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美國商務部對中興通訊的一紙禁售令幾乎置中興於死地. 這背後的原因不言而喻: 中國在很多關鍵部件和核心技術上依然受制於人, 中興通訊在美國以外的其他地方還難以找到替代者.
美國打晶片禁運這張牌絕不是針對中興通訊一家公司, 將來有可能擴大禁運範圍, 華為目前正在接受美國司法部的調查就是明證. 這對我國影響很大. 目前, 儘管國內已經可以生產一些晶片, 包括以龍芯和海光為代表的通用CPU, 但去年我國晶片進口總額仍超過2600億美元.
高端晶片的設計與製造水平能代表一國的整體科技水平. 坦白說, 國產晶片的製造水平與國外有兩代以上差距, 而且近幾年差距並沒有縮小.
存在差距並不可怕, 最大的問題是, 我們還沒有掌握縮小差距的主動權. 如果我們掌握主動權, 經過多年努力能將差距縮小至1代甚至追平, 那麼抹平差距只是個時間問題. 但遺憾的是, 這個主動權還不在我們手中.
其原因不是哪個晶片企業不努力, 而是因為整合電路是資訊領域最基礎的產業, 晶片的實力差距不是某一兩項技術的差距, 從晶片加工設備, 模擬軟體到配套的各種IP (智慧財產權) 等都需要經過長期累積, 才能有所進步. 不是說只要國家願意投錢, 砸幾百億元就能立刻看到效果.
此外, 目前我國晶片和軟體廠商最需要支援的不是研發項目, 而是試用和完善. 我們做龍芯CPU的體會是, 最困難的並不是技不如人, 而是做出產品很難找到機會試用. 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都是在應用中不斷試用迭代出來的, 不用永遠是個未知數——晶片和作業系統都是如此, 微軟的作業系統也是通過根據用戶反饋打 '補丁' 才完善的.
因此, 我國應對國內研發生產的核心產品有優先採購的扶植政策. 經常聽到整合商和應用部門說: '國產晶片什麼時候做得跟國外一樣好了, 我就用你. ' 採取這種態度絕對支援不了國內整合電路產業發展.
長期以來, 我國的科研和產業化進入了這樣的惡性迴圈: 國外壟斷或禁運—我國研製出替代產品—國外降價打壓—我國放棄支援—維持或擴大差距. 往往是國外對我們控制嚴一點, 我們就重視自主研發; 一旦國外放鬆一點, 我們也就鬆懈下來, 缺乏戰略眼光和戰略定力.
對於關鍵晶片等核心技術的支援, 國家要有戰略定力, 要保持長期穩定支援, 政策上不能左右搖擺. 高端晶片, 大型軟體, 航空發動機, 精密儀器都是十分複雜的系統, 需要長期積累經驗, 一代一代改進. 新產品開始試用時, 一定是問題越試越多. 暴露問題是件好事, 不要看到問題多就打退堂鼓, 或者草率改變技術路線. 要相信經過努力之後, 問題一定會越來越少.
同時, 我們可能要從更高的角度認識給自主產品試用機會和初始市場這件事. 放眼當今世界, 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是進口中低端產品, 出口中高端產品. 縱觀世界曆史, 後發國家從產品低端走向產品高端, 幾乎沒有一個國家不是先利用國內市場保護培育自主產品的. 德國和美國趕超英國, 日本的明治維新都採用了關稅保護政策.
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現已成為推動全球化旗手的形勢下, 我們不能重複曆史上靠關稅保護民族產業的老辦法, 但完全靠企業在全球的所謂 '公平競爭' , 完全靠市場這一隻手, 不可能實現後發國家從產業低端走向高端. 必須靠政府這隻手在國內開闢一塊市場做根據地, 培育和發展決定國家命運的關鍵產業.
當然, 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不大可能馬上改觀. 大家對發展核心技術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要有清醒的認識, 同時對支援我國資訊產業從中低端走向高端要有足夠的耐心, 恒心和信心.
若能借中興被禁運一事, 進一步堅定國家以國內市場為根據地培育高端產業的決心, 那麼壞事一定會變成好事, 必將大大加速我國通過自主創新實現安全可控成為科技強國的進程.
作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