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智宇 深圳報道
近來, 晶片成為網紅, 熱詞, 把半導體行業和公司送上風口浪尖. 上期全球商業觀察我們梳理了國際半導體產業目前的競爭格局, 本期繼續聚焦半導體產業全球領先的韓國和台灣地區, 看看它們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曆程, 現狀和得失經驗. (李豔霞)
2017年半導體產業締造了一項新紀錄.
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研究總監George Brocklehurst表示, 這項記錄便是三星將英特爾(52.78, 0.80, 1.54%)擠下全球半導體營收龍頭的寶座. 英特爾自1992年以來連續25年 '全球第一大廠' 的名頭就此讓位. Gartner最新的統計結果顯示, 2017年全球半導體營收總計4204億美元, 較2016年的3459億美元增長21.6%.
此外, 根據IC Isights等機構的統計數據, 從營收來看, 全球前三大半導體公司中韓國佔據兩席, 三星, SK海力士分別位居一, 三名. 三星, SK海力士在2017年營收大增, 主要和晶片短缺造成的價格走高有關.
自20世紀80年代三星建立半導體研究與開發實驗室起至今, 韓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可謂 '勵志' .
不到40年的時光中, 韓國的半導體產業在起步比美國, 日本晚上十幾年的情況下, 從一片荒蕪逐漸生長為半導體產業之林的巨擘, 離不開密集的技術援助, 政府的強力保護以及企業的 '死磕' .
沉澱: '政府+大財團' 的模式
韓國的半導體產業以技術引入起步, 經過20年左右的沉澱, 在晶片設計與加工技術等領域完成了自身技術積累.
1959年, LG公司的前身 '金星社' 研製, 生產出韓國的第一台真空管收音機, 這也被認為是韓國半導體產業的起源. 但當時的韓國並沒有自主生產能力, 只能對進口元器件進行組裝.
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仙童半導體 (Fairchild) 和摩托羅拉 (Motorola) 等美國公司越來越多地投資於東南亞等低價勞動力國家, 以降低其生產成本, 韓國從這一趨勢中獲益, 但僅停留在經濟層面.
OECD (經合組織) 在一份報告中指出, 對於這些美國投資者的子公司而言, 韓國只是 '飛地' , 對於韓國的技術進步未起到任何作用, '他們只是專門從事簡單的晶體管和ICs的組裝, 用於出口, 所需的材料和生產設備都是進口的' .
到了20世紀70年代, 三洋 (Sanyo) 和東芝 (Toshiba) 等日本公司半導體公司也開始在韓國投資. 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 韓國的半導體工業仍然非常局限, 只是一個簡單的, 勞力密集的組裝節點.
隨著20世紀70年代外部世界市場環境變化以及韓國工資水平的提高, 韓國輕工業產品出口比率大幅下降, 外債也上升到危險的水平, 韓國經濟受到威脅.
為此, 韓國政府在1973年宣布了 '重工業促進計劃' (HCI促進計劃) , 旨在通過重工業和化學工業發展來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 1975年, 韓國政府公布了扶持半導體產業的六年計劃, 強調實現電子配件及半導體生產的本土化.
韓國政府還組織 '官民一體' 的DRAM共同開發項目, 即通過政府的投資來發展DRAM產業.
在半導體產業化的過程中, 韓國政府推進 '政府+大財團' 的經濟發展模式, 並推動 '資金+技術+人才' 的高效融合. 在此過程中, 韓國政府還將大型的航空, 鋼鐵等巨頭企業私有化, 分配給大財團, 並向大財團提供被稱為 '特惠' 的措施.
《經濟學人》在1995年的文章中評論稱, 20世紀80年代韓國工業的發展得益於HCI促進計劃, 由於如此龐大的資源集中於少數財團, 他們可以迅速進入資本密集型的DRAMs生產, 並最終克服生產初期巨大的財務損失.
超越: 三星的崛起
1983年是韓國半導體產業的曆史轉折點.
韓國財團的進入讓半導體行業進入大規模整合 (VLSI) 生產時代, 這些包括三星, 金星社以及現代公司 (後改名為海力士半導體, 並被SK集團收購) 等企業. 這實現了韓國工業的質變——從簡單的裝配生產到精密的晶片加工生產.
20世紀80年代, 三星和現代的財團都在尋找未來的商業領域, 最終他們的目標是, 從工業基地轉型為更具高科技導向的產業. 當三星決定通過其電子業務進入大規模整合晶片生產時, 現代決定將晶片生產作為實現其向電子產業多樣化的一個途徑. 而隨後金星社的加入, 讓韓國最大的三家財團均參與進VLSI生產.
三星發展半導體產業是一部濃縮的韓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史.
前三星集團首席執行官李秉哲 (Lee Byung Chul) 在1983年2月決定對記憶體晶片生產進行大規模投資. 這被認為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 因為當時韓國仍是一個簡單的裝配生產基地, 1983年, 整個半導體生產中晶圓加工的份額也僅為4.3%.
根據三星的官方策略解釋, 三星電子公司當時遭遇了日本進口晶片的頻繁交付問題. 以上的所有因素促使李秉哲嘗試進入VLSI晶片業務.
三星制定了一個詳細的計劃, 根據這個計劃, 三星全部半導體產品中大約50%應該是DRAM. 通過對精心挑選的DRAM領域關注, 實現規模經濟和成本的競爭力.
其後, SST國際公司在矽谷成立, 成為三星的技術前哨. SST國際公司 (與Tristar半導體公司同年更名) 為三星的產品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 SST國際公司成功開發的產品會轉讓給韓國的母公司SST, 用於批量生產, 這對三星的技術開發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83年, 三星在京畿道器興地區建成首個晶片廠, 並開始了接下來的一系列動作. 三星電子首先向當時遇到資金問題的美光(47.58, 0.96, 2.06%) (Micron) 公司購買64K DRAM技術, 加工工藝則從日本夏普公司獲得, 此外, 三星還取得了夏普 '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工藝' 的許可協議.
在此過程中, 三星等韓國公司已逐漸熟悉漸進式工藝創新, 加上這些公司逆向工程方面的長期經驗, 韓國的半導體產業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在選擇DRAM作為主要產品後不久, 三星於1983年11月成功研發了64K DRAM. 從技術上講, 韓國半導體行業實現了從相對簡單的LSI技術到尖端的VLSI技術的重大飛躍. 由此, 1983年標誌著韓國VLSI晶片時代的開始. 不可否認的是, 在最初階段, 外國技術許可在三星產品開發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後, 三星電子1984年成立了一家現代化的晶片工廠, 用於批量生產64K DRAM. 1984年秋季首次將其出口到美國. 1985年成功開發了1M DRAM, 並取得了英特爾 '微處理器技術' 的許可協議.
此後三星在DRAM上不斷投入, 韓國政府也全力配合. 由韓國電子通信研究所【KIST, 由韓國科學和技術部 (MOST) 管理】牽頭, 聯合三星, LG, 現代與韓國六所大學, '官產學' 一起對4M DRAM進行技術攻關. 該項目持續三年, 研發費用達1.1億美元, 韓國政府便承擔了57%. 隨後韓國政府還推動了16M / 64M DRAM的合作開發項目.
1983年至1987年間實施的 '半導體工業振興計劃' 中, 韓國政府共投入了3.46億美元的貸款, 並激發了20億美元的私人投資, 這大力促進了韓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在1987年, 世界半導體市場還出現另一個機會, 這源自美國和日本之間的半導體貿易衝突以及隨後的政治調控. 1985年以後, 日本DRAM生產商市場份額的增加, 被認為是犧牲了美國生產商的利益, 美日之間的貿易衝突日益加劇.
日本首先宣布對外國半導體生產商實施半導體貿易協定 (STA) , 美國政府則於1987年3月宣布了對含日本晶片的日本產品徵收反傾銷稅等報複措施.
最終, 日本承諾通過減少DRAM產量來提高晶片價格. 但當時美國計算機行業需求增長, 導致全球市場上256K DRAM的嚴重短缺. 這為韓國256K DRAM生產商提供了重要的 '機會之窗' .
此後韓國一直在趕超. 1988年三星完成4M DRAM晶片設計時, 研發速度比日本晚6個月, 隨後三星又趁著日本經濟泡沫破裂, 東芝, NEC等巨頭大幅降低半導體投資時機, 加大投資, 引進日本技術人員. 並於1992年開發出世界第一個64M DRAM, 超過日本NEC, 成為世界第一大DRAM製造商.
賭徒: 逆周期投資
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DRAM製造商只是三星帶領韓國半導體產業邁向世界第一梯隊的第一步.
1995年之後, 三星多次發起 '反周期定律' 價格戰, 使得DRAM領域多數廠商走向破產, 並逐漸形成DRAM領域只有幾家壟斷市場的現狀.
集邦諮詢拓墣產業研究院研究經理林建宏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半導體產業每年需投入大量資本支出, 用於設備與技術的開發. 三星是綜合公司型態, 即使存儲器市場低迷, 仍可透過其他事業部門注入資金. 這讓三星逐步成為半導體產業巨擘.
比如, 三星於1984年推出64K DRAM時, 全球半導體業步入一個低潮, 記憶體價格從每片4美元暴跌至每片30美分, 而三星當時的生產成本是每片1.3美元, 這意味著每賣出一片記憶體三星便虧1美元.
在低潮期, 英特爾退出DRAM行業, NEC等日企大幅削減資本開支, 而三星卻像 '賭徒' 一般瘋狂加碼, 逆周期投資, 繼續擴大產能, 並開發更大容量的DRAM.
到1986年底, 三星半導體累積虧損3億美元, 股權資本完全虧空. 但轉機卻瞬間來到, 1987年, 日美半導體協議的簽署使得DRAM記憶體價格回升, 三星也為全球半導體市場的需求補缺, 開始盈利, 從逆勢中挺了過去.
在1996年至1999年, 三星再次祭出 '反周期定律' , 而彼時日立, NEC, 三菱的記憶體部門不堪重負, 被母公司剝離, 加上東芝宣布自2002年7月起不再生產通用DRAM, 日本DRAM僅剩下爾必達一家.
再如, 2007年初, 因全球DRAM需求過剩, 疊加2008年金融危機, DRAM顆粒價格從2.25美元暴跌至0.31美元. 三星卻將2007年公司總利潤118%用於DRAM擴產, 使得DRAM價格接連跌破現金成本和材料成本.
在這樣的攻勢下, 德國廠商奇夢達於2009年初宣布破產, 日本廠商爾必達於2012年初宣布破產, 三星市佔率進一步提升, 全球DRAM領域巨頭只剩下三星, 海力士和美光.
這場價格戰的影響仍在持續, DRAM從2016年下半年到2018年一季度, 一直處於穩定缺貨漲價期中, 在此過程中, 三星晶片業務銷售額達690億美元, 成為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商.
中國半導體投資聯盟秘書長王豔輝在5月3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品牌發展不順的時候, 三星等韓國的企業並未想到要轉去做代工, 而是繼續投入, 這是韓國能夠出現三星, 海力士等全球領先晶片品牌的原因.
如何保持第一梯隊優勢
王豔輝指出, 韓國的半導體產業是從產業轉移開端, 在政府主導下, 發展出自有品牌.
在韓國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過程中, 韓國政府對於產業的支援力度非常強, 研發時大力投入, 產出後進行保護.
從1990年開始, 韓國半導體產業投資興起. 從研發投入來看, 1980年時半導體領域研發投入約為850萬美元, 到1994年時為9億美元. 專利技術也從1989年底的708項上升至1994年的3336項.
1994年, 韓國推出了《半導體晶片保護法》. 此後, 韓國政府還指定晶片產業及技術為影響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技術, 致力於高度保障技術及產權.
龐大的半導體產業也發展出以三星和SK海力士為龍頭, IC製造企業, 半導體設備企業和半導體材料企業層層分工, 通過外包, 代工的方式構建出的龐大半導體產業鏈, 形成了龍仁, 化成, 利川等等半導體產業城市群, 支撐著韓國的半導體產業鏈.
在韓國的半導體產業進入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第一梯隊後, 韓國仍希望保持其自身的優勢, 不僅通過 'BK21' 及 'BK21+' 等計劃對大學, 專業或研究所進行精準, 專項支援. 還在2016年時推出半導體希望基金, 投資於半導體相關企業, 旨在聚焦新技術的開發, 尤其是儲存新技術方面.
這一系列的政策也基本延續 '政府+大財團' 的產業政策, 鼓勵企業及大學間的結合, 為晶片產業培養人才, 以維持韓國在半導體產業上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