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气: 面迎储能春风 | 足踏智造巨舟 | 积极转型升级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综合性装备制造集团之一, 主导产业聚焦高效清洁能源装备, 新能源及环保装备, 工业装备和现代服务业四大领域. 产品包括火力发电机组, 核电机组, 燃气轮机, 风力发电设备, 输配电设备, 环保设备, 自动化设备, 电梯, 轨道交通和机床等. 改革开放以来, 上海电气诞生了一大批世界领先的创新产品, 如首套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 三代四代核岛和常规岛主设备, 大型海上风电设备, 西气东输的高频电动机等. 2016年营业收入约800亿元.

作为中国工业的领导品牌, 上海电气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 创造了中国与世界众多第一, 中国第一套60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 世界第一台 '双水内冷' 发电机, 中国首台万吨水压机, 中国第一套核电机组等都来自上海电气. 在国际和国内多个品牌榜单中名列前茅: 2016年度ENR全球最大250强国际承包商排名全球第114位, 2017年亚洲品牌五百强TOP100, 2017年品牌价值602.78亿元, 位列行业前三.

4月4日上午, 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组织的第四期全国储能产业巡回调研团走进上海电气, 电站集团战略与市场部, 技术部以及新成立的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储能及燃料电池事业部主要负责人, 下属工程公司, 辅机厂储能业务分管副总等接待了调研团一行, 双方就发展历程, 装备制造, 综合能源服务, 技术优势及储能产业发展趋势等方面做了细致交流.

人类的生存环境变化, 使我们不得不逐渐减少甚至放弃对化石能源的使用, 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产业发展战略指出: 影响未来能源产业发展最重要的长期因素, 一个是环境保护, 一个是气候变化, 同时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也对传统能源产业提出严峻的挑战. 上海电气作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进步与装备创新, 尽快补上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短板, 传统能源装备制造业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

作为上海电气核心产业板块, 电站集团总裁曹敏多次强调: '装备制造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战略产业,装备的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装备强, 则国强. ' .

据介绍, 上海电气是具备全, 成套能力研发与制造的核电设备生产企业, 拥有二代加和三代核电生产技术, 具备完整的核电设备产业链. 上海电气通过与西门子合作和自主开发, 分别向市场推出1.26兆瓦, 2兆瓦, 3.6兆瓦和5兆瓦级风力发电设备.

在大容量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方面, 上海电气制造的设备投运总量全球最高, 并保持煤耗世界最低记录. 在燃气机组制造方面, 上海电气具备燃气轮机, 燃油轮机和IGCC主设备的高端制造能力.

上海电气是中国机械行业首批现代服务业示范企业, 在电站工程, 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目前, 现代服务业产值占集团收入接近四分之一, 并将继续扩大份额.

在分布式发电及储能领域, 上海电气通过强大的科研队伍与技术资源整合, 重点发力新能源产业链多学科系统研究, 其中包括智能微电网系统, 光热储综合利用系统, 储能用钛酸锂软包电池, 储能系统基本模块单元, 液流电池, 太阳能双轴跟踪系统, 燃气三联供系统,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

上海电气从战略高度指出, 光热电站应该是储能业务高估值背景下没有强调储能的太阳能发电业务, 前景光明. 上海电气极具前瞻性地布局光热发电产业, 积极探索和开发高效清洁的发电技术, 拥有了塔式光热发电领域的相关技术, 为进军光热发电产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正是依托在光热产业的提前布局, 以及自身平台和人才梯队的优势, 上海电气顺利与ACWA Power公司共同合作承建全球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迪拜700MW光热发电项目, 获得该项目工程总承包商资格, 进入世界顶尖新能源装备领域. 该项目的成功开发, 标志着光热发电技术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这是清洁能源领域的又一里程碑, 也是上海电气代表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改造, 进军海外高端市场, 打造中国品牌, 践行 '一带一路' 构想所取得的成功案例.

上海电气作为全球有影响力的高端能源装备制造业, 结合长期以来的发展经验和产业趋势, 提出三大重要观点:

观点之一: 上海电气聚焦绿色高端装备制造业大有作为

目前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弱势, 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基础制造水平落后, 低水平重复建设, 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方面, 其中, 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又常常受制于外资企业, 使得整个产业的发展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也要看到, 装备制造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 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具有产业关联度高, 技术资金密集的特点.

有统计数据显示, 短期内,我国装备制造业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出口还处于收缩期;中期看, '十三五' 期间,呈现前低后高增长态势;长期看,到2025年,中国装备制造业规模将由现在占全球30%达到35%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业占装备制造业比例将由现在的20%达到35%以上,出口规模占全球贸易超过20%.

我国装备制造业未来在智能制造, 服务型制造, 核心基础零部件, 绿色化装备等方面有更多创新空间与战略市场机遇.

为能够在全球新一轮能源竞赛中保持领先地位, 加大对国内高端绿色能源装备制造行业的扶持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政府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扶持. 事实上, 当前国内装备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与世界发达国家4%-5%的水平相比, 差距甚大, 同时, 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也亟待进一步提升.

观点二: 传统能源服务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变与发展对上海电气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能源互联网技术, 分布式发电供能技术, 能源系统监视, 控制和管理技术, 以及新的能源交易方式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催生了用户对能源服务的新需求, 推动了传统能源服务向综合能源服务快速转变与发展.

综合能源服务包括分布式发电, 冷热电三联供, 智能配用电, 储能以及用户侧服务等业务, 具有技术密集, 资金密集和资源密集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供能模式, 综合能源服务对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实现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与此同时, 综合能源服务体系建设对解决方案提供商及系统建设运营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观点三: 在世界能源结构转型中技术创新是关键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装机居全球第一,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方面大规模应用的强国, 未来中国的传统能源, 特别是化石能源的消费, 还会加速减少. 可再生资源领域的技术快速进步导致成本进一步降低, 光伏与风电成本已接近评价上网, 过去感觉非常难的事, 今天已经发生了.

国家已经采取多种措施大力调整能源结构, 促进水电, 核电, 风电, 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发展.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就要攻坚克难, 加大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投入,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实现新能源的产业转型与布局, 实现供给侧清洁替化和电能替代的高效解决方案, 带动需求侧转型的共赢模式.

无论是在传统能源还是可再生资源领域, 对于能源装备制造企业, 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方面将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电力需求增速下滑, '史上最严' 的火电调控政策先后出台, 火电建设全面降温, 产业链失去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产能将迅速过剩, 全行业面临巨大考验. 上海电气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是当下的迫切需求.

清洁能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替代传统能源, 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新能源大规模开发, 核能安全利用, 分布式能源和储能等能源技术革命正在并将持续改变世界能源体系和格局. 长远布局, 抢占能源科技制高点, 将成为决定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能否继续引领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上海电气正在主动作为, 积极应对颠覆性技术对集团传统产业形成的冲击.

上海电气是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 具有设备总成套, 工程总承包和提供现代装备综合服务的优势.

面向能源科技前沿, 上海电气将布局一批拓展能源资源利用形态的重点项目, 培育孵化战略新兴产业. 在新能源发电及能源管理板块进入国内一流, 实现从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 从传统装备制造向智慧产品和服务型供应, 从工程总承包向提供全球产业链解决方案, 从全球化销售向全球化经营的四大转型.

在储能领域, 随着国家《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的正式出台, 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将着力构建有利于储能发展的政策环境, 储能产业将由此从技术创新, 产业升级, 应用领域, 市场机制, 标准体系, 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迎来全面发展的机遇.

燃料电池是高效清洁利用氢能的最佳方式, 燃料电池汽车又以其能量密度高, 续航里程长, 零污染排放且加氢可以像加汽油一样方便等突出优势获得发达国家高度青睐及大力支持.

上海电气今年3月刚刚成立了储能与燃料电池事业部, 充分依托集团的技术创新优势, 人才优势以及市场资源整合优势, 筹备建立系统的综合能源管控系统的能力. 分别在分布式电源接入核心技术, 全钒液流储能电池, 铅酸电池, 锂电池储能系统的电池管理技术, 兆瓦级储能系统单元模块生产和分层架构储能电站构建能力, 配电网综合降损及电能质量提升改造解决方案等技术方案. 此外, 上海电气建立了完善的研发, 工程及运营团队, 积极开展多种商业模式研究, 可为客户提供综合能源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及系统设计, 建设, 运维, 升级等全方位优质服务. 上海电气也期望与广大客户和设计院加强交流, 通力合作.

近年来, 国家密集出台了多项产业政策和规划, 大力支持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 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 尽管如此, 国内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产业集中度不高, 基础研发与核心技术投入不足, 应用领域支持不足, 既需要上海电气这样的优质企业能够前瞻布局, 也需要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力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专家组表示, 装备制造业的绿色化要立足于装备制造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即要从设计, 制造, 运行, 在役再制造, 再制造等阶段入手提升技术, 运行和智能化水平,又要考虑与生产过程的和谐适应,确保装备制造产品自身和生产过程的安全, 节能, 节材和环保,实现装备制造产品全寿命周期内的绿色化.

专家组认为, 我国光伏, 风电等新能源领域的制造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沿, 但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 行业创新发展后劲乏力, 产能过剩, 企业生存环境较为严峻. 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标时, 自身相互压价, 没有对外形成合力.

专家组表示, 截至目前, 全球储能项目正呈现爆发时增长, 尤其是单个百兆瓦级以上的化学储能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大力推进中, 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上海电气强大的研发与制造能力, 将具备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水平的储能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实力, 同时基于电力与能源市场的多种储能商业模式蓬勃发展, 上海电气将会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储能市场主体.

与会上海电气代表与专家组座谈时表示, 针对目前储能及燃料电池发展现状, 提出以下建议方案:

一是将储能, 氢能与燃料电池充分纳入国家能源体系, 制订国家层面的储能, 氢能与燃料电池发展战略及实施路线图.

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设立独立的储能与燃料电池国家重大专项计划, 建立健全储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的专业标准体系和供应链体系, 突破制约储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推广的安全性, 经济性和使用寿命等关键问题, 加大鼓励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三是大力推广储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在新能源并网, 辅助服务, 用户侧储能, 微电网, 智慧能源, 军民融合, 新能源汽车, 分布式能源等方向的跨领域应用, 推动储能, 氢能与燃料电池装备制造业稳定发展.

四是完善政府支持和投融资机制, 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加快推动我国储能技术大规模应用试点, 加强氢气生产, 储运和加氢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和建设.

五是鼓励企业在新产业培育过程中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 充分运用员工持股, 股权激励等激励手段, 激发创新活力, 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推动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培育新增长点, 形成新动能. ' 这为上海电气加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务指明了方向, 也更加坚定了上海电气加速发展高端装备业务的信心和决心.

上海电气经过近年来的结构调整, 转型升级, 改革创新, 科技进步, 企业面貌, 综合实力和行业地位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海电气与会人员一致认为: '目前上海电气正处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 未来将致力于储能与燃料电池, 智慧能源, 先进智能制造等领域, 集研发, 设计, 咨询服务为一体, 为客户提供先进装备及应用解决方案. ' .

参与调研人员名单: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副秘书长,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储能课题组组长陈永翀;

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鲁刚;

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徐志成;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配电所徐毅虎;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智能化部主任李嘉逸;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发展部秘书章立扬;

国网冀北电力公司经研院规划评审中心专责周洁;

国网秦皇岛供电公司配网运行高级工程师虞跃;

华夏幸福产发集团产业服务经理刘义;

广州智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姜新宇;

中国能建广东电力设计研究院设计总工程师楚攀;

天臣新能源公司钮文涛;

深圳市涌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余小龙;

中国能建江苏电力设计院配网网信工程公司蔡博戎;

储能应用分会秘书处李湘.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