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准东至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工程线路全长约3324公里, 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 输送容量最大, 输送距离最远, 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而 '长江大跨越' 则是全线的 '咽喉' .
5月3日, 新疆准东至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长江大跨越工程进入项目验收阶段.
就在十多天前, 无为县高沟镇. 随着最后一相导线顺利跨越长江, 准东至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长江大跨越工程贯通.
这是±1100千伏输电线路首次跨越长江. 其中, 主跨越塔高225.2米, 单基塔重1259吨, 跨越总长2900米, 塔高, 塔重和跨越距离皆为全线之最. '长江大跨越' 应用了哪些高新技术?近日, 记者采访该工程的相关负责人.
架线工艺 '大跨越' : '2牵3' 施工工法将效率提高了1.5倍
以往特高压大跨越工程中, 架线施工最大的导线截面为720平方毫米, 而此次工程采用了截面为900平方毫米导线.
'这样做是出于输送容量的考虑. 这条输电线路的输送容量为1200万千瓦, 导线截面小了, 就无法满足既定要求. ' 日前, 在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送电分公司会议室里, 长江大跨越项目总工程师徐鹏飞解释说.
导线截面, 跨越档距, 垂直档距增大, 进而导致放线, 紧线张力增大, 给施工增加了难度.
'针对这种大截面导线跨越长江, 我们没有成熟的施工方法可以借鉴, 只能自己琢磨. ' 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送电分公司副经理, 长江大跨越工程项目经理汪以文说.
在工程建设之初, 技术人员依托项目, 研究±1100千伏特高压大跨越工程六分裂900平方毫米超大截面导线展放施工工艺, 创造性地开展长江大跨越 '2牵3' 架线试验, 模拟架线工况, 有效解决了放线施工走板及循环绳选用等关键技术难题.
'我们与合工大以及江苏, 贵州等地的相关厂家合作, 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最终形成了一套安全, 合理的施工工法. ' 徐鹏飞说.
据介绍, 所谓 '2牵3' 施工工法, 即运用两台设备同时牵引3根导线. 与以往 '一台设备牵引一根导线' 相比, 工作效率提高了1.5倍, '长江大跨越' 工程仅用了8天就完成了架线工作, 比预期提前了2天. '出于安全考虑, 在长江上展放导线需要封航. 采用 '2牵3' 施工工法展放导线, 可以减少两次长江封航, 从而减轻工程建设对长江通航的影响. ' 汪以文介绍道.
作为项目总工程师, 徐鹏飞常常带着质量管控人员在工地检查. '项目上最多的时候有200多个工人. 白天, 我要查看工人是否按照要求执行任务, 现场解决一些技术问题;晚上一回到办公室, 就要抓紧做一些计算和当日的总结. ' 徐鹏飞告诉记者.
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徐鹏飞是位 '90后' . 自2016年8月到达项目工地后, 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2016年国庆节期间, 他抽空回合肥办了婚礼, 3天婚假一过, 又返回工地工作.
'虽然工程已经贯通, 但我们还要做一些扫尾, 消缺工作. ' 徐鹏飞说.
安全教育 '大跨越' : VR技术模拟操作让人身临其境
一阵摇晃之后, 感觉要从高空坠落下来……别紧张, 这不是真的, 而是通过VR技术进行的违章操作场景模拟.
'在架线过程中, 工人需要在200多米的塔上进行高空作业. 这对安全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汪以文说, '过去, 我们通常通过图片, 动漫等方式进行安全教育, 工人没有切身体会. 现在引入了VR技术, 工人站在地面就可以体会到在塔上的感觉. '
据介绍, 特高压长江大跨越工程采用虚拟现实, 360度全景摄影等技术, 以文明施工, 风险管控, 工法培训等为研究对象, 构建虚拟三维场景, 让使用培训系统的施工人员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从而受到 '震撼' 式的教育.
'我们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每一种违章操作的后果, 让施工人员从视觉, 听觉等方面进行体验, 起到了较好的警示教育作用. ' 徐鹏飞说, '施工人员可以利用手持设备进行全景漫游, 风险体验和工法流程培训. '
汪以文自称是一名 '有着28年工龄的 '老送电工' ' . 自2008年以来, 10年间他已参与建设5个特高压项目. '在架线过程中, 每到关键节点, 我都要去现场看看, 既给他们打气, 也督促他们注意安全. 工人在200多米高的塔上作业, 需要我们更多地关心他们的安全和冷暖. ' 汪以文说.
长江大跨越工程有着完善的安全可视化监控系统. 除了到现场鼓舞士气, 很多时候, 汪以文还通过视频监控设备, 密切关注工程建设进展.
据介绍, 项目的每一基塔上都装上了球型机监控设备, 对施工进行全过程, 全周期, 全景式安全监控, 管理人员通过手持终端设备即可进行现场视频监控. 此外, 施工现场还创新应用了 '线路巡线机器人' , 对走板位置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为现场指挥提供依据, 有效地保障了架线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施工质量 '大跨越' : 持续技术攻关破解多项施工难点
特高压长江大跨越工程共有2基225.2米高的跨越塔, 2基66米高的锚塔. 工程具有基础混凝土方量大, 跨越塔塔体高度高, 单件塔材超长超重等特点, 不仅对架线技术, 施工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还面临基础质量控制难, 组塔施工风险高等一系列施工难点.
'可以说, 不管是施工质量还是施工技术, 我们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 徐鹏飞告诉记者.
面对层出不穷的施工难点, 徐鹏飞和项目团队的技术人员展开了技术攻关.
施工过程中, 有工作人员反映, 按照传统工法施工, 2×16吨双平臂抱杆要与提前设置在井架上的40根地脚螺栓进行固定, 地螺放样难度大, 后期处理工作量大, 基础表面观感差.
'针对2×16吨双平臂抱杆组塔与井架基础不配套的问题, 技术人员立即进行了新一轮优化. 我们利用井架基础原有的地脚螺栓与转换底座进行连接固定, 将原先的整体式转换底座改为分布式结构. ' 徐鹏飞告诉记者, 为确保安全可靠, 项目团队还通过3D建模进行防碰撞校验, 经试组装无问题后, 才应用于现场.
'这种抱杆固定方式简化了工艺, 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施工效率, 对今后大吨位抱杆底座基础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汪以文说.
类似创新还有很多. 在项目施工工程中, '一种应用于玻璃钢模板的异形抱箍' 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1100千伏长江大跨越组塔关键技术' 获得中电建协2018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一次次的自我挑战中, 新生代的技术力量成长起来了. ' 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送电分公司党总支书记靳雨柱感慨地说, '为了做好项目管理, 我们还在工地上成立了临时党支部. 9名党员奋战在项目经理, 项目总工, 民事协调员等重要岗位, 在管理团队中真正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