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为什么必然, 也必须要 | '造芯' ?

人拥有智能, 离不开大脑, 心脏和神经网络. 所以在阿里巴巴看来, 万物智联的实现同样也离不开 '三驾马车' ——物联网 (IoT) , 人工智能 (AI) 和云计算. IoT就像无处不在的神经网络, 连接和采集数据, 将物数字化; 但连接不是目的, 没有大脑的连接只是植物人, 这就需要AI的能力; 而智能的背后是计算能力, 像心脏一样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于是问题来了, 什么构成了这颗心脏的 '主动脉' ? 阿里通过连续两个重磅消息向市场传递了明确的信号——那就是芯片!

继4月18日阿里达摩院宣布正在研发一款用于图像视频分析, 机器学习等AI推理计算领域的神经网络芯片——Ali-NPU之后; 4月20日, 阿里宣布收购芯片公司杭州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

此事正值美国商务部对中兴通讯禁令事件引发全民 '缺芯' 大讨论之际, 由此将 'BAT造芯' 的问题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阿里 '造芯' 背后的逻辑

对于阿里造芯这件事, 有人鼓励之, 有人嘲讽之, 有人观望之, 有人冷笑之, 但无论吃瓜群众的态度如何, 阿里自己是必然也必须要啃下芯片这块 '硬骨头' 的, 而且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有所行动. 这背后有什么强逻辑? 且听我一一道来.

在云计算业务上实现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部国产化

对阿里而言, 其营收的主要来源还是核心商业——电商业务. 阿里2017年Q4季报显示, 电商业务占其整体营收的88%. 而每一笔发生在天猫, 淘宝平台上的在线交易, 都需要背后的云服务作为支撑. 再加上占比接近4%的独立云计算业务, '阿里云' 已然构建了阿里商业帝国的 '基石' .

图: 阿里巴巴2017年Q4季报

'打地基' 这么重要的活儿焉能完全交由他国? 中兴事件俨然是一声响亮的警钟, 如果核心技术无法掌握在自己手里, 关键时刻就会被人扼住喉咙, 甚至带来灭顶之灾. 即便阿里奉公守法, 也遵守国际贸易道义, 但若中国和美国的冲突持续扩大, 哪有不殃及池鱼的道理?

此前, 阿里云在系统层面已经实现了去IOE——IBM, Oracel和EMC, 即数据库存储等系统已不再依赖国外巨头, 过去国内软件产业特别是金融行业基本都是依赖IOE, 现在百度金融等玩家已经意识到去IOE的重要性, 正在积极在软件层面国产化或者开源化.

不过这是远远不够的, 软件层面的去IOE做完后, 硬件层面国产化就成为必须, 而硬件层面要做到国产化, 最核心的自然是芯片. 阿里未来很可能会将其云计算机房的服务器的芯片逐步替换为自主研发的芯片, 其终极目标是在云计算业务上实现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部国产化.

如果上述目标能够实现, 阿里云所追求的软硬件一体化也将达到理想化, 从而带来更稳定的服务, 更可控的成本和最佳的效率.

在物联网业务下打造云端一体化的能力

如果说云计算代表着阿里的现在, 那么物联网就昭示着阿里的未来.

在2018云栖-深圳峰会上, 阿里巴巴资深副总裁,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宣布阿里将正式进军IoT. 胡晓明表示, IoT是阿里巴巴集团继电商, 金融, 物流, 云计算之后的一条新的主赛道.

以电商起家的阿里, 天生对数据 '情有独钟' . 马云曾经说过: 未来最大的能源不是石油, 而是大数据. 那海量数据由何而来? 互联网时代, 人类活动的数字化, 比如电商, 社交, 文化娱乐等, 催生了数据的爆炸式增长; 而在物联网时代, 整个物理世界都将被数字化, 道路, 汽车, 森林, 河流, 厂房……甚至一个垃圾桶都会被抽象到数字世界, 连到网络上, 实现 '物物' 交流, '人物' 交互, 由此产生的数据将更加不可估量. 而芯片则是实现物联网设备控制, 连接和计算的基础.

阿里一直致力于打造云端一体化的能力, 从而向各个垂直行业输送从云到端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所以布局芯片对于阿里开展物联网业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全资收购中天微也就成了必选项.

其实早在2015年, 阿里就已经与中天微进行了深度合作, 面向物联网各细分领域开发云芯片 (Yun on Chip) 架构, 在云端一体的框架下研制新一代CPU, SoC平台, 软件支撑环境和操作系统, 支持从芯片到云端的全链路安全, 低成本接入. 2016年1月, 阿里入股中天微系统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2017年6月, 阿里又向中天微系统注资5亿, 正式跨入芯片基础架构设计领域.

而中天微系统作为阿里云最早进入IoT合作伙伴计划的成员, 也在芯片领域全面推进 IoT 芯片通过阿里云 link market 在终端的大规模应用. 中天微系统曾发布基于 AliOS 软硬件框架的 3 款云芯片, 包括计算机视觉芯片, 融合接入安全的 MCU 平台芯片, 与中兴微电子合作推出的全球首款基于 AliOS 的极低功耗 NB-IoT 物联网安全芯片.

用人工智能赋能各行各业

通过物联网采集到海量数据之后, 就需要人工智能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 才能真正产生价值, 赋能行业. 数据分析必须依靠强大的算力, 芯片则是算力的核心.

我们知道, 专用于人工智能的芯片和传统的计算芯片存在很大的差异——典型CPU的架构中需要大量的空间去放置存储单元和控制单元, 相比之下计算单元只占据了很小的一部分, 算力无法满足深度神经网络 (DNN) 的计算需求, 所以在AI计算领域急需专用架构芯片.

而阿里达摩院的Ali-NPU主要是为解决图像, 视频识别, 云计算等商业场景的AI推理运算问题而生, 可以提升运算效率, 降低成本. 其性能将是目前市面上主流CPU, GPU架构AI芯片的10倍, 而制造成本和功耗仅为一半, 性价比超过同类产品的40倍. 未来, Ali-NPU的能力, 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视频, 图像处理需求, 还可以通过阿里云进行计算能力的输出, 赋能各行各业.

除了自研AI芯片, 阿里还投资了包括寒武纪, Barefoot Networks, 深鉴, 耐能 (Kneron) 和翱捷科技 (ASR) 在内的5家AI芯片公司. 它们的产品应用场景各有侧重: 比如寒武纪的重点在手机业务, 深鉴主要聚焦于安防领域, 而Kneron的重点在智能家居与智能安防.

阿里 '造芯' 的优势

当阿里 '造芯' 的消息刚刚爆出的时候, 不少业内人士吐槽阿里就是个 '土豪' , '暴发户' , 只会砸钱, 根本不懂芯片.

殊不知, 对 '造芯' 这项极其耗钱又耗时间的复杂工程来说, 有钱就是最大的优点. 华为每年会把超过10%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 由此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 当阿里宣布将为达摩院投入超过 1000 亿元时, 未来产生的反应也值得期待. 而且丰厚的资金也会进一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 为 '造芯' 工程添砖加瓦.

比资金更珍贵的是阿里各个平台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用户数据, 这些数据都是用来训练AI算法模型最肥沃的 '养料' . 阿里巴巴自主研发的 Ali-NPU, 正是基于阿里机器智能技术实验室等团队在 AI 领域积累的大量算法模型优势, 根据 AI 算法模型设计微结构以及指令集, 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量的 AI 模型算法运算.

除此之外, 阿里在业务场景上的理解也会比芯片公司更深刻, 定义产品也会更精准.

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 CEO 戚肖宁博士表示: 'CPU分几种, 在服务器, PC上主要是英特尔的CPU, 在手机上是ARM的CPU, 再下面就是嵌入式CPU, 由于它的碎片化市场, 所以有各种各样的CPU, 我们瞄准这一市场打造产品. 我们的产品主要用于在智慧城市, 智慧家居, 多媒体等, 目前已经有7亿片芯片的出货量. 跟阿里巴巴合作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我们可以把云端连接起来打造一个生态, 也可以把软件和硬件结合起来打造一个全新的生态. '

'中天微一直坚持自主创新的道路开发CPU, 在加入阿里巴巴以后我们会跟阿里巴巴强大的技术平台和生态结合在一起, 尽快的推动中国芯片的商业化, 同时把这个CPU用到各种物联网应用场景. '

阿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已从世界最大的电商平台转变为集零售, 金融, 技术, 物联网等服务为一体的商业基础设施平台; 从一家纯粹的软件公司慢慢向软硬一体化的 '全才' 发展. 未来, 芯片将成为驱动阿里万物智联 '三驾马车' 奔驰向前的动力源泉!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