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國科微腹背受敵, 高層震蕩下難改虧損敗勢

1.國科微 '腹背受敵' , 高層震蕩下難改虧損敗勢2.國家整合電路投資基金接受外資 打造世界級晶片行業3.國產晶片沉浮史: 中星微曾佔六成市場 華為扛起大旗隊4.苦大仇深的 '中國芯' , 不妨學一學有趣的樹莓派5.助力國產晶片產業 資本市場已到發力時6.華夏芯: 中國芯如何選擇未來發展路徑7.BAT為何要集體布局AI晶片?

1.國科微 '腹背受敵' , 高層震蕩下難改虧損敗勢

集微網消息, 據圈內傳言, 近日, 國科微一批成品被海關查處, 引發圈內人士的熱議, 也對國科微業績造成了影響. 國科微自去年7月份登陸A股以來, 這顆IC設計新星就一直備受關注, 公司從機頂盒市場發家, 且獲得國家大基金的注資, 上市後研發重點轉向存儲晶片等戰略性項目, 肩負起了實現存儲晶片國產化的使命. 然而, 在上市之後, 國科微主營業務增長潛力有限, 新興業務短期內難以突破, 同時公司還在大力擴展新業務, 前景堪憂. 在國科微上市後的首個半年報中, 營收下滑利潤虧損; 2017年全年營收持續下滑, 利潤微增卻是靠政府補貼; 2018年第一季度, 預計淨利潤虧損超40%.

圈內人士透露, 今年二季度國科微仍將繼續虧損. 可即便利潤下滑, 國科微在二級市場卻很受歡迎. 資料顯示, 上市之後的國科微股價一路飆升, 經曆了112天暴漲後漲幅達到548%; 另外, 今年春節之後,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持續虧損的國科微股價漲幅超過2倍. 不知道其中又有哪些故事在推動?

靠富士通獲取新技術, 業績波動又無力抗拒

2012年3月13日, 國科微和日本富士通成立合資公司——湖南國富通半導體有限公司, 總部設在國家級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 由國科微控股, 擁有獨立自主品牌.

國科微隨之在衛星改成數字衛星廣播系統標準機頂盒 (DVB-S) 底層技術方面獲得突破, 開始在國內DVB-S市場發力. 與此同時, 國內DVB-S市場也在同步面臨技術產品革新, 原有的數字機頂盒開始轉為高清機頂盒, '村村通' 也開始升級為 '戶戶通' .

受國內整個DVB-S市場新變化的帶動, 發力後的國科微開始在國內機頂盒DVB-S市場嶄露頭角, 但營收利潤並不穩定. 資料顯示, 在2014年度, 2015年度, 2016年度營業收入分別較上年增長112.94%, 103.00%, 33.22%, 淨利潤分別較上年增長了467.53%, 8.21%, 33.07%.

可以看出, 國科微在2014, 2015, 2016年度營收利潤並沒有逐年遞增, 反而波動很大, 其實這是國科微無法抗拒和避免的. 因為DVB-S市場有嚴格的市場准入機制, 由當時的廣電總局統一招標競投, 但招標時間並不固定.

如果當時的廣電總局在上半年沒有對特定區域進行招標, 國科微的主業難以開展, 上半年也難有業績體現. 同時, 對DVB-S晶片廠商而言, 拿下市場更需要下遊有資質的客戶的認可才行. 可見, 國科微DVB-S業務受政策影響較大, 同時外部市場競爭也很激烈. 彼時的國內DVB產業已經高度市場化, 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 國科微會面對包括上海瀾起, 杭州國芯等競爭對手的市場爭奪, 主業增長潛力有限.

國科微也表示, 由於受到政策預期的影響, 市場競爭加劇, 2016年廣播電視系列晶片銷售收入同比出現下滑.

好在當時正值國內DVB-S市場的高速發展期, 在得到日本富士通的支援後, 國科微推出了新一代直播衛星高清晶片GK6202S, 順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得到技術支撐後的國科微, 很快把日本富士通剔除.

國科微與日本富士通成立的合資公司湖南國富通半導體, 於2015年11月3日正式註銷, 其團隊和業務併入國科微. 隨後在2017年7月12日, 籌備了兩次IPO的國科微在經曆一些波折後成功登陸創業板.

存儲晶片突破不順, 高層震蕩高管相繼離職

成功登陸A股市場的國科微, 募集了2.37億元資金. 不過, 在上市前的2015年, 國科微就獲得國家大基金4億元的投資, 意在推動存儲晶片的研發應用, 再加上上市募資資金, 國科微兩年時間需要如此巨資, 某種程度上很難排除圈錢的嫌疑.

國科微曾表示, 作為國家大基金實際注資的晶片設計企業, 國科微肩負著實現存儲國產化的國家使命與任務. 2016年6月份, 國科微在美國成立GOKE US Research Laboratory公司, 發展存儲晶片業務, 其中國科微持股66.67%. GOKE US Research Laboratory的主營業務為軟體和存儲系統先進技術的開發.

不過, GOKE US Research Laboratory的財務狀況並不佳. 資料顯示, 2016年公司總資產222.56萬元, 淨資產為-484.64萬元, 淨利潤為-475.64萬元.

從國科微最新的財報來看, 其主營業務增長潛力有限, 肩負國產化使命的存儲晶片業務的突破也並不順利. 國科微稱, 因2017年全球範圍內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顆粒缺貨, 導致公司與之配套的固態存儲控制器晶片產品銷售情況低於預期, 在國科微2017年營收佔比中也不見樂觀.

無獨有偶, 國科微今年還發生了一件不尋常的事件, 那就是高層震蕩. 今年1月份, 國科微發布公告稱, 公司董事傅軍, 賀光平因個人原因辭職, 傅軍辭去董事職務以及董事會提名委員會委員職務, 賀光平辭去董事職務.

其中, 傅軍還辭去了總經理職務, 由原艾邁斯半導體高管陳若中接替, 擔任國科微總經理一職. 傅軍是半導體行業老兵, 曾任職於華為等公司, 在2014年1月加盟國科微, 先後擔任公司總經理, 董事. 傅軍任內國科微實現快速發展, 同時也推動國科微成功上市, 持有公司股票3631275股.

圈內人士稱, 傅軍, 賀光平董事不排除是被離職, 從某種程度上看, 公司上市後, 需要優化管理層結構, 出局者自然不可少.

4月24日, 國科微董事, 副總經理薑黎也辭職, 同時辭去董事會薪酬與考核委員會委員職務且其不再擔任國科微其他任何職務; 甚至連國科微董事會秘書龔靜也相繼辭職. 在高層震蕩下, 包括董事, 總經理, 副總經理, 以及董秘等相繼出局, 換血波及的程度對上市公司來說著實很大.

此外, 筆者還發現, 在高管離職的同時, 國科微還在高薪招聘銷售VP, 給出的年薪在100萬元-120萬元. 國科微對銷售VP給出的薪資在國內IC設計公司中是很少見的. 畢竟, 國內IC設計公司CEO年薪過百萬的也不多.

超七成利潤靠補貼, 今年二季度將持續虧損

4月24日, 國科微發布的2017年財報, 公司2017年1-12月實現營業收入4.12億元, 同比下降15.8%; 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264.48萬元, 同比增長3.01%, 營收下滑, 利潤微增. 其中在2017年上半年, 國科微實現營收1.22億元; 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2554.77萬元.

事實上, 國科微2017年利潤微增3.01%, 其實很大一部分是靠政府補貼. 2017全年, 國科微獲得各項退稅及政府補助項目資金共計人民3790.22萬元, 佔比全年淨利潤的72%. 如果沒有退稅及政府補貼, 國科微2017年淨利潤只有1430.76萬元, 同比淨利虧損超7成.

筆者通過查詢發現, 靠補貼退稅已經成為國科微利潤增長的常態. 從國科微在2014年度, 2015年度以及2016年度享受增值稅退稅來看, 分別為46.75萬元, 792.81萬元, 670.30萬元, 分別占當年利潤總額的1.22%, 18.65%和11.65%.

2014年度, 2015年度以及2016年度國科微享受所得稅稅收優惠金額分別為: 438.40萬元, 798.58萬元和652.72萬元, 分別占當年利潤總額的 11.40%, 18.79%和11.34%.

可見過去幾年, 國科微的很大一部分利潤支撐也是來自政府的退稅補貼.

在如此大的退稅補貼下, 上市後的國科微, 首個半年報的營收大幅下滑, 利潤也在持續虧損. 可上市之後的國科微股價一路飆升, 經曆了112天暴漲後漲幅達到548%; 另外, 今年春節之後,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利潤持續虧損的國科微股價漲幅超過2倍, 相信國科微股價推動的背後不乏炒作的成分.

更意外的是, 原本國科微主營業務增長潛力有限, 新興業務短期內難以突破, 同時國科微還在大力擴展新業務, 設立分公司. 4月24日, 國科微公告稱, 公司將在江蘇常州斥資成立全資子公司, 擬成立 '江蘇國科微電子有限公司' , 註冊資本1億元, 國科微以自有資金方式出資, 占江蘇國科微股權比例的100%.

據悉, 江蘇國科微將在常州武進國家高新區組建系列晶片研發公司, 重點發展存儲晶片, 驅動晶片, 可信計算, 國密安全, 多媒體晶片, 物聯網, 通訊, 人工智慧等晶片設計業務. 而這些晶片研發不是短期內就可以完成的, 投入的資金對於目前的國科微來說, 還有很大挑戰.

或許, 在江蘇成立子公司, 是國科微繼湖南省之外, 將政府的退稅補貼獲益進行最大化. 而高度市場化的晶片市場, 靠補貼返利顯然不是長久之計, 在A股上市的IC設計公司中, 像國科微這種利潤極度依賴退稅補貼的公司也很不常見.

如此依賴政府補貼, 說明國科微實際業績並不好, 經營也遭瓶頸. 根據國科微最新的發布業績預告, 公司預計2018年1-3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800.00萬至-3300.00萬, 同比變動-41.14%至-22.57%.

圈內人士稱, 國科微二季度將繼續虧損. 由於目前國科微的主要營業還是來自DVB-S市場, 但這個市場具有明顯的季節因數, 且其產品廣播電視系列晶片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推動直播衛星從標清標準向高清標準轉換的影響, 下遊客戶等待具體細節出台, 這會對國科微的收入會產生直接影響.

再加上國科微雖已切入IPC晶片市場, 但在高端市場不能跟海思, 安霸等廠商競爭, 中低端市場毛利較低, 且要面對多家國內廠商的競爭, 價格戰將進一步加劇. 同時, 國科微存儲晶片市場還在展開大量投入, 短期內很難開始大幅獲利. 未來發展形勢將不容樂觀.

2.國家整合電路投資基金接受外資 打造世界級晶片行業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5日下午消息, 中國有意在半導體行業成為全球領導者. 為實現這一目標, 中國正在尋求國外資金的投資. 在美國萬般阻撓中國稱霸下一代技術野心之背景下, 這一亞洲大國的新舉措著實出乎人意料.

部分是為了減少對國外技術的過分依賴, 中國政府成立了一個基金, 目標融資2000億元人民幣 (約合317億美元) 來支援從處理器設計商到設備製造者等一系列國內企業. 中國科技行業監管機構本周三表示, '國家整合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 (業內簡稱 '大基金' ) 將接受國外的投資.

'該國家基金第二階段的主要目標仍然是融資. 我們歡迎國外企業的加入. ' 工業和資訊化部 (工信部) 總工程師兼發言人陳因解釋道.

最近全球兩大經濟體——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紛爭核心所在便是半導體. 兩國糾紛不僅使得關稅高漲, 也使得中國在美國企業的投資減少, 並給中國從第五代無線通訊到人工智慧等的科技發展帶來重擊. 美國政府正在考慮動用1977年法律. 根據這項法律, 唐納德·特朗普總統或可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 以便阻止交易和沒收資產.

隨著美國將中興通訊列入黑名單七年, 北京再一次猛然意識到中國迫切需要減少自己對美國技術的依賴. 針對中興的舉措反而刺激了中國現有的計劃——在未來十年內投資1500億美元, 逐步搶佔晶片設計和製造領域的領先地位. 美國高管和官員們曾多次提醒, 中國的這一野心或可損害美國利益.

目前, 中國每年的半導體進口額約為2000億美元——差不多和石油進口額齊平. 中國正在試圖減少對進口半導體的依賴. 根據普華永道 (PwC) 的數據, 中國消費了全球59%的晶片, 但是國內製造商的銷售收益僅佔到行業內全球銷售收益的16.2%. 這還是小,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 薄弱的半導體行業可能會削弱國家安全, 並打擊正在蓬勃發展中的科技行業.

該基金的第一階段共融資1400億元人民幣, 這筆資金流向約20多家國內上市公司, 其中包括中興和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整合電路製造有限公司 (中芯國際) . 第一階段的投資者以中央和本地政府以及國有企業為主. 工信部是否接受過外部投資尚不清楚.

'中國有著龐大的電子資訊市場, 我們將持續開展創新和國際合作, ' 陳因說, '我們將在關鍵科技領域爭取快速突破. ' 新浪科技

3.國產晶片沉浮史: 中星微曾佔六成市場 華為扛起大旗隊

'美國的禁令可能導致中興進入休克狀態. ' 4月20日下午3點, 中興通訊董事長殷一民出現在了深圳中興總部. 美國的禁運決定著這家有8萬員工的企業生死.

一周前, 4月16 日, 美國商務部下令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出售元器件等產品,為期7年. 消息一出, 輿論嘩然, '缺芯少魂' 成為熱詞, 其背後折射出的核心技術短缺刺激著所有國人.

數據顯示, 2017年中國整合電路進口量高達3770億塊, 同比增長10.1% , 進口額為2601億美元 (約合17561億元) , 中國在半導體晶片進口上的花費已經接近原油的兩倍.

晶片雖然並非面向消費者的終端產品, 卻廣泛運用於電子, 數位產品, 通信設備等多個科技產業, 是否掌握晶片核心技術, 也被認定為是否扼住科技命脈的關鍵點.

PC攝像頭晶片曾佔全球份額60%

提及國產晶片, 鄧中翰是一個無法跳過的名字. 他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30年來第一位橫跨理, 工, 商學位的學生, 並被伯克利校長推薦給當時的資訊產業部高層, 後者正主持振興中國晶片產業的發展課題.

1999年, 在國內雄厚政府資本的召喚下, 矽谷精英鄧中翰回國創業, 在中關村成立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 '中星微' ) , 資訊產業部為主要股東之一. 此後6年, 中星微抓住市場空白, 在政府幫扶下一時風光無兩:

2001年3月11日, '星光一號' 研發成功, 宣布國內首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多媒體晶片誕生; 2005年3月, 該數字多媒體晶片與神舟飛船等一起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作為中星微的核心業務, 多媒體晶片被廣泛應用於PC和智能手機的攝像頭, 被索尼, 三星, 惠普, 飛利浦等一線IT企業採購, 2003年, 全球市場份額一度達到60%. 2005年11月,中星微登陸納斯達克,成為第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晶片設計企業.

不能忽視的市場

'中星微是一個技術導向型的企業' , 鄧中翰對此定位毫不猶豫. 移動互聯網時代, 擁有技術潔癖的矽谷精英遇到了麻煩. 此時, 手機, 移動終端出貨量開始大規模地擠壓PC的生存空間.

中星微的另一個產品是手機音樂晶片. 但很快, 在IC設計業界, 台灣的聯發科開始為移動產品提供單晶片解決方案, 將音樂晶片植入到主晶片之中, 不再需要單獨使用音樂晶片. 這與需要數枚晶片的多媒體晶片相比, 成本大大降低.

而此時, 中星微堅持做多晶片研發. 而事實上, 隨著基帶晶片的運算能力日益強大, 整合化趨勢撲面而來, 高通, TI等國際大廠也開始推出整合多媒體功能的單晶片解決方案, 即用一個單晶片的基帶晶片就將多媒體的能力整合進來, 從而消除了單獨的多媒體晶片存在的必要性.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 晶片行業一旦一步落後, 將步步維艱.

所以, 聯發科很快就把中星微甩在身後, 並藉此迅速掌握了整個產業鏈的控制權.

在中星微, 研發和銷售市場人員比例達到7: 2, 而在聯發科, 研發和銷售比例大致相等. '在中國的技術型企業裡, 往往是技術最牛的人做CEO,但其實真正適合管理的不到20%. 而且稱職的技術公司CEO必須要是一個市場高手, 因為市場決定公司的方向. ' 北極光創投合伙人陳大同在接受《創業家》採訪時指出.

在這種技術完全佔據主導地位的思路下, 中星微來自內地的收入比例持續萎縮, 2003年來自內地的收入還有26%, 而到2007年年報顯示已經不足5%, 2015年12月, 中星微從納斯達克退市. 相比之下, 聯發科手機晶片9成用戶來自內地. 2017年, 聯發科的年營收達508億人民幣, 而中星微的年營收僅為20億人民幣.

中星微幾乎是中國所有的IC設計企業的縮影: 創業者多為高學曆海歸, 有矽谷, IBM等國外大公司工作經驗. 在受到矽谷創業產生的巨大財富和中國日益擴大市場的雙重刺激下歸國創業. 相信憑著自己的技術, 就能拉到風險投資, 但終因忽視市場環境, 離第一梯隊漸行漸遠.

退市之後, 中星微進入安防和人工智慧晶片領域, 但與當年星光中國芯時期, 已不可同日而語.

與自家產品綁定的華為晶片

與中星微不同, 華為海思從誕生開始, 就與自家產品綁定共生.

2004年10月華為創辦海思公司, 前身是華為整合電路設計中心, 正式拉開了華為的手機晶片研發之路.

當時, '造不如買, 買不如租' 的言論盛囂塵上. 《一段關於國產晶片和作業系統的往事》一文中提到, 晶片是高度依賴投資的產業, 技術, 研發差距的背後往往是資金投入的差距. 但是由於投資回報周期太長, 很多晶片企業由於資金緣故半途而廢, 轉而通過購買國外的智慧財產權加快投資回報率, 這也從另一方面加劇了我們對國外晶片技術的依賴程度.

2000年, 中興和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共同建立了中興整合電路, 在全亞洲最先開始了3G手機基帶晶片研發, 比當時的華為海思要領先 . 但中興的文化不太鼓勵試錯, 最後董事長侯為貴選擇了放棄, 團隊解散, 很多人去了海思.

華為決定建立海思時, 公司內部也存在很大分歧, 畢竟國際市場上有現成的產品和方案, 比自研成本低得多.

公司掌舵者任正非對自主研發的堅定信念, 讓華為成為國內晶片市場上少有的能與 '自主創新' 掛上鉤的企業.

2012年任正非曾對華為實驗室講話, 晶片暫時沒有用, 也還是要繼續做下去. 公司積累了這麼多的財富, 這些財富可能就是因為那一個點, 讓別人卡住, 最後死掉. '這是公司的戰略旗幟, 不能動搖. '

2009年華為推出了第一款面向公開市場的K3處理器, 定位跟展訊, 聯發科一起競爭山寨市場, 由於K3產品不夠成熟及不適的銷售策略, 華為沒有將其應用在自家產品中, 這款晶片不出意外地撲街.

2010年, 蘋果自研的A4處理器在iPhone 4上大獲成功, 這刺激了海思. 2年後, 海思推出K3V2處理器, 開始與自家產品結合, 定位在旗艦Mate 1, P6等機型.

2012年手機處理器已經開啟多核進程, 讓人意外的是海思搶在德州儀器和高通之前推出K3V2, 成為了世界上第二顆四核處理器.

從K3V2以來, 部分華為手機特別是旗艦機一直使用自己的海思晶片, 一方面早期海思晶片離開華為手機的支援, 很難獨立生存, 至今, 華為海思幾乎沒有對外出售自家晶片, 因為並非簡單賣出去就能使用, 還要為客戶提供相應的服務解決方案.

此外, 華為旗艦與海思晶片的綁定, 產生了更為重要的推動力——倒逼海思迅速升級且穩定供貨, 這體現在華為P7和麒麟910T, 華為Mate7和麒麟925, 乃至華為Mate 10, 榮耀10和麒麟970.

廣告 旗艦手機為自己的晶片做行業背書, 自研晶片又保證了旗艦手機的競爭力, 這種共生關係雖然也有一定風險, 但麒麟晶片在強大研發投入和研發實力的保證下, 最終得到了市場認可.

2018年1月美國高通在北京舉行技術合作峰會, 國內廠商唯獨華為缺席. 2017年11月, 小米, OV同高通簽署備忘錄, 三年內採購不低於120億美元晶片, 華為也沒有參加. 長期堅持的晶片自產自研策略給了華為拒絕的底氣.

2014年, 華為投入研發的經費為408億人民幣, 占當年銷售收入的14.2%, 研發投入比A股400家企業的總和還多, 同時遠超聯想十年研發總和. 2017年華為研發費用高達897億人民幣, 大大超過蘋果和高通. 過去十年, 華為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3940億元, 居於世界科技公司前列.

實際上, 在晶片領域, 美國是全方位處於領先地位, 而中國只是在某些領域裡面有所突破. 據北青報報道, 所突破領域也並非核心, 高端的領域, 比如中國在存儲器, CPU, FPG及高端的類比晶片, 功率晶片等領域, 幾乎是沒有的. '如果中國發力研發, 在某些小的門類中可能會有所突破. ' 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這樣說道. 財經天下周刊

4.苦大仇深的 '中國芯' , 不妨學一學有趣的樹莓派

起中國芯, 繞不過倪光南.

從1985年參與創立聯想以來, 倪光南與 '國產晶片' '國產作業系統' 這兩個課題苦苦對峙了30年. 他就像希臘神話裡的西西弗斯, 一次又一次地推著石頭上山, 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而歸.

這實在是一個悲壯的故事.

1994年, 決意發展晶片技術的倪光南與堅持實用的柳傳志爆發衝突, 由此, '技工貿' 與 '貿工技' 的大討論在中國拉開了序幕. 很難評價, 這場論戰是否存在一個真正正確的答案, 但在當時, 柳傳志的主張無疑更切合聯想自身的利益.

這場殘酷的內部鬥爭以柳傳志的獲勝告終, 倪光南被迫離開聯想——這家以他的發明命名的公司.

在此之後, 倪光南還曾多次參與推動國產晶片, 國產辦公軟體等項目, 但這些項目無一例外地走向了失敗, 命運以極其殘酷的方式宣告了柳傳志的正確.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