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與NVIDIA改變市場策略 | AMD或可在消費性市場得利

英特爾正在執行2016年擬定的策略, 重心從PC轉向物聯網(IoT), 雲端運算與FPGA等以資料為中心(data-centric)的市場; NVIDIA則專註於人工智慧(AI), 自駕車(autonomous vehicle)與資料中心(datacenter)應用; 兩家公司新營收來源已與消費性PC的銷售相當. 由於主要競爭對手改變市場策略, 多元化發展, 跨足獲利更豐的運算市場, 超微(AMD)有機會在消費性運算市場得利. 根據Tom' s Hardware報導, 2017~2018年間產業界發生一些重大事件, 包括爆發對英特爾衝擊最大的Meltdown與Spectre晶片安全漏洞; 英特爾挖角超微Radeon Technologies Group的主管, 並宣布計劃重返高階獨立GPU市場; NVIDIA成為第二家進入前十大晶片銷售名單的IC設計公司. Tom' s Hardware認為目前超微應做好準備, 在競爭者分神之際從消費性運算市場得利. 不同於主要競爭對手, 超微的目標市場仍集中在消費性電腦與遊戲機產品的半客制計劃, 貢獻大部分營收. 超微過去數年持續致力重建x86架構處理器的競爭力, 並出人意料的頗有斬獲. 超微目前似乎從Ryzen處理器獲得成長動能的支撐, 謠感測受威脅的英特爾也將推出對應產品, 但超微新推出的Ryzen 7 2700X競爭力更勝前一代產品, 且超微的Ryzen也大幅簡化與平台的配合, 其平台設計對相容的處理器均能提供相同的效能. 不過超微尚未能在GPU方面複製相同成功模式, 而要在消費性市場取得主導地位, 超微亟需強化GPU的競爭力. 最新傳言指出, 超微準備推出Ryzen等級的圖形顯示卡, 但據觀察無法在2018年實現. 雖然未推新產品, 最新報告顯示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熱潮可能對超微在GPU的市佔改善有所貢獻. 不過NVIDIA應該正在等待適當時機推出新的GPU, 可能擴大領先超微. 而對超微有利的情勢在於與消費者的友好關係, 尤其是死忠愛用者. 多年來超微也緊跟競爭者腳步, 試圖在資料中心市場獲得突破. 2017年先推出Vega圖形架構的運算產品, 隨後電競版本零售上市. 超微在行銷Epyc與Vega Instinct時, 鎖定挑戰NVIDIA在AI市場的主導地位, 目前已取得一些進展. 英特爾急於反制Ryzen, NVIDIA推GeForce合作夥伴計劃(GeForce Partner Program; GPP), 其遊走獨佔邊緣企圖已不言可喻. 英特爾2017年推出的桌機處理器, 未達預期目標, 因此讓超微有可趁之機. 產品陣容碎裂化, 包括匆促以6核心取代4核心處理器; 新的X299高階桌上型電腦(High-end DeskTop; HEDT)平台定位不明, 且效能完全倚賴處理器配對(processor pairing); 新的Coffee Lake主流桌上型電腦平台, 卻似乎將跨3個差異極大的晶片集. 據稱為了負擔開發獨立GPU的成本, 英特爾將在圖形市場全面追擊超微, 包括超微表現明顯較弱的運算市場與電競市場. 消費性市場對電力與效能較不敏感, 使用者對英特爾初代GPU容忍度會較高. 英特爾獨立GPU若如謠傳在2020年推出, 將是唯一有機會因自製而得利的產品. 無晶圓廠的NVIDIA與超微則分別交由台積電與GlobalFoundries生產. AI與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在資料中心的應用佔比日益吃重, 而大規模平行處理器如GPU在處理相關工作負載的表現遠優於CPU, 資料中心對處理器的需求因而產生變化. NVIDIA將更大力投資於設計更加適合相關工作負荷的GPU, 在資料中心對英特爾形成嚴重威脅. 在獨立GPU方面, 超微最後1個在推出時勝過競爭對手的GPU產品是2013年的Hawaii, 而最成功的設計是2014年的Polaris, 但到2018年已進入第二個更新周期. 超微的GPU產品線不斷反覆推出運用舊設計的產品與新設計但無競爭力的產品, 因此NVIDIA有純粹的技術優勢, 在獨立GPU市場對弱勢的超微更是重大威脅.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