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Mini LED勢必將直接面對來自OLED的競爭, 不論是在手機或電視等消費性電子產品, 消費者已逐漸認定搭載OLED面板就等於高端產品, 加上OLED在生產穩定度, 甚至未來產能皆更有優勢, 因此市場也在持續觀察究竟Mini LED應該要瞄準那些應用.
Mini LED與OLED各自的技術優勢
OLED有著高色飽 (NTSC超過100%) , 高對比 (1,000,000:1) 以及反應時間快 (微秒等級) 等自發光特性與生俱來的優點, 再加上可撓曲的想象空間, 讓廠商在厚度或是外型設計上都擁有更大彈性. Mini LED則是在現行LCD顯示器的架構上將晶片尺寸微縮至100~200微米, 透過矩陣式排列在背光模組中塞滿LED, 同樣強調高對比, 並擁有超過1000nits的超高亮度. 另外, 透過分區調光來實現HDR也是Mini LED的優勢之一.
受限於成本以及功耗等技術問題, Mini LED進入手機市場難度不小
但Mini LED產品採用的LED顆數非常多, 以5.5寸FHD屏幕為例, 使用的LED數量高達2,000~10,000顆不等. LED顆數少時會需要較長的光學距離, 使得整機的厚度增加; LED顆數多時雖然可以縮短背光所需的光學距離且均勻性較佳, 卻會衍生出散熱問題並使得成本大幅增加.
以5.5寸硬式OLED面板為例, 面板成本大概落在17~18美元左右; 若把相同尺寸, 相同解析度換成搭載Mini LED背光, 面板成本會落在35~40美元左右, 接近過去OLED面板的「售價」. 而隨著OLED產能不再吃緊, 還有來自LTPS面板的價格競爭壓力, OLED智能型手機面板報價長期來看還是相對疲軟. 因此, Mini LED打入手機市場的關鍵還是要看其成本何時能夠接近OLED.
大尺寸電視市場, Mini LED或有機會與OLED競爭
以電視的狀況來看, 由於OLED的印刷上色技術尚未成熟, 而現行蒸鍍法的材料利用率其實只有20~30%的水平, 若在電視上採用全彩蒸鍍會面臨到生產良率以及材料利用率低下的問題, 故目前電視基本上都以WOLED為主, 也就是以黃/綠色搭配藍色發光層混合成白光, 並搭配彩色濾光片來實現全彩化. 此架構雖然在對比以及厚度上仍有優勢, 但若從色飽和度的表現上來看, 採用Mini LED搭配QD film的背光, 有機會做到與WOLED相同水平.
以65寸UHD的生產成本為例, 生產成本大概落在950~1000美元; 而搭配Mini LED背光的65寸UHD, 以使用30,000~40,000顆LED來估算, 生產成本約在900~1000美元. 由於目前功耗並非電視優先考慮的問題, 再加上成本相較於OLED並不至於相差太多, Mini LED或有可乘之機, 近期一線品牌象是三星電子以及LGE皆已展示或宣告將有推出大型的Mini LED電視或是商用顯示屏的計劃.
成本不是優先考量, Mini LED決戰利基型市場
當成本不是優先考量時, 裝置導入Mini LED的機會又大上許多, 從年初群創在CES發表的10.1寸車用顯示屏, 以及日前友達展示的電競用27寸液晶監視器以及15.6寸筆電, 2寸VR等相關裝置, 都可以看出Mini LED技術在產品單價相對高的利基型市場有其發揮的空間.
由於IT產品難免需要執行文書處理, 因此靜態畫面過長而產生的殘影問題曾讓OLED吃了不少苦頭, 再加上2016年因為三星顯示器的OLED產能多數以智能型手機面板為優先, 也錯失了進入IT市場的先機. 近年來隨著電競市場規模的擴大, 產值逐年攀升, 各IT品牌對於推出毛利以及附加價值皆高的電競產品也躍躍欲試; 再者, 近來PC顯示器也已經有HDR標準, Mini LED 強大的分區調光功能有機會把HDR發揮至淋漓盡致, 因此, 高端IT產品將會是少數Mini LED有機會與OLED站在相同起跑線上來競爭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