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華夏芯通用處理器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科奕
近段時間, 國產晶片業的現狀與發展成為網路輿論的熱點, 同時也引發了業界關於中國整合電路產業未來發展路徑的諸多思考.
那麼, 我國未來如何儘快破解 '缺芯' 之痛? 整合電路產業實現 '換道超車' 的創新突破口應該如何選擇? 為此, 記者採訪了華夏芯 (北京) 通用處理器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科奕, 這家公司是中國唯一一家擁有全部自主CPU, DSP和AI等IP的高端異構計算晶片設計公司.
兩線戰略: 一條是底線, 一條是天際線
記者: 近期的中興通訊事件使得整合電路成為輿論廣泛關注的焦點, 您如何看待我國整合電路行業目前的整體發展狀況?
李科奕: 總體而言, 我國整合電路產業近十年來取得了可喜的進步, 但這些進步大多還只是 '點' 上的突破, 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產業層面上整體實力與先進國家, 特別是與美國的差距相當大的局面.
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在現有的全球整合電路產業格局中, 與經濟體量第一的美國具有一定的產業相互依存度, 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事實上, 中美之間的整合電路之爭, 不必演變成為一個零和遊戲. 完全可以按照我們倡導的 '人類命運共同體' 的精神, 通過做出原創性, 革命性的創新, 共同擔負起推動全球新一代資訊技術乃至人類物質文明進一步發展的責任.
當然, 如何發展整合電路產業, 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國家利益和安全考量. 特別是在中興通訊事件背景下, 中國整合電路產業界深刻地認識到關鍵技術 '靠化緣是要不來的, 只有自力更生' . 中國的整合電路產業唯有 '下定決心, 保持恒心, 找准重心' , 既不妄自菲薄, 又不盲目自高自大, 在困難中砥礪前行, 才能真正迎來新一輪高速發展的春天.
記者: 根據您的理解, 包括政府資源在內的各類社會資源在整合電路產業發展中如何更好地發揮各自功效?
李科奕: 我認為, 一定要分清楚哪些環節需要政府履行相應的職責, 哪些環節應該交由市場來配置資源.
整合電路產業有自身的技術發展規律, 其中一部分領域的發展可以採用類似於航天, 軍工常見的政府主導, 舉國體制的方式, 但大部分領域的技術和產品的最終選擇權在於市場. 因此, 中國整合電路發展可以採取兩條主線的發展戰略: 一條是底線, 一條是天際線.
所謂底線戰略, 就是基於國家資訊安全, 必須要擁有的技術, 包括國產案頭CPU, 作業系統, 關鍵生產工藝及設備. 這些領域完全可以由政府主導, 社會參與; 可以是完全封閉的, 也可以是部分開放, 甚至完全開放的生態; 可以不必追求性能先進, 但必須安全可控, 採取 '你有, 我也有' 的戰略, 目的是避免被卡脖子, 也可以瞄準全球最先進水平, 進行系統性攻關.
另外一條天際線戰略, 就是鼓勵創新, 特別是前沿創新, 顛覆式創新, 原始創新. 這些領域應該交由社會資源來主導, 實行對外開放, 融入國際主流, 甚至自己發展成為主流. 中國3G, 4G, 5G的發展道路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在這些領域, 政府的職責應該更多地專註產業政策, 改善整合電路發展的商業環境, 使得整合電路的4大鏈條: 創新鏈, 資金鏈, 人才鏈, 產業鏈形成合力, 更具體的就是 '完善金融, 財稅, 國際貿易, 人才, 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制度環境, 優化市場環境, 更好釋放各類創新主體創新活力' .
初創和中小公司是行業發展的源頭活水
記者: 近年來, 中國整合電路產業在某些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有一些觀點認為, 中國整合電路的集中度不夠, 中小公司太多, 導致資源分散, 您對這種觀點怎麼看?
李科奕: 如果單看製造環節, 的確集中度越來越高, 這主要是新的生產廠的投入大幅度提升. 但是, 在設計環節, 雖然過去10年設計公司之間的併購此起彼伏, 全球前10名的設計公司排序不斷變化, 創新仍然是主導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主線.
個人認為, 中國半導體產業崛起的標誌不在於哪一天華為戰勝了高通, 而在於中國是否形成了一個由學術界, 初創公司, 中小企業到行業巨頭組成的完整的創新鏈條. 縱觀全球整合電路發展史, 在每一次整合電路技術換代, 產業轉型時, 新的產業領導者往往不是之前的行業壟斷者. 比如, 在人工智慧領域, Intel的發展勢頭明顯不如英偉達. 在嵌入式處理器領域, RISC V的興起, 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構成了對ARM的威脅. 一般顛覆性的創新技術往往出自小公司, 因為它們只有創新才能生存. 因此, 初創公司, 中小公司才是行業發展的源頭活水. 即使ARM, 英偉達等現在的巨頭, 在一開始都是寂寂無名的小公司. 與此同時, 歐美許多具有創新活力的小公司最終都被大公司收購, 成為大公司技術創新的源泉.
記者: 華夏芯是一家IP公司, 目前中國絕大多數晶片設計公司都已經授權了ARM公司的IP, 華夏芯的市場策略是什麼?
李科奕: 一家國外的IP巨頭壟斷了中國的高端處理器設計, 這本身就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IP是整合電路產業鏈的最上遊的節點, 代表著晶片設計的核心智慧財產權和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 對下遊的產業發展輻射和帶動作用巨大.
中國應該有自己的ARM, 而不是把中國整合電路的核心智慧財產權, 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寄託在別人身上, 應該完善和完備供應鏈, 產業鏈中的關鍵IP節點. 我們只需要給予外資巨頭和民族企業, 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更加公平的市場地位, 激發企業家創新精神, 中國在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不利局面一定會迅速得到改觀.
華夏芯是中國唯一一家擁有全自主64位高端CPU, DSP, AI等處理器IP核, 從事IP授權和晶片定製化設計的商業化整合電路企業. 我們是全球晶片公司和終端產品廠商的深度合作夥伴. 在應用選擇上, 我們一直瞄準智能駕駛, 安防監控, 機器人(19.910, -0.21, -1.04%), 計算機視覺, 智能家居, 工業互聯網, 物聯網, 5G等新興領域, 一是看好這些領域的未來的市場潛力, 二是這些領域不存在所謂的 '生態問題' 和壟斷巨頭.
整合電路產業需要培育非對稱性競爭優勢
記者: 你一直提到, 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整合電路產業正在向中國遷移, 你覺得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進一步促進整合電路產業的崛起?
李科奕: 過去幾年, 美國的確在多個領域出現了產業優勢明顯下滑的局面, 但依然擁有一個集人才, 資本, 教育科研, 產業應用為一體的全球最強大的創新體系.
我國在現有基礎條件下, 沒有必要, 也很難在半導體產業鏈的每個節點都和美國展開全面的競爭. 我們需要有全球戰略視野, 才能最終把握世界半導體產業的話語權. 另外, 韓國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韓國在這一輪經濟危機中, 整合電路一舉超越鋼鐵, 造船, 汽車等傳統優勢產業, 成為最大的出口產業, 佔比達17%. 韓國最為核心的經驗在於政府與企業長期持續的自主創新的投入和逆周期投資. 以處理器為例, 韓國政府和三星一直積極推動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一代CPU, GPU的研發和產業化. 為什麼韓國可以, 而中國不可以, 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的方面.
記者: 就目前而言, 我國整合電路產業實現 '換道超車' 的創新突破口應該如何選擇? 什麼領域可以成為突破口?
李科奕: 整合電路產業具有投入大, 周期長的特點, 在全球化分工的現實環境下, 即使強大如美國, 也不可能做到全產業鏈布局. 我國整合電路產業的發展必須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 選准產業的突破口, 培育非對稱性競爭優勢. 這樣的突破口一要有足夠的市場需求支撐. 要對下遊產業具有規模帶動效應. 因此, 我認為新一代的異構計算平台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物聯網, 雲計算, 大數據, 人工智慧給資訊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但同時給晶片提出了全新的計算, 功耗等方面的要求. 基於異構計算架構的晶片, 或稱之為 'CPU+' , 把CPU, GPU, DSP, 加速器等不同類型的處理器內核高效地融合在同一顆晶片上, 實現協同運算, 協同存儲與協同管理, 在性能, 功耗等技術指標上與現有同構多核處理器相比, 有數倍甚至數十倍的提高.
異構計算為我國整合電路產業提供了幾十年來從未有過的趕超機遇, 因為在這個領域, 大家基本處在同一起跑線上, 有些技術方面中國甚至有優勢. 如果我國抓住這一難得的曆史機遇, 加大投入, 完全有可能深度影響甚至引領相關產業的發展, 成為新市場的規則制定者, 實現我們期盼已久的 '換道超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