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為什麼必然, 也必須要 | '造芯' ?

人擁有智能, 離不開大腦, 心臟和神經網路. 所以在阿里巴巴看來, 萬物智聯的實現同樣也離不開 '三駕馬車' ——物聯網 (IoT) , 人工智慧 (AI) 和雲計算. IoT就像無處不在的神經網路, 連接和採集數據, 將物數字化; 但連接不是目的, 沒有大腦的連接只是植物人, 這就需要AI的能力; 而智能的背後是計算能力, 像心臟一樣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於是問題來了, 什麼構成了這顆心臟的 '主動脈' ? 阿里通過連續兩個重磅消息向市場傳遞了明確的訊號——那就是晶片!

繼4月18日阿里達摩院宣布正在研發一款用於映像視頻分析, 機器學習等AI推理計算領域的神經網路晶片——Ali-NPU之後; 4月20日, 阿里宣布收購晶片公司杭州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

此事正值美國商務部對中興通訊禁令事件引發全民 '缺芯' 大討論之際, 由此將 'BAT造芯' 的問題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阿里 '造芯' 背後的邏輯

對於阿里造芯這件事, 有人鼓勵之, 有人嘲諷之, 有人觀望之, 有人冷笑之, 但無論吃瓜群眾的態度如何, 阿里自己是必然也必須要啃下晶片這塊 '硬骨頭' 的, 而且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有所行動. 這背後有什麼強邏輯? 且聽我一一道來.

在雲計算業務上實現從硬體到軟體的全部國產化

對阿里而言, 其營收的主要來源還是核心商業——電商業務. 阿里2017年Q4季報顯示, 電商業務占其整體營收的88%. 而每一筆發生在天貓, 淘寶平台上的線上交易, 都需要背後的雲服務作為支撐. 再加上佔比接近4%的獨立雲計算業務, '阿里雲' 已然構建了阿里商業帝國的 '基石' .

圖: 阿里巴巴2017年Q4季報

'打地基' 這麼重要的活兒焉能完全交由他國? 中興事件儼然是一聲響亮的警鐘, 如果核心技術無法掌握在自己手裡, 關鍵時刻就會被人扼住喉嚨, 甚至帶來滅頂之災. 即便阿里奉公守法, 也遵守國際貿易道義, 但若中國和美國的衝突持續擴大, 哪有不殃及池魚的道理?

此前, 阿里雲在系統層面已經實現了去IOE——IBM, Oracel和EMC, 即資料庫存儲等系統已不再依賴國外巨頭, 過去國內軟體產業特別是金融行業基本都是依賴IOE, 現在百度金融等玩家已經意識到去IOE的重要性, 正在積極在軟體層面國產化或者開源化.

不過這是遠遠不夠的, 軟體層面的去IOE做完後, 硬體層面國產化就成為必須, 而硬體層面要做到國產化, 最核心的自然是晶片. 阿里未來很可能會將其雲計算機房的伺服器的晶片逐步替換為自主研發的晶片, 其終極目標是在雲計算業務上實現從硬體到軟體的全部國產化.

如果上述目標能夠實現, 阿里雲所追求的軟硬體一體化也將達到理想化, 從而帶來更穩定的服務, 更可控的成本和最佳的效率.

在物聯網業務下打造雲端一體化的能力

如果說雲計算代表著阿里的現在, 那麼物聯網就昭示著阿里的未來.

在2018雲棲-深圳峰會上, 阿里巴巴資深副總裁, 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宣布阿里將正式進軍IoT. 胡曉明表示, IoT是阿里巴巴集團繼電商, 金融, 物流, 雲計算之後的一條新的主賽道.

以電商起家的阿里, 天生對數據 '情有獨鐘' . 馬雲曾經說過: 未來最大的能源不是石油, 而是大數據. 那海量數據由何而來? 互聯網時代, 人類活動的數字化, 比如電商, 社交, 文化娛樂等, 催生了數據的爆炸式增長; 而在物聯網時代, 整個物理世界都將被數字化, 道路, 汽車, 森林, 河流, 廠房……甚至一個垃圾桶都會被抽象到數字世界, 連到網路上, 實現 '物物' 交流, '人物' 交互, 由此產生的數據將更加不可估量. 而晶片則是實現物聯網設備控制, 連接和計算的基礎.

阿里一直致力於打造雲端一體化的能力, 從而向各個垂直行業輸送從雲到端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所以布局晶片對於阿里開展物聯網業務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全資收購中天微也就成了必選項.

其實早在2015年, 阿里就已經與中天微進行了深度合作, 面向物聯網各細分領域開發雲晶片 (Yun on Chip) 架構, 在雲端一體的框架下研製新一代CPU, SoC平台, 軟體支撐環境和作業系統, 支援從晶片到雲端的全鏈路安全, 低成本接入. 2016年1月, 阿里入股中天微系統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2017年6月, 阿里又向中天微系統注資5億, 正式跨入晶片基礎架構設計領域.

而中天微系統作為阿里雲最早進入IoT合作夥伴計劃的成員, 也在晶片領域全面推進 IoT 晶片通過阿里雲 link market 在終端的大規模應用. 中天微系統曾發布基於 AliOS 軟硬體框架的 3 款雲晶片, 包括計算機視覺晶片, 融合接入安全的 MCU 平台晶片, 與中興微電子合作推出的全球首款基於 AliOS 的極低功耗 NB-IoT 物聯網安全晶片.

用人工智慧賦能各行各業

通過物聯網採集到海量數據之後, 就需要人工智慧進一步對數據進行分析, 才能真正產生價值, 賦能行業. 數據分析必須依靠強大的算力, 晶片則是算力的核心.

我們知道, 專用於人工智慧的晶片和傳統的計算晶片存在很大的差異——典型CPU的架構中需要大量的空間去放置存儲單元和控制單元, 相比之下計算單元只佔據了很小的一部分, 算力無法滿足深度神經網路 (DNN) 的計算需求, 所以在AI計算領域急需專用架構晶片.

而阿里達摩院的Ali-NPU主要是為解決映像, 視頻識別, 雲計算等商業場景的AI推理運算問題而生, 可以提升運算效率, 降低成本. 其性能將是目前市面上主流CPU, GPU架構AI晶片的10倍, 而製造成本和功耗僅為一半, 性價比超過同類產品的40倍. 未來, Ali-NPU的能力, 不僅可以更好地滿足視頻, 映像處理需求, 還可以通過阿里雲進行計算能力的輸出, 賦能各行各業.

除了自研AI晶片, 阿里還投資了包括寒武紀, Barefoot Networks, 深鑒, 耐能 (Kneron) 和翱捷科技 (ASR) 在內的5家AI晶片公司. 它們的產品應用場景各有側重: 比如寒武紀的重點在手機業務, 深鑒主要聚焦於安防領域, 而Kneron的重點在智能家居與智能安防.

阿里 '造芯' 的優勢

當阿里 '造芯' 的消息剛剛爆出的時候, 不少業內人士吐槽阿里就是個 '土豪' , '暴發戶' , 只會砸錢, 根本不懂晶片.

殊不知, 對 '造芯' 這項極其耗錢又耗時間的複雜工程來說, 有錢就是最大的優點. 華為每年會把超過10%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發, 由此取得的成果舉世矚目; 當阿里宣布將為達摩院投入超過 1000 億元時, 未來產生的反應也值得期待. 而且豐厚的資金也會進一步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 為 '造芯' 工程添磚加瓦.

比資金更珍貴的是阿里各個平台每天都會產生海量的用戶數據, 這些數據都是用來訓練AI演算法模型最肥沃的 '養料' . 阿里巴巴自主研發的 Ali-NPU, 正是基於阿里機器智能技術實驗室等團隊在 AI 領域積累的大量演算法模型優勢, 根據 AI 演算法模型設計微結構以及指令集, 以最小成本實現最大量的 AI 模型演算法運算.

除此之外, 阿里在業務場景上的理解也會比晶片公司更深刻, 定義產品也會更精準.

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 CEO 戚肖寧博士表示: 'CPU分幾種, 在伺服器, PC上主要是英特爾的CPU, 在手機上是ARM的CPU, 再下面就是嵌入式CPU, 由於它的碎片化市場, 所以有各種各樣的CPU, 我們瞄準這一市場打造產品. 我們的產品主要用於在智慧城市, 智慧家居, 多媒體等, 目前已經有7億片晶片的出貨量. 跟阿里巴巴合作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我們可以把雲端連接起來打造一個生態, 也可以把軟體和硬體結合起來打造一個全新的生態. '

'中天微一直堅持自主創新的道路開發CPU, 在加入阿里巴巴以後我們會跟阿里巴巴強大的技術平台和生態結合在一起, 儘快的推動中國晶片的商業化, 同時把這個CPU用到各種物聯網應用場景. '

阿里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已從世界最大的電商平台轉變為集零售, 金融, 技術, 物聯網等服務為一體的商業基礎設施平台; 從一家純粹的軟體公司慢慢向軟硬一體化的 '全才' 發展. 未來, 晶片將成為驅動阿里萬物智聯 '三駕馬車' 平治向前的動力源泉!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