符合國內外電磁相容設計及法規.
對內蘊與潮流的追求, 中車電動向來無懼. 產品有 '言值' 更要有 '顏值' . 全新設計的 'T' 動力產品, 從內而外, 展現中車電動對 '科技之美' 的理解和探索, 從而斬獲素有 '工業設計奧斯卡' 之稱的 'IF' 設計大獎.
如今, 中車電動的第五代 'T' 動力已銷往全國各地並進入國際市場. 中車電動藉此成為行業翹楚, 並讓 '株洲智造' 在世界舞台上大放異彩.
株洲日報記者 胡樂 通訊員/林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