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汇顶财报解读:市场技术换挡,屏下指纹与3D人脸识别业绩可期;
原标题: 汇顶科技财报解读: 市场技术换挡, 下半年屏下指纹与3D人脸识别业绩可期
集微网 4月28日报道
当前智能手机市场正处于市场与技术的换挡期, 这也引起了供应链上下游厂商业绩波动. 4月27日, 全球安卓阵营最大指纹芯片供应商汇顶科技发布了2017年财报及2018年一季度财报, 也反映出当前市场的波动.
数据显示, 2017年全年营业收36.81个亿, 同比增长19.56%. 净利润8.87亿, 同比增长3.5%. 2018年第一季营业收入5.71亿元, 环比减少了31%. 净利润1936万元.
对于上述业绩表现, 汇顶科技董事长, CEO张帆表示, 上述财报整体符合我们预期. 第一季度受到多重因素影响, 业绩有所下滑. 不过, 下半年屏下光学指纹产品将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 另外, 3D人脸识别解决方案和NB-IoT第一代产品都会在今年底明年初完成第一代商用产品的开发, 为我们后续的业绩提升提供新的动能.
市场, 技术换挡, 坚持加大研发投入
从市场看, 去年四季度开始,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进入一个下行周期. 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 今年第一季度, 国产手机品牌的出货量继续下降, 同比降幅达到28%.
而当前汇顶科技指纹芯片业务又占公司营收近8成, 所以剧烈市场变化将会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 从技术上看, 目前主流的电容指纹芯片市场也趋于饱和, 市场开始向屏下光学指纹与3D人脸识别等新兴技术切换, 这也需要一定时间来调整.
张帆表示, 一季度为公司新旧产品的衔接期, 成熟产品由于市场竞争及产品在手机应用的高渗透率, 销量无大幅增长但价格仍有压力.
'汇顶科技利润放缓的另一因素是研发费用的加大. ' 张帆进一步分析说道.
数据显示, 汇顶科技2017年研发支出达5.97亿元, 较2016年的3.08亿元增加了93.83%. 这一研发投入占比已经达到销售收入16.2%.
在市场换挡期, 很多上市公司为了更为漂亮的财报数据, 会选择压缩研发投入. 而张帆则认为, '任何一个科技公司都必须在新的技术, 新的产品, 以及新的市场上不断的开拓创新, 这也是汇顶科技去年在研发上进行了高强度投入的重要原因. '
他还举例说明研发投入带给公司回报, '公司过去5年持续投入的屏下光学指纹的技术, 已经在全球获得比较领先的技术优势, 并已在2018年一季度商用于华为, vivo,下半年将迎来更大规模商用, 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新动能. '
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7年底, 汇顶科技申请和获得的国际国内专利数量已有1879项, 比2016年底增加了一倍多.
屏下光学指纹业绩确定性强, 3D人脸识别或带来惊喜
对于今年公司业绩预期, 张帆表示充满信心. 除了在传统产品上将继续拓展新市场外, 下半年新技术方面将迎来收获期.
过去一年汇顶科技除扩大手机指纹芯片市场外, 还将业务拓展到笔记本, 智能门锁, 汽车, IoT等领域. 例如在笔记本领域, 包括戴尔, 华为的旗舰产品都使用了汇顶科技指纹技术, 实现一键开机+指纹识别解锁功能. 在汽车领域, 完成了首个触控产品在汽车标准的认证, 为公司新的市场应用领域打开了新的空间.
即使在成熟的触控芯片领域, 汇顶科技也做了大量突破性的工作. 汇顶认为, 随着5G通信速度提升即将到来, 在触控的交互方式上会存在着一些新的变化和趋势. 公司在2017年完成了新一代触控芯片的开发, 将帮助公司在AMOLED on-cell的市场和笔记本应用的中, 大型触摸屏市场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相比存量市场, 下半年汇顶科技全新技术——屏下光学指纹与3D人脸识别方案更值得关注.
今年第一季度, 华为, vivo两款主流旗舰手机都采用了汇顶科技全新的屏下光学指纹技术, 这在整个业内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目前看, 屏下光学指纹既有市场需求, 又有一线品牌厂商广泛商用案例, 对于汇顶下半年业绩有确定性的支撑.
张帆认为, 屏下光学指纹是比较确定的应用趋势, 考虑到客户实际价格期望, 公司希望将屏下光学指纹识别产品销售价格控制在8美金以下, 随着规模上升, 良率提升, 成本会进一步下降, 将为公司产生不错的利润贡献. 在屏下光学指纹识别技术方面, 将和OLED屏幕厂商密切合作. 出货量上, 全年预计应该是千万级的水准.
在3D结构光人脸识别方面, 汇顶科技也有突破. 据张帆透露, 公司已经在新型3D人脸识别技术上获得重大进展. 其不仅拥有软件算法, 还会提供光学, 图像传感器等完整的软硬件整体解决方案. 该产品具备低功耗, 体积小, 应用场景多等优点, 有望在今年内发布量产.
千亿市场, NB-IoT 产品商用突破在即
在更长远的业务布局上, 汇顶科技锁定在千亿级别市场的NB-IoT领域.
今年初, 汇顶科技宣布, 通过并购全球领先的半导体蜂窝IP提供商--德国CommSolid, 进军NB-IoT领域. 目前CommSolid已经与全球知名运营商西班牙Orange, 德国电信, 以及上海电信有合作.
张帆表示, 与3D人脸识别解决方案一样, 公司同样拥有可以提供NB-IoT完整的SoCs(System-on-Chips)系统级解决方案. 已经收购的德国公司提供全球领先的协议栈, 结合汇顶自己的RF芯片开发技术, 接下来将会给用户提供SoCs整体的解决方案, 这也是公司做产品的基本理念.
他还透露, 公司第一代NB-IoT商用产品将会在今年底明年初完成开发.
据知名市场调研机构IHS Markit预测, 2021年全球NB-IoT连接数将达到4.5亿. 另据Technavio预测, 全球NB-IoT芯片市场2017至2021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CAGR) 将达61%. 总体看, 当前NB-IoT正处于爆发前夜, 很多标准和规范尚未成熟, 在这一领域竞争大家水平差距并不大. 同时多元化和碎片化的需求, 也将带给汇顶更多机会.
在笔者看来, 汇顶进军NB-IoT领域, 或将成为公司第三次腾飞的方向. 在此之前, 汇顶历史上经过了两次大的腾飞, 第一次是选择触控芯片领域, 可以视作汇顶从0到1的过程, 它让公司走向稳定和成熟, 并促成了公司实现A股上市. 第二次选择就是目前的主业指纹芯片, 可以视作从1到100的过程, 它让汇顶成为国内前十大IC设计公司, 并且在指纹领域走到安卓阵营世界第一的位置. 这一次选择布局千亿级别的NB-IoT领域, 或将让公司实现公司从100~1000的过程, 并成长为世界级的创新科技公司.
2.小米澎湃S2处理器曝光 基于台积电16nm工艺;
澎湃S1之后, 小米自研处理器接下来的动态就少了很多, 不过没有消息并不代表没有进展, 在现在这个时候, 坚持自研处理器还是很正确的一条道路, 不过需要厂商有巨大的耐心和资金去支持.
据台湾电子时报报道称, 小米跟台积电达成了秘密协议, 后者将生产澎湃S2处理器, 是基于16nm工艺制程, 至于合适推出推进还不清楚.
从之前曝光的情况看, 澎湃S2基于台积电16nm工艺制程, 依然是八核心设计, 内部包含了4个主频2.2GHz的A73和4个主频1.8GHz的A53, 内置的GPU为Mali G71MP8, 支持UFS2.1和LPDDR4, 不支持CDMA网络, 性能跟麒麟960持平.
对于澎湃S2的具体细节, 有产业链消息人士透露, 小米准备了好几个备选方案, 所以最终是什么样的, 何时发布都还不清楚, 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 澎湃处理器还会继续, 并且投入更多的精力. 快科技
3.上海布局研发新一代 '中国芯' ! 硅光子市级重大专项启动;
上海首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之一 '硅光子市级重大专项' 项目启动会昨天在张江实验室举行. 硅光子技术让光子作为信息载体, 实现信号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是有望颠覆传统集成电路产业的前瞻性技术. 为此, 上海市政府将硅光子与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 国际人类表型基因组一同作为首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 予以全力支持, 力争在上海形成完整的硅基光互连芯片产业链, 打造世界级硅光子基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江实验室主任, 硅光子专项项目总师王曦介绍, 在通信和计算领域, 光电子技术是信息产生, 处理, 传输的基础和关键. 对更高速率, 更高带宽, 更低功耗, 更低成本的永恒追求, 推动着光电子技术不断进步, 也孕育着产业颠覆性发展的机遇. 目前, 集成电路产业遵循摩尔定律的发展已趋于极限, 而硅光子技术是超越摩尔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 通过硅光集成, 用光代替电进行传输, 芯片开发成本有可能降低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如何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 用新兴技术研发出 '中国芯' ? 去年, 上海市政府经过研究论证, 将硅光子列入首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 这批项目具有资金投入大, 协同效应突出, 支撑作用明显等特点, 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形成有效补充, 有望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上海有很好的硅光子技术研发基础. 多年来, 沪上高校, 科研院所和企业在这一领域开展了持续攻关. 另一方面, 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有条件将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用于光电集成, 制造出新一代硅基光互连芯片.
王曦院士 (左) 工作照
市科委副主任干频介绍, 硅光子专项由张江实验室牵头, 一批沪上在硅光子领域开展深入研发的企业, 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 面向硅光子全产业链, 针对国内发展硅光子最为短缺的工艺平台, 核心关键技术和关键产品研发精准布局, 开展激光雷达, 人工智能计算芯片, 大规模光开关, 3D光电集成等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前沿研究.
他希望 '硅光子市级重大专项' 启动后, 能进一步聚集产学研各个环节有基础的团队, 联合国内外力量, 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加快在上海形成完整的硅基光互连芯片产业链, 打造世界级硅光子基地.
据悉, 张江实验室将牵头项目团队, 通过扩展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这一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的功能, 打造硅光子研发中试平台, 开发共性技术, 服务硅光子领域的创新创业和核心技术攻关; 支持一批核心产品开发, 打破国际垄断, 摆脱受制于人局面, 培育有竞争力的创新企业; 引导布局前瞻技术研发, 突破硅光子领域核心瓶颈和难题.
王曦表示, 项目团队会团结奋斗, 通过建立高效的项目管理机制, 加强战略规划研究, 进一步开放协同等举措, 以全球视野推进实施重大专项. (作者 俞陶然)
上观新闻
4.彩电中国芯处上升期 , 完全国产化还得靠精细化制造
不仅通讯芯片, 中国的彩电芯片目前也大部分依靠进口. 但海思, Amlogic等中国芯片商在彩电芯片市场的份额正处于上升期. 创维等彩电企业也在推出自己的AI画质芯片.
创维集团首席技术官 (CTO) 王志国4月24日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彩电芯片要完全实现国产化, 瓶颈在精细化制造和专利. 他乐观预期, 三年内彩电芯片将能实现国产化.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彩电制造基地, 但是 '缺芯少屏' 过去一直困扰着中国彩电业. 随着国产液晶电视面板产业的强势崛起, 彩电芯片将是下一个等待中国企业攻克的 '堡垒' .
彩电中国芯多方发力
2018年初, 美国CES上, 创维展出了自主研发的AI (人工智能) 画质芯片. 而早在2014年, 创维便携手华为旗下的海思, 共同承担国家核高基重大项目, 一起开发了首款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视芯片V800, 填补了我国电视系统芯片的空白.
王志国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 创维率先把V800应用在互联网电视上, 这样的电视已有几百万台.
第一财经记者4月24日在创维30周年庆典上留意到, 海思与MStar (晨星) , 瑞昱 (REALTEK) , SK海力士, 东芝等中国台湾, 韩国和日本芯片企业一起, 都获得战略合作奖.
而今年创维展出的自主研发的AI画质芯片, 则是与台湾芯片企业Novatek合作的. '我们定义芯片, 与它们一起设计, 再找台湾厂生产. ' 王志国说, 创维研发AI画质芯片, 是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 让老的影视内容也能实现画质改善, 从而实现彩电的差异化.
这款AI画质芯片, 会集成到电视的主芯片里, 应用于创维自己的电视产品中, 王志国预计今年应用这款芯片的电视机会达到上百万台.
有意思的是, 创维在深圳的总部大厦被称为创维半导体设计大厦. 王志国透露, 未来创维会继续加大芯片的研发力度. 创维数字公司已收购了一家芯片公司. 此外, 创维还与外部伙伴合作开发芯片. 他甚至设想, 未来国内企业可以联手投资彩电芯片厂, 设计定制芯片.
不只创维, 海信, TCL, 康佳等中国彩电主流企业在芯片领域也有涉足.
2005年6月, 海信已研发出我国第一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 打破了国外企业在数字视频处理芯片的垄断局面. 海信还于2013年研制了国内首款网络多媒体电视SOC主芯片, 并实现整机量产. 2015年, 海信又发布Hi-View Pro画质引擎芯片, 成为中国拥有自主高端画质芯片的彩电企业.
TCL集团董事长, CEO李东生去年曾透露, TCL自2013年起已经参股了两家芯片企业, 分别是敦泰电子 (TW.3545) 与晶晨半导体 (Amlogic) . 据了解, 敦泰电子, 晶晨均由美国硅谷芯片业的资深华人专家成立. 敦泰电子2005年在美国注册成立, 2006年迁址回亚洲, 在深圳和台湾设立了研发及工程服务中心, 致力于人机界面解决方案的研发. 晶晨创立于1995年, 总部在上海, 主打智能电视和机顶盒智能芯片设计.
而康佳也自主研发了8K芯片, 可控制屏幕每一个像素的灰度, 实现全程8K信号处理.
台系企业仍主导市场
目前中国台系企业仍主导全球彩电芯片市场.
调研机构IHS的中国区研究总监张兵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说, 在电视主芯片领域, MStar (晨星半导体) 绝对领先, 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40%; 前三大供应商为Mstar, Media tek (又称MTK或 '联发科' ) 和Novatek (联咏科技) , 它们的市场份额大致为40%, 16%和15%, 而这三家均为中国台湾的企业.
中国大陆的芯片企业也在崛起. 张兵说, 海思目前占据全球彩电芯片的市场份额超过5%, 而Amlogic (晶晨) , RDA (锐迪科, 已被紫光收购) 等芯片厂商的份额都比较小. 尽管份额不大, 但是中国大陆芯片企业正处于上升期.
一位前晨星半导体 (MStar) 的员工告诉第一财经, 全球彩电芯片市场, 目前由两家中国台湾企业MStar, MTK主导. MTK已于2010年收购了MStar, 两家合占全球彩电芯片市场份额约60%. 台湾另一家企业瑞昱半导体 (REALTEK) 也是彩电芯片的重要供应商之一.
这位人士说, 国产彩电芯片的供应商里, 海思已有小规模的供货; 另一家供应商Amlogic, 是由华人主导的美资公司, 现正谋求在国内上市, 已向小米OTT盒子供应芯片. 这两家企业, 是台系企业之外的主要力量.
第一财经记者从创维, 海信, TCL了解到, 目前Mstar都是它们最大的彩电芯片供应商. 另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海思与国内几家主要的彩电厂也有合作. 创维集团CTO王志国坦言, 不同的彩电芯片商, 各有所长. 如, MStar擅长智能语音芯片, Novatek擅长画质引擎, 海思有国产自主知识产权.
目前, 彩电芯片在电视机的总成本中, 大约占比5%. 张兵说, 彩电涉及到的芯片大大小小10余种, 包括电源管理, 音频处理等功能. 创维, 海信的AI画质芯片和画质引擎芯片, 主要是画质增强芯片, 类似于索尼所推的X1 Extreme, 对彩电图像控制和处理进行增强, 以达到更好的画质.
因为彩电行业竞争激烈, 对成本要求高, 所以彩电芯片的集成度很高, 涵盖了中央处理器, 图像处理器等. WIFI模块, AI模块, 未来也有机会集成到彩电芯片中. 上述前晨星半导体 (MStar) 的员工这位人士说, 彩电主芯片成本在10美元以下, 包括主芯片在内的主板成本约100~200元人民币, 以55英寸液晶电视成本2000元左右计算, 占比并不高.
但是, 攻下彩电芯片的 '堡垒' 仍有重要意义. 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 全球超过60%的电视机产量来自中国. 奥维云网(AVC)的数据显示, 2017年, 中国大陆出口到海外的电视及半成品电视达到1.02亿台. 若再加上国内销售的约5000万台, 中国一年生产的彩电近1.5亿台. 中国有这么庞大的彩电产能, 怎么能让电视机的 '心脏' 受制于人呢?
精细化制造有待突破
那么, 彩电芯片的国产化, 究竟难在哪里呢?
上述前晨星半导体 (MStar) 的员工认为, 中国彩电以前 '缺芯少屏' , 屏的国产化已逐步解决, 而芯片还主要靠进口, 主要是难在芯片开发和生产工艺. 海思, Amlogic的芯片设计能力, 已基本可以满足彩电产品的需求, 早几年它们的芯片设计能力已达到14纳米的水平. 当然, 芯片厂技术越好, 集成度越高, 成本越低.
在生产方面, 中芯国际目前能生产28纳米的芯片, 而台系企业已经可以生产10纳米的芯片了. 所以, 海思, Amlogic设计的芯片, 还是找台积电来生产, 否则没有竞争力.
事实上, 三年多前创维与海思联手研发的V800芯片, 是由中芯国际来生产的. 而今年创维推出的AI画质芯片则是找台湾企业来生产的.
王志国认为, 彩电芯片国产化的关键还是在晶圆, 如果从设计定制的角度看, 彩电芯片的国产化早已实现, 像Amlogic, 展讯等都可以设计芯片, 但是还是要找别人生产. 所以, 未来提升精细化制造能力, 才能真正实现彩电芯片的国产化.
不过, 王志国相信, 只要下大决心, 国家重视, 资源扶持, 大企业参与, 就可以打破精细化制造的瓶颈. 他乐观预计, 三年内可以实现彩电芯片的国产化, 当然还会遇到专利问题.
而张兵冷静地说, 彩电芯片种类众多, 很多都涉及到基础架构, 专利等问题, 国产化不可能短期突破. 然而, '中国有强大的本土品牌和制造基础, 而发展芯片产业需要经济规模, 这是海思, RDA等本土供应商所具备的市场优势. ' 彩电SOC芯片目前主要采用28纳米制程, 未来1-2年中高端产品会往22纳米走, 芯片需求也将持续迭代, 比如8K芯片.
'未来, 中国品牌使用国产彩电芯片会越来越多; 中国台湾企业将逐步到中国大陆设立合资企业, 以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日韩芯片企业将没落, 但在存储器上还是会很强; 高通等美国公司还是占据高端市场, 因为它们掌握ARM芯片. ' 王志国预测说.
另一位业内人士也乐观地说, 中芯国际可以生产28纳米的芯片, 今后会不断进步. 未来彩电芯片国产化, 将不是问题. 整个芯片产业链正在向中国大陆转移, 如台积电已在南京设厂, 预计今年投片, 明年量产. 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