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代換' 在初中學習數學, 物理時聽到最多的詞語, 實現等量代換是需要條件的, 如果沒有足夠的條件即使等量也未必能代換.
以電池為例, 我們知道電池有幾個重要參數, 分別是工作電壓 (V) , 毫安時 (mAh) , 還有我們在筆記型電腦電池上常見的瓦時 (Wh) . 我們在比較電池容量大小的時會以毫安時 (mAh) 為基準比較, 比如南孚電池, 手機電池和充電寶電池這種形態不同的電量存儲容器.
普遍會被人認為毫安越大電池續航也就越長, 但是它們的電量容積並不能單純的靠毫安時的大小來比較, 以華為手機和華為筆記本的電池為例:
↑↑↑華為Mate book X筆記本
↑↑↑華為手機電池容量為3000mAh
如果按照毫安時來計算續航能力, 兩部華為手機的續航能力相當於一台華為筆記本的續航能力? 這顯然並不現實, 要搞明白電池對於續航長短的影響, 除了要明白電壓, 同時也要明白瓦時和毫安的關係.
影響續航毫安非唯一因素
那麼瓦時 (Wh) 究竟和毫安時 (mAh) 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來回顧一下物理課上的電流的定義公式: 從I=Q/t 可知Q=It, 如果電流I的單位為mA (毫安) , t代表時間, 單位hour(時), mAh代表的就是電池內的電荷量.
也就是說如果一塊電池容量標識1000mAh, 那麼在工作時電流為200mA的時候, 理論上可以供電使用5小時.
但公式Q=It中並未涉及到電壓, 因此毫安時只能說明電池內部能夠容納多少的電荷, 並不能說明該電池能夠做多少功, 以及該電池可提供的最大功率是多少.
而上面我們也說到不同電池的工作電壓可能是不一樣的, 因此在某些電池上的毫安時 (mAh) 旁邊還會有一個以瓦時 (Wh) 為單位的數字.
回想物理課上的定義公式: W=UIt=UQ, 電壓U乘以電流I的單位為W (瓦) , 因此能夠做多少的功就用Wh (瓦時) 來表示.
比如上圖圖這塊MagicBook的內置電池: 56.3Wh=7.6*7410mAh/1000, 因此在沒有標註瓦時的電池上我們就可以通過工作電壓以及毫安時計算出來.
再比如上圖中容量3500mAh的電池, 按照我們習慣的比較辦法, 它的容量是華為筆記本的一半.
但是通過換算髮現: 3.85V*3500mAh/1000=13.475Wh (約等於13.48) , 如此換算下來即便表面上看似兩塊魅族 15手機電池就能頂一款榮耀Magic book電池, 但實際上電池容量還是相差甚多, 續航水平也不可相提並論.
在電壓一樣的情況下, 使用毫安時 (mAh) 來比較同種電池的容量大小是可行的, 但如果是比較兩種不同產品的電池, 他們的工作電壓不一樣, 則一定要使用瓦時 (Wh) 為單位對比.
如果電池上沒有瓦時 (Wh) 標註, 則可以通過毫安時 (mAh) 乘以工作電壓 (V) 再除以1000換算出瓦時 (Wh) .
保養電池可延緩電池老化
工作的時候, 我們可以用電腦來紀錄一些資料檔案;學習的時候我們可以用電腦來查閱一些我們在學習上用到的不懂的問題.
筆記型電腦現在在市面上的銷量已經漸漸超越台式電腦, 但是很多人可能都會發現筆記型電腦用久了之後它的電池就沒有那麼耐用了.
在使用的過程中是不需要刻意把電池的電量充到百分之百, 或者把電腦用到沒電自動關機都會對電腦造成傷害.
正確的保養方法應該是把電腦電量用到百分之二十左右就可以開始充電了, 當電量充到了百分之九十八左右就應該要停止充電了.
使用一些外接的電源的時候, 我們並不需要把電池拿下來. 因為電腦中保護電路的存在, 所以電池即使是放在筆記本中不用的話也不會出現過充的情況.
通常情況下筆記本電池的壽命在三百至五百次的充放電之間. 我們最好是可以做到對電腦隨時進行充電, 儘可能減少電池的充放電次數, 這樣可以儘可能的減少電池的壽命損耗.
一般電池都是對溫度很敏感的, 不管是過熱還是過冷的環境都是對電池不好的, 過熱的環境會加快電池自身的鈍化反應, 過冷的環境則會破壞電池內部結構, 將電池存放在適合的溫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