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綜合性裝備製造集團之一, 主導產業聚焦高效清潔能源裝備, 新能源及環保裝備, 工業裝備和現代服務業四大領域. 產品包括火力發電機組, 核電機組, 燃氣輪機, 風力發電設備, 輸配電設備, 環保設備, 自動化設備, 電梯, 軌道交通和機床等. 改革開放以來, 上海電氣誕生了一大批世界領先的創新產品, 如首套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 三代四代核島和常規島主設備, 大型海上風電設備, 西氣東輸的高頻電動機等. 2016年營業收入約800億元.
作為中國工業的領導品牌, 上海電氣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 創造了中國與世界眾多第一, 中國第一套6000千瓦火力發電機組, 世界第一台 '雙水內冷' 發電機, 中國首台萬噸水壓機, 中國第一套核電機組等都來自上海電氣. 在國際和國內多個品牌榜單中名列前茅: 2016年度ENR全球最大250強國際承包商排名全球第114位, 2017年亞洲品牌五百強TOP100, 2017年品牌價值602.78億元, 位列行業前三.
4月4日上午, 由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組織的第四期全國儲能產業巡迴調研團走進上海電氣, 電站集團戰略與市場部, 技術部以及新成立的上海電氣電站集團儲能及燃料電池事業部主要負責人, 下屬工程公司, 輔機廠儲能業務分管副總等接待了調研團一行, 雙方就發展曆程, 裝備製造, 綜合能源服務, 技術優勢及儲能產業發展趨勢等方面做了細緻交流.
人類的生存環境變化, 使我們不得不逐漸減少甚至放棄對化石能源的使用, 上海電氣電站集團產業發展戰略指出: 影響未來能源產業發展最重要的長期因素, 一個是環境保護, 一個是氣候變化, 同時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也對傳統能源產業提出嚴峻的挑戰. 上海電氣作為國內外有影響力的能源高端裝備製造企業只有通過持續的技術進步與裝備創新, 儘快補上資訊化和智能化的短板, 傳統能源裝備製造業才能獲得持續的發展動力.
作為上海電氣核心產業板塊, 電站集團總裁曹敏多次強調: '裝備製造業是一國國民經濟的戰略產業,裝備的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技術水平,裝備強, 則國強. ' .
據介紹, 上海電氣是具備全, 成套能力研發與製造的核電設備生產企業, 擁有二代加和三代核電生產技術, 具備完整的核電設備產業鏈. 上海電氣通過與西門子合作和自主開發, 分別向市場推出1.26兆瓦, 2兆瓦, 3.6兆瓦和5兆瓦級風力發電設備.
在大容量超超臨界火電機組方面, 上海電氣製造的設備投運總量全球最高, 並保持煤耗世界最低記錄. 在燃氣機組製造方面, 上海電氣具備燃氣輪機, 燃油輪機和IGCC主設備的高端製造能力.
上海電氣是中國機械行業首批現代服務業示範企業, 在電站工程, 服務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目前, 現代服務業產值占集團收入接近四分之一, 並將繼續擴大份額.
在分布式發電及儲能領域, 上海電氣通過強大的科研隊伍與技術資源整合, 重點發力新能源產業鏈多學科系統研究, 其中包括智能微電網系統, 光熱儲綜合利用系統, 儲能用鈦酸鋰軟包電池, 儲能系統基本模組單元, 液流電池, 太陽能雙軸跟蹤系統, 燃氣三聯供系統, 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等.
上海電氣從戰略高度指出, 光熱電站應該是儲能業務高估值背景下沒有強調儲能的太陽能發電業務, 前景光明. 上海電氣極具前瞻性地布局光熱發電產業, 積極探索和開發高效清潔的發電技術, 擁有了塔式光熱發電領域的相關技術, 為進軍光熱發電產業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正是依託在光熱產業的提前布局, 以及自身平台和人才梯隊的優勢, 上海電氣順利與ACWA Power公司共同合作承建全球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迪拜700MW光熱發電項目, 獲得該項目工程總承包商資格, 進入世界頂尖新能源裝備領域. 該項目的成功開發, 標誌著光熱發電技術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 這是清潔能源領域的又一裡程碑, 也是上海電氣代表中國裝備製造業企業以創新驅動產業升級改造, 進軍海外高端市場, 打造中國品牌, 踐行 '一帶一路' 構想所取得的成功案例.
上海電氣作為全球有影響力的高端能源裝備製造業, 結合長期以來的發展經驗和產業趨勢, 提出三大重要觀點:
觀點之一: 上海電氣聚焦綠色高端裝備製造業大有作為
目前國內裝備製造業的弱勢, 主要體現在自主創新能力薄弱, 基礎製造水平落後, 低水平重複建設, 產品推廣應用困難等方面, 其中, 設備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又常常受制於外資企業, 使得整個產業的發展始終處於被動局面. 也要看到, 裝備製造業是各行業產業升級, 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和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 具有產業關聯度高, 技術資金密集的特點.
有統計數據顯示, 短期內,我國裝備製造業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很大,出口還處於收縮期;中期看, '十三五' 期間,呈現前低後高增長態勢;長期看,到2025年,中國裝備製造業規模將由現在佔全球30%達到35%以上,高端裝備製造業占裝備製造業比例將由現在的20%達到35%以上,出口規模佔全球貿易超過20%.
我國裝備製造業未來在智能製造, 服務型製造, 核心基礎零部件, 綠色化裝備等方面有更多創新空間與戰略市場機遇.
為能夠在全球新一輪能源競賽中保持領先地位, 加大對國內高端綠色能源裝備製造行業的扶持顯得尤為重要, 相關政府部門應給予足夠的重視與扶持. 事實上, 當前國內裝備製造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一直處於比較低的水平, 與世界發達國家4%-5%的水平相比, 差距甚大, 同時, 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也亟待進一步提升.
觀點二: 傳統能源服務向綜合能源服務轉變與發展對上海電氣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隨著能源互聯網技術, 分布式發電供能技術, 能源系統監視, 控制和管理技術, 以及新的能源交易方式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 催生了用戶對能源服務的新需求, 推動了傳統能源服務向綜合能源服務快速轉變與發展.
綜合能源服務包括分布式發電, 冷熱電三聯供, 智能配用電, 儲能以及用戶側服務等業務, 具有技術密集, 資金密集和資源密集的特點. 相對於傳統的供能模式, 綜合能源服務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實現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開發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與此同時, 綜合能源服務體系建設對解決方案提供商及系統建設運營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觀點三: 在世界能源結構轉型中技術創新是關鍵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 中國新能源與可再生資源裝機居全球第一,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方面大規模應用的強國, 未來中國的傳統能源, 特別是化石能源的消費, 還會加速減少. 可再生資源領域的技術快速進步導致成本進一步降低, 光伏與風電成本已接近評價上網, 過去感覺非常難的事, 今天已經發生了.
國家已經採取多種措施大力調整能源結構, 促進水電, 核電, 風電, 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發展. 大力發展清潔能源, 就要攻堅克難, 加大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的投入, 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 實現新能源的產業轉型與布局, 實現供給側清潔替化和電能替代的高效解決方案, 帶動需求側轉型的共贏模式.
無論是在傳統能源還是可再生資源領域, 對於能源裝備製造企業, 技術創新和技術服務方面將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電力需求增速下滑, '史上最嚴' 的火電調控政策先後出台, 火電建設全面降溫, 產業鏈失去高速增長的市場需求, 產能將迅速過剩, 全行業面臨巨大考驗. 上海電氣如何尋找新的增長點是當下的迫切需求.
清潔能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替代傳統能源, 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 新能源大規模開發, 核能安全利用, 分布式能源和儲能等能源技術革命正在並將持續改變世界能源體系和格局. 長遠布局, 搶佔能源科技制高點, 將成為決定能源裝備製造企業在未來競爭中能否繼續引領行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上海電氣正在主動作為, 積極應對顛覆性技術對集團傳統產業形成的衝擊.
上海電氣是中國裝備製造業最大的企業集團之一, 具有設備總成套, 工程總承包和提供現代裝備綜合服務的優勢.
面向能源科技前沿, 上海電氣將布局一批拓展能源資源利用形態的重點項目, 培育孵化戰略新興產業. 在新能源發電及能源管理板塊進入國內一流, 實現從高碳產業向低碳產業, 從傳統裝備製造向智慧產品和服務型供應, 從工程總承包向提供全球產業鏈解決方案, 從全球化銷售向全球化經營的四大轉型.
在儲能領域, 隨著國家《關於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指導意見》的正式出台, 相關政府主管部門將著力構建有利於儲能發展的政策環境, 儲能產業將由此從技術創新, 產業升級, 應用領域, 市場機制, 標準體系, 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迎來全面發展的機遇.
燃料電池是高效清潔利用氫能的最佳方式, 燃料電池汽車又以其能量密度高, 續航裡程長, 零汙染排放且加氫可以像加汽油一樣方便等突出優勢獲得發達國家高度青睞及大力支援.
上海電氣今年3月剛剛成立了儲能與燃料電池事業部, 充分依託集團的技術創新優勢, 人才優勢以及市場資源整合優勢, 籌備建立系統的綜合能源管控系統的能力. 分別在分布式電源接入核心技術, 全釩液流儲能電池, 鉛酸電池, 鋰電池儲能系統的電池管理技術, 兆瓦級儲能系統單元模組生產和分層架構儲能電站構建能力, 配電網綜合降損及電能質量提升改造解決方案等技術方案. 此外, 上海電氣建立了完善的研發, 工程及運營團隊, 積極開展多種商業模式研究, 可為客戶提供綜合能源服務整體解決方案及系統設計, 建設, 運維, 升級等全方位優質服務. 上海電氣也期望與廣大客戶和設計院加強交流, 通力合作.
近年來, 國家密集出台了多項產業政策和規劃, 大力支援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 尤其是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 儘管如此, 國內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仍處於起步階段, 產業集中度不高, 基礎研發與核心技術投入不足, 應用領域支援不足, 既需要上海電氣這樣的優質企業能夠前瞻布局, 也需要整個產業鏈上下遊協同發力和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援.
專家組表示, 裝備製造業的綠色化要立足於裝備製造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即要從設計, 製造, 運行, 在役再製造, 再製造等階段入手提升技術, 運行和智能化水平,又要考慮與生產過程的和諧適應,確保裝備製造產品自身和生產過程的安全, 節能, 節材和環保,實現裝備製造產品全壽命周期內的綠色化.
專家組認為, 我國光伏, 風電等新能源領域的製造技術一直走在世界前沿, 但同時也要清醒的認識到, 行業創新發展後勁乏力, 產能過剩, 企業生存環境較為嚴峻. 國內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標時, 自身相互壓價, 沒有對外形成合力.
專家組表示, 截至目前, 全球儲能項目正呈現爆發時增長, 尤其是單個百兆瓦級以上的化學儲能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大力推進中, 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 上海電氣強大的研發與製造能力, 將具備打造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際領先水平的儲能關鍵技術和核心裝備實力, 同時基於電力與能源市場的多種儲能商業模式蓬勃發展, 上海電氣將會形成有國際競爭力的儲能市場主體.
與會上海電氣代表與專家組座談時表示, 針對目前儲能及燃料電池發展現狀, 提出以下建議方案:
一是將儲能, 氫能與燃料電池充分納入國家能源體系, 制訂國家層面的儲能, 氫能與燃料電池發展戰略及實施路線圖.
二是加大科技創新投入, 設立獨立的儲能與燃料電池國家重大專項計劃, 建立健全儲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的專業標準體系和供應鏈體系, 突破制約儲能與燃料電池產業推廣的安全性, 經濟性和使用壽命等關鍵問題, 加大鼓勵研發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和產品.
三是大力推廣儲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在新能源併網, 輔助服務, 用戶側儲能, 微電網, 智慧能源, 軍民融合, 新能源汽車, 分布式能源等方向的跨領域應用, 推動儲能, 氫能與燃料電池裝備製造業穩定發展.
四是完善政府支援和投融資機制, 吸引社會資本投入, 加快推動我國儲能技術大規模應用試點, 加強氫氣生產, 儲運和加氫基礎設施網路規劃和建設.
五是鼓勵企業在新產業培育過程中積極引入各類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化, 充分運用員工持股, 股權激勵等激勵手段, 激發創新活力, 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 '加快建設製造強國, 加快發展先進位造業, 推動互聯網, 大數據, 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培育新增長點, 形成新動能. ' 這為上海電氣加速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務指明了方向, 也更加堅定了上海電氣加速發展高端裝備業務的信心和決心.
上海電氣經過近年來的結構調整, 轉型升級, 改革創新, 科技進步, 企業面貌, 綜合實力和行業地位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海電氣與會人員一致認為: '目前上海電氣正處於轉型升級和發展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 未來將致力於儲能與燃料電池, 智慧能源, 先進智能製造等領域, 集研發, 設計, 諮詢服務為一體, 為客戶提供先進裝備及應用解決方案. ' .
參與調研人員名單: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副秘書長,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儲能課題組組長陳永翀;
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戰略與規劃研究所所長魯剛;
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戰略與規劃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徐志成;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配電所徐毅虎;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西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智能化部主任李嘉逸;
南京南瑞繼保電氣有限公司發展部秘書章立揚;
國網冀北電力公司經研院規劃評審中心專責周潔;
國網秦皇島供電公司配網運行高級工程師虞躍;
華夏幸福產發集團產業服務經理劉義;
廣州智光儲能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薑新宇;
中國能建廣東電力設計研究院設計總工程師楚攀;
天臣新能源公司鈕文濤;
深圳市湧泉儲能科技有限公司餘小龍;
中國能建江蘇電力設計院配網網信工程公司蔡博戎;
儲能應用分會秘書處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