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综合报道, 被动元件大厂国巨公布今年第1季财报, 首季营收, 毛利率, 营益率以及税后纯益均创下历史新高纪录, 平均毛利率突破50% , 达51.4% , 每股税后纯益达12.15元 (新台币, 后同) .
据国巨公布的财报数字显示, 单季合并营收110.23亿元, , 较上一季成长 14.2% , 并较去年同期成长61.7% . 第1季税后归属于母公司业主之合并净利为NT$ 42.58亿元, 年增420.5% , 每股税后纯益12.15元; 第1季毛利率为51.4% , 较上一季增加7.7个百分点, 并较去年同期增加 28.7 个百分点. 营益率达42.4% , 季增7.4个百分点, 年增28.7个百分点.
国巨指出, 第一季单季合并营业收入, 营业毛利, 营业净利, 税后净利及每股税后盈余等再度创下历年来新高, 主要来自于高阶车用电子及工规产品出货比重提升, 高端客户需求稳定成长, 利基型产品扩产效益显现, MLCC及芯片电阻供需状况持续紧缺, 使公司整体营运及产品组合持续优化.
展望未来, 全球经济及产业仍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 如国际贸易仍有争端, 国际环境保护法规趋严, 受汇率波动及升息影响, 被动元件同业价格竞争等, 国巨公司将持续提升技术能力及遵循当地环保法规要求, 审慎执行必要性金融避险策略, 扩大利基型车用工规产能规模比重, 优化产品及终端客户组合, 借以保持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并带动业绩及获利进一步的成长.
2.美光: 存储器产业门槛高 大陆厂商短期内难追赶;
中国大陆积极发展存储器, 并向美商美光大举挖角, 美光全球制造资深副总裁艾伦 (Wayne Allan) 昨 (24) 日表示, 发展存储器的门槛难度高, 美光拥有40年制造经验与丰富知识产权 (IP) , 以及优秀人才, 不是大陆短期内就能赶上.
有关中美贸易战升高, 艾伦强调, 正密切关注事件发展, 会多方考量及评估风险, 但目前还看不出有负面影响. 大陆表态将重视保护知识产权, 美光乐见其成, 但至今仍未考虑技术授权给大陆厂商的计划.
他指出, 发展存储器有许多门槛, 进入非常困难, 有专利, IP等问题, 大陆竞争者短期间不易追上, 美光耕耘存储器产业长达40年, 仍不断追求创新, 这是非常重要的事.
艾伦表示, 发展存储器除要有庞大资金, 优秀人才, 经验和IP都是重要的因素, 美光长年耕耘存储器产业, 拥有丰富且完整的专利, IP, 大陆厂商要投入DRAM与NAND Flash, 首先要面对客户要求品质, 效率等条件, 不是短时间就能追上美光.
艾伦预测, 今年全球存储器DRAM年产量估计增加20%, NAND Flash产能约增45%, 美光目前在DRAM领域没有增产新厂计画, 会透过提升制程技术, 加强竞争力及满足客户需求. 至于NAND Flash产出, 今年产能年增率将超过45%, 高于产业平均数.
另外, 今年存储器市况供需仍处于平衡, 尤其DRAM市况, 供需仍处于健康状态, 价格可望持稳到今年底. 美光看好今年美光全球存储器包括DRAM和储存型存储器 (DRAM) 生产, 他强调, 为提升全球竞争力, 美光以台湾为DRAM卓越制造中心, 已发挥良好成效, 也履行对政府提出的承诺, 持续聘雇高阶技术人才.
他说, 今年全球存储器, DRAM年产量估计增加20%, NAND Flash产能约增45%, 美光目前在DRAM领域没有增产新厂计画, 会透过提升制程技术, 加强竞争力及满足客户需求. 至于NAND Flash产出, 今年产能年增率将超过45%, 高于产业平均数. 经济日报
3.韩国芯片巨头SK海力士Q1运营利润256亿元 同比增77%;
凤凰网科技讯 据ZDNet京时间4月24日报道, 韩国芯片巨头SK海力士今天公布了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 SK海力士第一季度运营利润达4.3673万亿韩元 (约合256.24亿元人民币) , 较上年同期增长77%, 创下该公司有史以来第二高记录.
当季, 这家韩国第二大半导体厂商的净利润为3.1213万亿韩元 (约合183.0亿元人民币) , 营收达8.7197万亿韩元.
SK海力士称, 尽管第一季度通常是淡季, 但储存芯片的价格仍然十分坚挺. 得益于强劲的存储芯片需求, 该公司去年第四季度的运营利润达到了4.4658万亿韩元, 创下历史新高.
第一季度, SK海力士的DRAM内存出货量较前一季度下滑5%, 原因是来自手机行业的需求疲弱, 不过DRAM内存平均售价上涨了9%, 抵消了销量下滑的影响.
SK海力士的NAND闪存出货量环比下滑10%, 同时价格下滑了1%.
该公司称, 展望未来, 互联网数据中心将继续推动DRAM内存的需求. 得益于人工智能等新功能和不断改进的摄像头, 移动DRAM还将在智能手机行业兴起, 尽管该行业在逐渐饱和. 此外, 来自企业SSD的NAND闪存需求将继续高涨.
此前数据显示, 受强劲需求推动, SK海力士的竞争对手三星电子第一季度运营利润达15.6万亿韩元 (约合914.6亿元人民币) , 创下该公司单季运营利润记录. (编译/扬帆) 凤凰网科技
4.2017存储器市场规模达1300亿美元, 同比增61.8% ;
根据国际研究暨顾问机构Gartner (顾能) 最终统计结果显示, 2017年在存储器价格大涨带动下, 不仅全球半导体营收总计达4,204亿美元, 首度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并创历史新高, 前10大厂排名也大洗牌, 三星首度超越英特尔夺下龙头大厂冠军宝座, 西部数据 (WD) 因NAND Flash销售畅旺, 排名由前年的17名一举跳到去年的第9名, 联发科则被挤出前10大厂排名.
根据Gartner的最终统计, 2017年全球半导体营收总计4,204亿美元, 较2016年的3,459亿美元成长21.6% , 主要是受惠于去年DRAM及NAND Flash价格大涨. 而去年前10大厂排名大洗牌, 前5大厂分别为三星, 英特尔, SK海力士, 美光, 高通, 有3家是存储器厂.
Gartner研究总监George Brocklehurst表示, 2017年半导体产业缔造了两大纪录. 第一是整体营收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 来到4,204亿美元规模. 第二是三星电子挤下25年来稳坐全球半导体龙头的英特尔, 成为全球第一大厂. 之所以能够达成这两大纪录, 都是因为存储器市场快速成长, 供货不足带动DRAM和NAND Flash价格上扬.
2017年存储器市场营收增加将近500亿美元, 市场规模达1,300亿美元, 较2016年成长61.8% . 2017年光是三星的存储器营收就增加近200亿美元, 让三星得以登上冠军宝座. 不过, Gartner预测三星称霸的时间不会太长, 当存储器市场进入下滑周期时优势就会消失, 且很可能2019年底就会发生.
2017年存储器部门景气大好, 让其他同样强劲成长的类别相形失色. 存储器以外的半导体营收增加248亿美元, 达2,900亿美元规模, 只较前年成长9.3% . 在前25大半导体厂商当中, 包括德州仪器, 意法半导体, 英飞凌等许多综合型供应商都创下极高的成长率, 其中受惠于工业及车用两大关键市场的明显成长.
Gartner统计, 2017年全球前10大半导体厂商总营收年增率达30.6% , 占整体市场58% . 而前10大外所有厂商总营收仅小幅上扬11% .
综观2017年, 并购案结案速度较缓, 交易金额和案件数量大概只有2016年的一半. 然而半导体产业并购案的规模持续扩大, 复杂程度也更高, 都让结案更具挑战性. 2016年安华高科技 (Avago) 以370亿美元并购博通刷新纪录, 但应该很快就会被金额高达440亿美元的高通收购恩智浦一案所超越.
5.SEMI: 2017年全球半导体材料销售金额469亿美元;
SEMI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 宣布, 2017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增长9.6%, 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增长了21.6%, SEMI报告指出, 2017年总的晶圆制造材料和封装材料总额分别为278亿美元和191亿美元. 2016年, 晶圆制造材料和封装材料市场的收入分别为247亿美元和182亿美元, 同比增长12.7%和5.4%年.
中国台湾地区今年以103亿美元, 连续第八年占据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材料买家的头衔. 中国第二, 其次是韩国和日本. 中国台湾, 中国大陆, 欧洲和韩国市场收入增长最大, 而北美, 日本, 世界其他地区 (ROW) 材料市场经历了个位数的增长. (世界其他地区定义为新加坡, 马来西亚, 菲律宾, 南洋的其他地区和较小的全球市场. )
6.MLCC缺货潮延续至年底 国巨营收增长持续;
MLCC及晶电电阻产品价格在去年已调涨多次, 但在终端产品被动元件需求量持续上升, 业内厂商又谨慎扩产下, 市场预期缺货潮将至少延续到2018年底, 相关厂商包括国巨, 华新科, 奇力新等获利均可期.
2017年底国巨宣布停止接受芯片电阻新订单, 加上昆山政府限污令, 以及即将迈入农历春节等冲击短期产能的因素影响下, 各电阻厂纷纷在2018年初陆续宣布将调涨价格.
群益投顾表示, 在终端产品被动元件需求量持续上升, 以及各电阻厂谨慎扩产下, 预期2018年电阻市场供需将逐渐吃紧, 未来电阻厂再次涨价可能性仍高.
2018年上半年以来已三度宣布涨价, 在涨价效益陆续发酵下, 预期上半年即可再次见到毛利率显着提升, 营收和获利表现也将同步创高. 法人乐观看待整体MLCC/芯片电阻缺货潮延续至2019年, 国巨在产能持续扩充以及涨价效益延续下, 营运动能将维持强劲.
至于奇力新持续针对高毛利产品进行扩产, 如一体成形电感, 磁性粉末, 金属板微电阻等, 新产能也将于2018年陆续开出.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