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網綜合報道, 被動元件大廠國巨公布今年第1季財報, 首季營收, 毛利率, 營益率以及稅後純益均創下曆史新高紀錄, 平均毛利率突破50% , 達51.4% , 每股稅後純益達12.15元 (新台幣, 後同) .
據國巨公布的財報數字顯示, 單季合并營收110.23億元, , 較上一季成長 14.2% , 並較去年同期成長61.7% . 第1季稅後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合并淨利為NT$ 42.58億元, 年增420.5% , 每股稅後純益12.15元; 第1季毛利率為51.4% , 較上一季增加7.7個百分點, 並較去年同期增加 28.7 個百分點. 營益率達42.4% , 季增7.4個百分點, 年增28.7個百分點.
國巨指出, 第一季單季合并營業收入, 營業毛利, 營業淨利, 稅後淨利及每股稅後盈餘等再度創下曆年來新高, 主要來自於高階車用電子及工規產品出貨比重提升, 高端客戶需求穩定成長, 利基型產品擴產效益顯現, MLCC及晶片電阻供需狀況持續緊缺, 使公司整體營運及產品組合持續優化.
展望未來, 全球經濟及產業仍有諸多不確定因素影響, 如國際貿易仍有爭端, 國際環境保護法規趨嚴, 受匯率波動及升息影響, 被動元件同業價格競爭等, 國巨公司將持續提升技術能力及遵循當地環保法規要求, 審慎執行必要性金融避險策略, 擴大利基型車用工規產能規模比重, 優化產品及終端客戶組合, 藉以保持公司的國際競爭力, 並帶動業績及獲利進一步的成長.
2.美光: 存儲器產業門檻高 大陸廠商短期內難追趕;
中國大陸積極發展存儲器, 並向美商美光大舉挖角, 美光全球製造資深副總裁艾倫 (Wayne Allan) 昨 (24) 日表示, 發展存儲器的門檻難度高, 美光擁有40年製造經驗與豐富智慧財產權 (IP) , 以及優秀人才, 不是大陸短期內就能趕上.
有關中美貿易戰升高, 艾倫強調, 正密切關注事件發展, 會多方考量及評估風險, 但目前還看不出有負面影響. 大陸表態將重視保護智慧財產權, 美光樂見其成, 但至今仍未考慮技術授權給大陸廠商的計劃.
他指出, 發展存儲器有許多門檻, 進入非常困難, 有專利, IP等問題, 大陸競爭者短期間不易追上, 美光耕耘存儲器產業長達40年, 仍不斷追求創新, 這是非常重要的事.
艾倫表示, 發展存儲器除要有龐大資金, 優秀人才, 經驗和IP都是重要的因素, 美光長年耕耘存儲器產業, 擁有豐富且完整的專利, IP, 大陸廠商要投入DRAM與NAND Flash, 首先要面對客戶要求品質, 效率等條件, 不是短時間就能追上美光.
艾倫預測, 今年全球存儲器DRAM年產量估計增加20%, NAND Flash產能約增45%, 美光目前在DRAM領域沒有增產新廠計畫, 會透過提升製程技術, 加強競爭力及滿足客戶需求. 至於NAND Flash產出, 今年產能年增率將超過45%, 高於產業平均數.
另外, 今年存儲器市況供需仍處於平衡, 尤其DRAM市況, 供需仍處於健康狀態, 價格可望持穩到今年底. 美光看好今年美光全球存儲器包括DRAM和儲存型存儲器 (DRAM) 生產, 他強調, 為提升全球競爭力, 美光以台灣為DRAM卓越製造中心, 已發揮良好成效, 也履行對政府提出的承諾, 持續聘僱高階技術人才.
他說, 今年全球存儲器, DRAM年產量估計增加20%, NAND Flash產能約增45%, 美光目前在DRAM領域沒有增產新廠計畫, 會透過提升製程技術, 加強競爭力及滿足客戶需求. 至於NAND Flash產出, 今年產能年增率將超過45%, 高於產業平均數. 經濟日報
3.韓國晶片巨頭SK海力士Q1運營利潤256億元 同比增77%;
鳳凰網科技訊 據ZDNet京時間4月24日報道, 韓國晶片巨頭SK海力士今天公布了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 財報顯示, SK海力士第一季度運營利潤達4.3673萬億韓元 (約合256.24億元人民幣) , 較上年同期增長77%, 創下該公司有史以來第二高記錄.
當季, 這家韓國第二大半導體廠商的淨利潤為3.1213萬億韓元 (約合183.0億元人民幣) , 營收達8.7197萬億韓元.
SK海力士稱, 儘管第一季度通常是淡季, 但儲存晶片的價格仍然十分堅挺. 得益於強勁的存儲晶片需求, 該公司去年第四季度的運營利潤達到了4.4658萬億韓元, 創下曆史新高.
第一季度, SK海力士的DRAM記憶體出貨量較前一季度下滑5%, 原因是來自手機行業的需求疲弱, 不過DRAM記憶體平均售價上漲了9%, 抵消了銷量下滑的影響.
SK海力士的NAND快閃記憶體出貨量環比下滑10%, 同時價格下滑了1%.
該公司稱, 展望未來, 互聯網數據中心將繼續推動DRAM記憶體的需求. 得益於人工智慧等新功能和不斷改進的攝像頭, 移動DRAM還將在智能手機行業興起, 儘管該行業在逐漸飽和. 此外, 來自企業SSD的NAND快閃記憶體需求將繼續高漲.
此前數據顯示, 受強勁需求推動, SK海力士的競爭對手三星電子第一季度運營利潤達15.6萬億韓元 (約合914.6億元人民幣) , 創下該公司單季運營利潤記錄. (編譯/揚帆) 鳳凰網科技
4.2017存儲器市場規模達1300億美元, 同比增61.8% ;
根據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 (顧能) 最終統計結果顯示, 2017年在存儲器價格大漲帶動下, 不僅全球半導體營收總計達4,204億美元, 首度突破4,000億美元大關並創曆史新高, 前10大廠排名也大洗牌, 三星首度超越英特爾奪下龍頭大廠冠軍寶座, 西部數據 (WD) 因NAND Flash銷售暢旺, 排名由前年的17名一舉跳到去年的第9名, 聯發科則被擠出前10大廠排名.
根據Gartner的最終統計, 2017年全球半導體營收總計4,204億美元, 較2016年的3,459億美元成長21.6% , 主要是受惠於去年DRAM及NAND Flash價格大漲. 而去年前10大廠排名大洗牌, 前5大廠分別為三星, 英特爾, SK海力士, 美光, 高通, 有3家是存儲器廠.
Gartner研究總監George Brocklehurst表示, 2017年半導體產業締造了兩大紀錄. 第一是整體營收突破4,000億美元大關, 來到4,204億美元規模. 第二是三星電子擠下25年來穩坐全球半導體龍頭的英特爾, 成為全球第一大廠. 之所以能夠達成這兩大紀錄, 都是因為存儲器市場快速成長, 供貨不足帶動DRAM和NAND Flash價格上揚.
2017年存儲器市場營收增加將近500億美元, 市場規模達1,300億美元, 較2016年成長61.8% . 2017年光是三星的存儲器營收就增加近200億美元, 讓三星得以登上冠軍寶座. 不過, Gartner預測三星稱霸的時間不會太長, 當存儲器市場進入下滑周期時優勢就會消失, 且很可能2019年底就會發生.
2017年存儲器部門景氣大好, 讓其他同樣強勁成長的類別相形失色. 存儲器以外的半導體營收增加248億美元, 達2,900億美元規模, 只較前年成長9.3% . 在前25大半導體廠商當中, 包括德州儀器, 意法半導體, 英飛淩等許多綜合型供應商都創下極高的成長率, 其中受惠於工業及車用兩大關鍵市場的明顯成長.
Gartner統計, 2017年全球前10大半導體廠商總營收年增率達30.6% , 佔整體市場58% . 而前10大外所有廠商總營收僅小幅上揚11% .
綜觀2017年, 併購案結案速度較緩, 交易金額和案件數量大概只有2016年的一半. 然而半導體產業併購案的規模持續擴大, 複雜程度也更高, 都讓結案更具挑戰性. 2016年安華高科技 (Avago) 以370億美元併購博通刷新紀錄, 但應該很快就會被金額高達440億美元的高通收購恩智浦一案所超越.
5.SEMI: 2017年全球半導體材料銷售金額469億美元;
SEMI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 宣布, 2017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增長9.6%, 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增長了21.6%, SEMI報告指出, 2017年總的晶圓製造材料和封裝材料總額分別為278億美元和191億美元. 2016年, 晶圓製造材料和封裝材料市場的收入分別為247億美元和182億美元, 同比增長12.7%和5.4%年.
中國台灣地區今年以103億美元, 連續第八年佔據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材料買家的頭銜. 中國第二, 其次是韓國和日本. 中國台灣, 中國大陸, 歐洲和韓國市場收入增長最大, 而北美, 日本, 世界其他地區 (ROW) 材料市場經曆了個位數的增長. (世界其他地區定義為新加坡, 馬來西亞, 菲律賓, 南洋的其他地區和較小的全球市場. )
6.MLCC缺貨潮延續至年底 國巨營收增長持續;
MLCC及晶電電阻產品價格在去年已調漲多次, 但在終端產品被動元件需求量持續上升, 業內廠商又謹慎擴產下, 市場預期缺貨潮將至少延續到2018年底, 相關廠商包括國巨, 華新科, 奇力新等獲利均可期.
2017年底國巨宣布停止接受晶片電阻新訂單, 加上崑山政府限汙令, 以及即將邁入農曆春節等衝擊短期產能的因素影響下, 各電阻廠紛紛在2018年初陸續宣布將調漲價格.
群益投顧表示, 在終端產品被動元件需求量持續上升, 以及各電阻廠謹慎擴產下, 預期2018年電阻市場供需將逐漸吃緊, 未來電阻廠再次漲價可能性仍高.
2018年上半年以來已三度宣布漲價, 在漲價效益陸續發酵下, 預期上半年即可再次見到毛利率顯著提升, 營收和獲利表現也將同步創高. 法人樂觀看待整體MLCC/晶片電阻缺貨潮延續至2019年, 國巨在產能持續擴充以及漲價效益延續下, 營運動能將維持強勁.
至於奇力新持續針對高毛利產品進行擴產, 如一體成形電感, 磁性粉末, 金屬板微電阻等, 新產能也將於2018年陸續開出.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