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 '長三角氫走廊建設發展規劃啟動會' 在上海市嘉定區舉行. 長三角氫走廊建設發展規劃正式啟動, 與此同時, 燃料電池汽車長三角科普巡遊活動準備工作也拉開帷幕.
長三角氫走廊建設發展規劃啟動會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和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籌)攜手上海市和江蘇省蘇州, 南通, 如皋, 鹽城四城市共同舉辦, 清華大學, 同濟大學等高校以及中石油, 國家能源投資集團, 上汽集團, 上海機動車檢測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國際汽車城, 東方電氣集團, 英美資源集團, 殼牌集團, 中國鋼研集團, 豐田汽車, 法國液化空氣集團, 美國空氣化工, 德國林德集團, 上海重塑科技, 上海舜華新能源, 上海驛藍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氫楓能源技術等企業代表與會.
燃料電池汽車的普及需要有完善的氫能基礎設施建設. 但加氫站建設前期投入資金需求量巨大, 而且規模小的話運營成本高, 僅靠一兩家企業的力量很難支撐建成規模化的加氫基礎設施, 無法形成規模效應, 同時一兩個城市的單獨規劃也難以有效形成網路, 這些因素都大大限制了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和應用.
目前世界上氫能基礎設施發展比較好的地方都是以合作建設的形式展開的. 2015年, 由液化空氣集團, 戴姆勒, 林德集團, 奧地利石油天然氣集團, 荷蘭皇家殼牌集團及法國道達爾集團共同成立了H2 Mobility 公司, 致力於快速發展覆蓋德國的加氫站基礎設施, 首批計劃建設100座加氫站. 截至目前, 已建成加氫站43座, 覆蓋德國大部分地區和主要城市. 2018年3月, 日本11家企業宣布共同成立負責燃料電池車加氫站建設和運營的新公司, 以推動燃料電池汽車普及, 第一期工程計划到2021財年完成80座加氫站建設.
在我國, 長三角地區具有開放程度高, 經濟實力強, 輻射帶動作用大, 創新能力強的獨特優勢, 其一體化發展已成大勢. 作為我國能源和產業轉型及佔領未來制高點的重要突破口, 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在這一地區已經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 像上海市和江蘇省蘇州, 南通, 如皋等城市紛紛出台了燃料電池汽車發展規劃.
根據規劃, '長三角氫走廊' 將充分利用長三角資源和區位優勢, 以長三角高速為紐帶, 通過創新模式引領區域產業聚焦, 升級, 打造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經濟帶.
據了解, 這是我國首次制定跨省跨區域的氫能基礎設施建設規劃, 它的實施不僅會大大推動我國氫基礎設施的建設, 而且也會為未來氫基礎設施的規模化發展積累經驗.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張進華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介紹 '長三角氫經濟一體化規劃' 將分兩步走. 第一步先聚焦基礎設施的瓶頸, 做 '長三角氫走廊建設發展規劃' 的規劃, 連接主要城市, 以形成閉環走廊. 需求導向, 規劃落地. 推出2025年之前的近期詳細計劃, 與各城市的清楚規劃相關站點, 區域聯動, 政策協同. 然後再集聚資源, 形成合力, 一起協同推動這個規劃的實施和落地. 第二步聚焦整個產業, 建立 '長三角氫經濟一體化' 的系統的規劃.
上海市科委幹頻副主任提到這次 '長三角氫走廊建設發展規劃' 歡迎各城市的共同參加, 也歡迎各企業的共同參與, 工作組也將結合企業的規劃, 來統一籌劃, 科學布局. 同時也希望將長三角的氫規劃結合到國家層面, 來進一步促進城市和企業的積极參与.
按照規劃要求, 今年下半年各城市將聯合開始第一步的 '長三角氫走廊建設發展規劃' , 串聯沿線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較好的重要城市, 有效建成氫高速網路, 促進整個長三角地區氫能基礎設施與燃料電池汽車的協調發展, 進而輻射並帶動山東半島, 京津翼, 珠三角都市圈和華中地區, 甚至全國的氫能基礎設施建設. 在長三角氫走廊建設發展規劃基礎上, '長三角氫經濟一體化' 的規劃也將隨後展開, 促使長三角地區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氫經濟區域, 助力我國能源轉型和技術創新, 並引領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發展和規模化應用.
同時, 為了讓公眾廣泛了解燃料電池汽車的基本知識, 現狀和發展意義, 親身體驗燃料電池汽車, 感受燃料電池汽車已逐步走進公眾的生活, 在此次長三角氫走廊建設發展規劃啟動儀式上, 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籌)與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宣布今年起每年將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科普巡遊活動. 首屆活動將於今年10月在上海市和江蘇省南通, 如皋等幾個城市巡迴開展, 邀請了豐田, 現代, 本田, 上汽, 上海重塑, 宇通, 福田等中外車企協同能源和氫基礎設施企業如英美資源, 法液空, 殼牌, 美國空氣化工, 上海氫楓等公司共同參加.
首屆燃料電池汽車科普巡遊活動將向公眾集中展示最新的燃料電池汽車及其特性, 普及氫作為未來清潔能源的基本知識和特點, 展示政府在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方面的規劃和部署, 體現行業企業的積極發展態勢和成果, 以便凝聚社會共識, 通過發展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來共同保護地球資源和環境,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