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這個在IT行業做過40多年廠商, 用戶, 記者的人來說, 對於目前中國生芯養芯也非常著急, 甚於認為這是中國IT產業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儘管我一周前寫過一篇《別時空錯亂瞎評芯》得到眾多讀者們正面的支援和一些人的反駁後, 我仍覺得好多話沒說完, 經過上周的採訪, 查閱資料, 反覆思考後, 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從頭評論中國芯生.
以下內容從十個方面與柳傳志共同論證:
1, 當年有生產許可證才能做PC
2, 有主板才能做品牌
3, 有品牌有主板才能裝芯
4, 全球一體化垂直分工, 沒分工到芯
5, 芯要有量才有質才有價格
6, 產業重直生態成立才可生芯
7, 現在有國內巨大市場支援養芯
8, 民營企業做芯三理由
9, 技術路線確定
10, BAT做芯但必不做整機
先有自我品牌才能承載芯
我特別欣賞 '曆史永遠是新聞的背景' 這句話, 一個人對待任何什麼事件要下結論前, 如果沒有曆史背景的交待, 整個事件就成了無厘頭.
PC生於1981年lBM公司, 80年代中末期改革開放初期進入中國, 當時是計劃經濟時期, 我們國家隊長城集團是中國最大最有實力的計算機公司, 聯想及其非電子部所管的企業並沒有國家計算機生產許可證, 柳傳志帶領聯想公司 (早期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 不可能做計算機, 只有先做漢卡和主機板.
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展會叫comdex, 這個展會到80年中末期沒有中國廠商參展蹤影, 在1989年美國拉斯維加斯的comdex展覽會上, 一位中國行業領導在一個角落裡發現了聯想的主板上前詢問: 為什麼國內這行業沒聽說過你們, 展台工作人員只有如實回答, 回國後才開始著手給聯想辦了生產許可證. 90年代初聯想品牌電腦.
美國之所以能夠產生英特爾, 微軟這樣的巨型晶片和作業系統公司, 就是因為當時有康柏, 惠普, 戴爾這樣的世界電腦品牌支援.
做整機代理才能養主板
要做品牌先做主板, 可做主板是賠錢的, 拿什麼養主板? 給當AST(當時中文名字叫虹志)電腦當代理可以賺錢養主板, 就這樣, 聯想給AST當了多年代理, 其中前三年的盈利用來補貼自我品牌主板, 才有了做自我品牌的基礎.
所以邏輯是這樣的, 要生產芯必須有上千萬台自我品牌電腦承載, 才可能成活.
要有自我品牌電腦必須有自己的主板. 到2000年, 聯想以及同方, 紫光, 其他自我品牌電腦相加不過1590萬台, 聯想當時佔有30%的市場, 大約年產500-600萬台, 他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支援自己的晶片產業, 因為半導體整合電路一個品種要上千萬片才有開箱率, 才有廠商們可承受的價格. 何況當時一條生產線價格已漲到20億美元一條.
到2001年聯想集團年總收入不過192億港元, 純利不過10.26億港元, 也就是說, 聯想要拿出全年利潤才有投一條生產線的十六分之一(當時1美元合8港幣)的錢, 這還不算購買技術專利費用, 如果不買技術專利, 也要付出幾百萬元的研發費用.
任何不是敗家子的企業家都不會這樣蠻幹, 這不是愛國而是禍國.
不但聯想不會這樣幹, 同樣紫光, 同方以及全世界的企業都不會這樣幹.
採訪後合影採訪後合影 只有垂直才能建立生態養芯
按道理說, 應該有可以支援國內電腦行業的企業出現, 可是現實是, 當時到現在並沒有垂直晶片廠商出現來支援國內電腦廠商.
為什麼? 因為無論誰也抵抗不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潮, 中國也是, 中國電腦行業更是.
如果說科學家, 院士們只懂技術發展不懂產業行業發展生態也對, 可那不懂技術又不懂產業行業發展生態還胡說八道的人, 只能說無知.
任何產業是有自己的生態, 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巨潮面前, 任何小公司封閉自給自足必完蛋.
例如, 在汽車行業, 做整車的不能做發動機, 做了發動機沒批量還只能自給價格下不來無法競爭, 又如, 做傢具的不能做木頭生意, 否則木頭生意不可能存活.
關於產業生態學問, 至今很多超級世界大公司都犯過錯誤, 穀歌公司夠牛的吧, 2012年8月25日用125億美元買了摩托移動, 一年零4個月後用29億美元賣給了聯想, 微軟夠聰明的吧, 2014年用72億美元買了諾基亞, 不了了之. 前者96億美元打水漂, 後者72億不見蹤影, 當然可能擁有了些專利, 一個做作業系統的公司買什麼手機整機廠商啊, 這不是買了品牌的目的為了毀掉這個品牌嗎.
說到底, 必須垂直分工產業才能做大. 但是柳傳志不太同意我的說法, 他認為一個廠商如果佔有市場足夠大的份額, 可以做垂直分工壓扁, 變為橫向封閉, 但我認為, 如果一個廠商佔有過大市場時, 反壟斷法會幹預. 如果不干預, 那麼這個產品的市場將失去創新活力.
有人拿蘋果封閉行為舉例, 熟不知蘋果的晶片也用英特爾, 高通的, 更不想蘋果的APP成就了世界上最大的應用軟體開放體系.
中國芯必生於民營企業
說了那麼多生芯的時代, 資金, 生態, 的背景, 該說當前的問題, 現在如果中國廠商沒有芯用了怎麼辦, 別跟我說拿出兩彈一星的精神勁頭做芯必定成功之類的話, 我說真拿出那勁頭方式, 也絕對不會成功, 因為二彈一星不需要生態, 它是國家安全的籌碼, 用戶只有1個-‐就是我們的國家.
龍芯牛啊, 但龍芯只是軍用, 如果做民用它的價格誰能用得起?它與Windows的相容嗎?
為什麼說未來中國芯必須出生於民營企業呢? 柳傳志說因有三:
一是民營企業領導班子穩定, 領導不會在幾年內調整,運營者不固定, 做芯養芯可不是一, 二年的事兒,企業有了真正固定的主人才會為長遠發展打算和投入;
二是民營企業按市場規律辦企業, 絕對不會乾沒有買家的買賣;
三是可以吸收天使, 風投資本等資本運作, 中國這麼大的互聯網用戶市場支援,這樣規模的用戶需求生態一定可以培養出中國芯來.
我被他說服了!
關於技術路線的制定
如果說科學家院士是始, 那麼企業家和市場是終, 缺一不可, 缺了誰不是有始無終半途而廢, 就是無頭怪物, 過去我們極度重視研發, 不重視市場, 生態和企業家, 所以30年來很多研發成果只能半途而廢,根本沒有升級換代這個詞可言,這是為什麼?是因為沒有企業家跟進.
柳傳志認為國家應該像尊重科學一樣尊重企業家.
換句話說, 沒有企業家去完成實現科學家們的成果, 科學家們的成果對於社會, 對於人類來說成為負值, 因為不研發它起碼不花費巨資.
我再多說一句,我說的企業家有別於商人,他們的區別在於企業家有社會責任感.
回到生芯養芯的話題上,在我看來目前首先應該儘快制定中國芯的技術路線, X86肯定是行不通的, 因為在矽為介質上承載的摩爾定律已快到盡頭, 指令無盡地增加功耗問題會加劇, 儘管成立了安謀中國公司,ARM專利費也太高, 另外,據說在技術上它只是30多年前初級的RSIC體系.
最近幾年開源的RiCS一V晶片天賜良機地出現了, 我們專家是不是該論證一下其可行度, 如果說我們用開源作業系統創造了中國路由器, 軟體出口等上千億的產業鏈, 為什麼不能用開源做出自己智慧財產權的射頻, DSP, Dram, CPU等半導體整合電路晶片呢?
再說晶片產業本來就是設計, 製造, 封裝, 測試產業4分離, 哪怕就是先掌握其中的1, 2環節也行,當然最後成功的保證還需企業家, 企業及資本的跟進, 否則又是半途而廢.
BAT投晶片怎麼樣
說到民營企業中國人首先想到的是BAT, 都是民營企業的各路巨無霸, 他們從股市上可以來錢, 更是垂直的與整機製造行業無關的行業, 的確他們也在行動, 阿里已經研製出來神經元晶片了, 看來真的靠譜. 我也相信,騰訊, 百度, 京東也有類似的打算和行動.
現在我唯一擔心, 他們本身是用戶, 一旦做出晶片肯定做整機, 一旦做阿里PC, 阿里手機, 阿里路由器等整機設備, 它的晶片就不能再賣給其它PC廠商了. 或者說其它廠商就不可能再買阿里晶片了, 又回到違反了垂直生態狀態.
事實上,做手機終端一直是阿里的夢想, 據說為手機作業系統成立了專門的部門, 已投了十幾億元, 雖然沒見手機出來, 但阿里一直不撒手.
還有一個例證, 不僅是阿里, BAT都自己攢伺服器, 這些白牌伺服器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 叫定製伺服器, 這可能就是未來阿里芯或者百度芯, 騰訊芯, 京東芯的載體.
結束語:
寫了這麼多還覺得意猶未盡, 如果我上述的關於中國生芯養芯的哪一句話說錯了,先別給我扣帽子, 可以用事實, 數據, 時空間狀況等多角度反駁我, 如我說對了為什麼不聽不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