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T中國峰會:2017年STM32 MCU出貨超10億顆,中國市場貢獻巨大;
集微網 4月28日消息
毫無疑問, 物聯網時代已經到來! 而且數據表明, 意法半導體已經成為其中受益者之一.
4月25日至26日, 意法半導體 (以下簡稱ST) 在深圳召開第三屆 'STM32中國峰會' . 本次峰會主題是 '無線連接與雲接入' . 今天討論的主要話題包括感測與數據處理, 安全, 智慧工業等. 包括微軟, 阿里雲, 機智雲等眾多合作夥伴帶來的與ST 合作方案.
會議具體安排上, 4月25日為意法半導體高層主旨演講及STM32生態系統夥伴針對感測與數據處理, 無線連接與雲接入, 安全與智能工業三大分論壇; 4月26日將首次推出盛大的STM32粉絲狂歡節線下大派對, 使與會者可以參加研討會, 觀摩ST及合作夥伴的最新技術及展品.
在第一天會議演講上, ST高管演講分享了過去一年STM32取得成果. 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之一, ST擁有廣泛的產品線, 感測器, 功率器件, 汽車產品和嵌入式處理器解決方案, 在物聯網生態中起到重要作用. 而其中MCU 是最重要的業務之一, 官方數據顯示, 2017年, ST在通用微控制器市場份額約佔據19%, 公司擁有超過800款的STM32產品, 超過50000個客戶.
2017年, 公司STM32 全球出貨量高達10億顆, 相當於秒賣出32顆.
其中亞太區市場ST通用微控制器的收入份額佔比超過一半. 特別是中國, 據調研公司 iSuppli 數據顯示, ST在2017年中國排名第二的標準微控制器廠商, 市場佔比達到16%. 並且擁有市場上最廣的Cortex®-M微控制器產品線, 800餘款STM32產品. 自2007年至今, ST MCU在中國實現了27%的複合年均增長率.
ST官方還預計, 到2020年公司在中國MCU的市場份額將超過20%.
當前, ST正在開發全新一代STM32 無線產品——STM32WB, 它採用雙核 (CMO+內核負責協議棧) , 搭配雙數據機 (BLE和802.15.4) , 具備Cortex M0區的安全功能, 便於用戶基於CM4硬核開發應用. 預計該產品將在2018年下半年上市.
在產業鏈生態方面, ST可以從晶片到模組, 從雲端, 基站, 網管和安全等層面, 打造智能家居, 智慧城市和工業物聯網等一系列應用場景. 同時, ST還依託廣泛的產品線, 為無線連接提供強大的感測器產品組合.
意法半導體中國微控制器事業部市場及應用總監曹錦東表示, 生態系統是決勝未來的關鍵, 它促使2017年ST MCU (8位+32位) 銷量達到了20億. 未來將繼續中國與主要推動者密切合作. 同時, ST 還制定了STM32人才培養計劃. 包括TTT計劃, 優秀課程, STM32設計競賽, 助力中國教育發展.
2.李在鎔非正式接掌三星後 海外新創持股投資全數虧損;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副會長李在鎔2014年非正式掌管集團後, 積極推動全球新創投資計劃, 然而, 這些業者2017年營運全數呈現虧損, 短期成效雖不甚理想, 但新創業者在未來能否與三星發揮更大的綜效, 仍待時間驗證. 綜合多家韓媒報導指出, 根據三星公布2014年至2017年事業報告書, 揭露14家三星投資的海外業者營運狀況, 沒有業者交出漂亮成績單, 全數呈現虧損, 值得注意的是, 2014年正是李在鎔非正式接班, 開始推動投資海外新創企業的時間點, 李在鎔投資眼光是否精準, 引發各界注目. 業者中, 虧損規模最大的是智能門鈴業者Bot Home Automation, 淨損達1,540億韓元(約1.4億美元), 而生產智能音響的Soundhound也虧損了224億韓元, 加上高速數據傳輸業者Keyssa, 人工智慧(AI)新創業者Graphcore, 晶片製造商INEDA, 物聯網(IoT)新創Afero等6家業者, 皆淨損超過100億韓元. 14家業者中, 三星持股0.89%~17.88%不等, 投資金額在10.2億韓元~70.6億韓元之間, 業界認為, 李在鎔似乎有過度投資的現象, 對於三星而言, 投資新創業者可取得多元的最新技術, 補足自家開發技術不足, 並發揮綜效, 因此, 李再鎔2014年起積極尋找全球有潛力業者, 一般來說, 大企業投資新創是為了提升相關事業的技術, 以目前狀況來看, 顯示三星與這些業者的合作效益仍不大. 不過, 另有意見認為, 新創企業要進入穩定成長階段需耗費不少時間, 因此對於這些投資案應從長期的角度觀察, 業界關係人士指出, 不少大企業是看上新創企業研發的獨特技術而投資, 但該技術或事業要能開始產生獲利, 時間可長可短, 不過如Soundhound這樣的AI相關業者都相當有潛力, Soundhound除了三星資金外, 也獲得南韓其他企業的投資. 雖然2017年新創企業投資成績單有待加強, 但三星仍不減投資速度, 2018年稍早已宣布投資以色列語音辨識新創460萬美元, 相關技術可望應用於提升Bixby技術成熟度與完整度, 未來, 李在鎔的投資眼光與經營手法能否帶領三星走向新的高峰, 仍待時間驗證 DIGITIMES
3.英特爾為伺服器引進FPGA技術;
英特爾(Intel)日前宣布其OEM廠商將針對數據中心推出搭載Arria 10 GX FPGA的伺服器, 評論認為, 此舉將有助該公司在伺服器市場上為FPGA另闢突圍蹊徑, 而且一旦成功, 將為其他對手設下超越障礙. 據EEJournal報導, 自從主宰伺服器市場數十年的英特爾買下Altera後, 外界便預測前者將有意為數據中心運算髮展帶來重大變革, 也就是將基於FPGA為主的加速器引進主流. 如今英特爾宣布, 包括戴爾(Dell)與富士通(Fujitsu)在內等OEM, 將推出預搭載內含Arria 10 GX FPGA的可程式化加速卡(Programmable Acceleration Card; PAC)伺服器. 稍早英特爾也曾表示, Acceleration Stack軟體開發流可讓第三方針對英特爾Xeon CPU打造最大化加速器, 以及宣布讓第三方針對金融加速, 數據分析, 網路安全, 基因組學與影片轉碼及人工智慧(AI)等應用銷售加速IP的生態系統. 評論指出, 從執行金融風險分析與資料庫等關鍵工作量來看, 結果相當有說服力. 以金融風險分析為例, 相較傳統Spark實作, 每符碼演演算法加速多達8.5倍, 類比時間加速2倍. 在資料庫加速上, 英特爾宣稱即時數據分析速度快20倍以上, 數據倉儲快2倍以上與儲存壓縮3倍以上. 在金融風險市場上, 效能至為重要, 因為Terabyte(TB)等級的數據必須即時被分析, 而且能更快分析其回報相當巨大, 因為選擇權交易, 保險與符合法規未來5年將刺激預期風險分析市場倍增. 因此, 英特爾金融分析夥伴Levyx已推出並測試採用英特爾產品的平台. 另外, 預期來自許多公司的加速應用將更多, 而讓相關生態系統的實力成為決定新伺服器成功與否的關鍵. 評論指出, 由於採用搭載低成本的Arria元件, FPGA加速器並不會對伺服器整體成本帶來重大影響, 但對於已擁有相符應用程式的公司其益處將更明顯. 搭載FPGA預先最大化的應用後, 多數業者將可在效能提升與功耗節省獲得明顯益處. 此舉對於英特爾可程式解決方案集團(PSG)也將帶來新發展. FPGA公司已習慣在伺服器價值競爭上的模式, 工程師在選擇為系統設計FPGA之前, 會投入Fmax, LUT數, MAC大小與效能, 設計工具執行時間與一堆其他考量. 過去FPGA是常被專家使用的專屬元件, 現在則將可見到許多公司大量採購Arria FPGA, 等於在伺服器內將常見到FPGA影子. 評論認為, 一旦FPGA在伺服器中大量增加, 將為第三方開發基於英特爾Acceleration Stack的高價值加速器提供良好環境, 而且一旦大量應用程式開發人員善用Acceleration Stack後, 將讓英特爾FPGA具備成為加速器中x86的潛力. DIGITIMES
4.英特爾與NVIDIA改變市場策略 AMD或可在消費性市場得利;
英特爾(Intel)正在執行2016年擬定的策略, 重心從PC轉向物聯網(IoT), 雲端運算與FPGA等以資料為中心(data-centric)的市場; NVIDIA則專註於人工智慧(AI), 自駕車(autonomous vehicle)與資料中心(datacenter)應用; 兩家公司新營收來源已與消費性PC的銷售相當. 由於主要競爭對手改變市場策略, 多元化發展, 跨足獲利更豐的運算市場, 超微(AMD)有機會在消費性運算市場得利. 根據Tom' s Hardware報導, 2017~2018年間產業界發生一些重大事件, 包括爆發對英特爾衝擊最大的Meltdown與Spectre晶片安全漏洞; 英特爾挖角超微Radeon Technologies Group的主管, 並宣布計劃重返高階獨立GPU市場; NVIDIA成為第二家進入前十大晶片銷售名單的IC設計公司. Tom' s Hardware認為目前超微應做好準備, 在競爭者分神之際從消費性運算市場得利. 不同於主要競爭對手, 超微的目標市場仍集中在消費性電腦與遊戲機產品的半客制計劃, 貢獻大部分營收. 超微過去數年持續致力重建x86架構處理器的競爭力, 並出人意料的頗有斬獲. 超微目前似乎從Ryzen處理器獲得成長動能的支撐, 謠感測受威脅的英特爾也將推出對應產品, 但超微新推出的Ryzen 7 2700X競爭力更勝前一代產品, 且超微的Ryzen也大幅簡化與平台的配合, 其平台設計對相容的處理器均能提供相同的效能. 不過超微尚未能在GPU方面複製相同成功模式, 而要在消費性市場取得主導地位, 超微亟需強化GPU的競爭力. 最新傳言指出, 超微準備推出Ryzen等級的圖形顯示卡, 但據觀察無法在2018年實現. 雖然未推新產品, 最新報告顯示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熱潮可能對超微在GPU的市佔改善有所貢獻. 不過NVIDIA應該正在等待適當時機推出新的GPU, 可能擴大領先超微. 而對超微有利的情勢在於與消費者的友好關係, 尤其是死忠愛用者. 多年來超微也緊跟競爭者腳步, 試圖在資料中心市場獲得突破. 2017年先推出Vega圖形架構的運算產品, 隨後電競版本零售上市. 超微在行銷Epyc與Vega Instinct時, 鎖定挑戰NVIDIA在AI市場的主導地位, 目前已取得一些進展. 英特爾急於反制Ryzen, NVIDIA推GeForce合作夥伴計劃(GeForce Partner Program; GPP), 其遊走獨佔邊緣企圖已不言可喻. 英特爾2017年推出的桌機處理器, 未達預期目標, 因此讓超微有可趁之機. 產品陣容碎裂化, 包括匆促以6核心取代4核心處理器; 新的X299高階桌上型電腦(High-end DeskTop; HEDT)平台定位不明, 且效能完全倚賴處理器配對(processor pairing); 新的Coffee Lake主流桌上型電腦平台, 卻似乎將跨3個差異極大的晶片集. 據稱為了負擔開發獨立GPU的成本, 英特爾將在圖形市場全面追擊超微, 包括超微表現明顯較弱的運算市場與電競市場. 消費性市場對電力與效能較不敏感, 使用者對英特爾初代GPU容忍度會較高. 英特爾獨立GPU若如謠傳在2020年推出, 將是唯一有機會因自製而得利的產品. 無晶圓廠的NVIDIA與超微則分別交由台積電與GlobalFoundries生產. AI與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在資料中心的應用佔比日益吃重, 而大規模平行處理器如GPU在處理相關工作負載的表現遠優於CPU, 資料中心對處理器的需求因而產生變化. NVIDIA將更大力投資於設計更加適合相關工作負荷的GPU, 在資料中心對英特爾形成嚴重威脅. 在獨立GPU方面, 超微最後1個在推出時勝過競爭對手的GPU產品是2013年的Hawaii, 而最成功的設計是2014年的Polaris, 但到2018年已進入第二個更新周期. 超微的GPU產品線不斷反覆推出運用舊設計的產品與新設計但無競爭力的產品, 因此NVIDIA有純粹的技術優勢, 在獨立GPU市場對弱勢的超微更是重大威脅. DIGITIMES
5.摩爾定律終結困擾英特爾 NVIDIA反受益
摩爾定律(Moore' s Law)自1965年提出以來, 數十年來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前進準則, 但這幾年逐漸看見疲態, 恐有邁向終結的可能, 若真是如此, 數十年跟隨摩爾定律前進的英特爾(Intel)勢必需要全新戰略來延續趨勢, 除此之外, 外界認為摩爾定律的終結對NVIDIA來說反而是好消息, 不過中央處理器(CPU)不會因此就消失或遭淘汰, 仍會存在, 只是沒有那麼令人驚豔. 根據富比士(Forbes)報導, SeekingAlpha專欄作家Bruce Pile指出, 在當前全球半導體領域英特爾面臨愈來愈大的挑戰, 逐漸不被視為堅不可破, 過去在PC時代CPU扮演主要的運算角色, 因此時脈速率及電晶體密度就非常重要. 此後隨著更多元運算需求的出現, 如NVIDIA等業者開始發明出繪圖晶片(GPU)這類不同架構的全新類型處理器, 擁有數千個並行核心, 藉此能以更少的電晶體密度, 從事更大量的簡單任務, 因而很適合運用在遊戲等領域. 此後下一個轉變正展開, GPU被視為是運算裝置, 如今也適合用於人工智慧(AI)等新興科技領域, 繪圖卡也真正適合用於從事大量並行數位運算, 且這些核心能夠線性增加運算能力, 繞過今日摩爾定律的限制, 與CPU內電晶體增加1倍時性能只會成長10%的情況不同. 因此如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此前表示, 摩爾定律已死, GPU將取代英特爾及其他晶片製造商生產的CPU. 對此Pile不認為CPU在未來會消失, PC及其他運算功能在未來仍只有CPU能提供運算需求, 只不過這些PC類型功能比較不會成為令業界驚豔的部分, 會形成令業界驚豔的部分, 則是如由GPU提供更多新興科技領域運算需求, 因而可見開發應用程式介面(API)將運算任務轉換為GPU進行的並行繪圖操作類型, 或是在數據中心可見儘可能從CPU卸載更多運算任務改由GPU提供運算. 即使這樣有助NVIDIA這類GPU供應商持續在新興科技領域受益, 如AI, 數據中心, 汽車電子, 醫療平台等, 但Pile認為英特爾現階段規模仍不可小覷, 如英特爾市值仍比NVIDIA多出近1倍, 銷售成績也比任何其他公開上市的晶片業者還多, 目前也仍主導全球CPU市場. 此外, 即使28及40納米晶圓製程就能夠生產有用的晶片產品, 但英特爾14納米晶圓廠房仍是一競爭優勢, 任何28及40納米製程生產的晶片若由14納米製程生產, 將有助體積更小, 成本更低, 速度更快, 性能更強大且更低功耗. 在此情況下, 若有因無法負擔14納米製程而僅設計28及40納米晶片的業者, 都有可能成為英特爾潛在收購標的. 在此情況下, Pile認為在NVIDIA現今市值達1,370億美元下, 英特爾將難以買下NVIDIA. 目前NVIDIA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合作以三星14納米製程生產NVIDIA晶片, 但英特爾未來能否製造出比NVIDIA GPU更低價, 更快速的產品, 則值得觀察. 且在NVIDIA仍在持續成長下, 預估再過幾年NVIDIA將大到英特爾無法收購的規模. DIGI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