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事件後, 如何進行晶片投資? 投資人分成兩派

中興事件仍在發酵.

4月17日, 由於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激活拒絕令, 中興通訊宣布臨時停牌. 停牌前一天, 美國商務部宣布, 未來七年將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 商品, 軟體和技術.

中金公司研究報告表示, 目前中興有1-2月零部件庫存, 如果不在1-2月內再次達成和解, 會影響其通信設備和手機等業務的正常生產與銷售. 據悉, 中興在中國電信設備市場佔有近30%的份額. 這對中興通訊來說, 無疑是致命打擊.

來自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 2017年國內整合電路進口價值為2601億美元, 是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 整合電路貿易逆差創曆史新高.

中興被美國制裁事件的背景是3月23日開始的中美貿易戰, 中興此時的困局也引發了投資人的廣泛討論. 一些投資人表態未來將加大對於底層晶片的投入和研究, 而另一些VC投資人卻對此持謹慎態度. 為何過去中國沒有誕生好的晶片公司? 對於投資人來說, 過去是否忽略了技術創新的投資機會? VC是否適合參與晶片投資? 如何更好利用資本力量發展晶片行業?

最近兩天, 我的朋友圈充滿各種各樣的爭論, 關於怎樣來看晶片和底層創新. 我認為需要回到商業本質. 10年前我們內部基金的策略是不看所謂的原創性底層科技創新, 而今天我們大膽地提出, 要非常積極關注底層的科技創新, 為什麼?

我們來回顧一下科技創新每一次成功的要素. 從PC, 移動互聯網到今天的人工智慧, 每一代的科技公司都面臨一定的窗口期, 這個窗口期給科技公司建立的真正壁壘是生態和整個市場, 領導型的公司都能利用窗口期建立起巨大的科技壁壘.

以前的中國是以市場換技術, 我們錯過了70年代的晶片大發展, 90年代的PC大發展, 在2000年的時候, 我們僅僅趕上了互聯網模式創新的窗口.

但今天中國有機會用市場創造技術, 是因為這個timing對了. 我們的人才和資本有機會在同一起跑線, 依託中國強大的市場規模來創造原創的技術.

2004年我們投了中微半導體. 現在這位創始人先生已經70歲了, 他做的是半導體裡的設備. 2004年到今天已經14年了, 才剛剛露出水面, 大家才在媒體上看到華人如何抵禦各種壓力回到中國的故事.

在中國有很多這樣的人才, 只不過他們很小. 剛才講到的是半導體的核心, 過去十幾年美國不投了, 中國也不投了. 但是我覺得未來是有機會的, 中國流片 (試生產) 的成本是美國的一半, 我不知道有多少企業1-2次流片就能成功, 但我覺得很多機會都會留給中國.

我來自深圳, 中興事件最近大家可能對深圳關注比較多. 這個事件對創投界有什麼啟示? 我覺得創投機構需要更加關注和投資真正的核心原創的東西, 因為核心創新才有生命力和競爭力.

通常來說, 能夠長期發展不斷增長的企業, 肯定是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有的是技術, 有的是模式. 模式創新這波可能已經過去了, 但更大的機會在於技術創新, 包括大家提到的生物, AI以及晶片行業. (可能) LP不理解, 但是我們要堅守, 只有這樣才能賺得更多. 投資技術創新的企業雖然時間長, 不像模式那麼快增長, 但是堅守就能獲得回報.

我是學半導體出身的, 進入投資行業以後, 這個領域一直是我比較關注的方向. 過了2001年以後, 美國這個行業就已經不投了, 道理很簡單, 整個資本市場不支援高技術晶片行業.

但是中國正好是一個錯配, 我們知道要投這個行業, 但是我在這個行業裡的回報是整個類別最差的, 不是最差也是倒數第二, 為什麼呢? 因為美國的資本市場已經不支援了, 中國的資本市場也是不支援.

最近這塊有很大的進展, 中國有很多大基金, 希望投重要的, 有戰略意義的行業, 比如半導體. 但是這裡面也有很多問題, 就是國有資產的投資是不能賠錢的, 所以他們將國外成熟的公司拿回來, 然後再拿到中國的資本市場圈一次錢. 這也不是很好, 引起了美國的注意, 不批這樣的投資.

現在其實中國市場的機會很大, 因為晶片的應用全都在中國, 但是挑戰更大. 怎樣能踏實下來, 建造自己的能力, 耐心地好好投一個對行業有影響的技術公司, 這在今天還是具有一定挑戰和困難的.

實際上我們不是不投晶片, 之前我們投了好幾個做晶片的公司都血本無歸, 也為中國的科技創新貢獻了一份力量.

中國的晶片技術我覺得有幾個難點, 首先中國的晶片公司大部分是單一產品公司, 單一產品公司從長遠來看回報是有問題的, 因為生命周期很短, 很快就下降到平均水平. 因為前期投入很大, 研發人員, 流片都是很高的成本, 公司的估值都不高, 它不像騰訊, 阿里市值四五千億美金, 晶片最成功的上市公司也就是10-20億美金. 對VC來說, 投入和回報是不成比例的.

其次, 從中期來看, 任何大的行業都有周期性, 先出來的肯定是做硬體的公司, 比如說PC時代出來的是英特爾, IBM, 思科, 人工智慧領域英偉達先跑出來了, 在人工智慧上, 中國還有機會.

晶片的投入一旦形成平台, 新公司很難做. 尤其是晶片公司前期投入非常大, 如果你的競爭對手靠先機佔據市場, 把設備成本攤銷掉以後, 你沒辦法與其競爭, 成本曲線會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 那你無法競爭, 除非靠政府的大量補貼和支援.

但在人工智慧晶片上還有機會, 最近市場上很火的人工智慧晶片公司我們投了一, 兩家.

此外在我看來, 在國內, 先積累資金和實力然後走技術路線是比較靠譜的. 今天的互聯網巨頭, 不管是阿里, 騰訊還是滴滴, 花很多錢到核心技術研發上. 滴滴在美國建立了實驗室, 招聘了很多優秀的工程師. 這是我覺得比較現實的路徑.

中國真正標準的VC在國內做大規模的投資, 也就是2004-2011年左右的事情, 這期間投晶片的人很多. 實際上, 現在產生的基礎應用晶片的公司很多也是那個時候投資的.

但投晶片有幾個問題, 第一, 它要麼成功要麼失敗, 不像有些模式創新的東西, 這條路沒走通可以立馬改.

第二, 早期VC並不大, 90年代末一億美元的基金就算是大基金了. 當年因為絕大部分的晶片即使投產成功, 基本上也就是一個平均利潤, 它不會帶來壟斷的利潤. 因此2000年下半年以後, 大家進入晶片這一領域, 很難做成這樣一件事.

對VC來講, 它喜歡投一些能產生更大需求, 更快速把錢收回來的項目, 你說是擊鼓傳花賺錢也好, 通過實際利潤達到多少倍也行.

2000年下半年的時候, 主流VC投晶片公司主要投第三輪, 第一輪投進去基本上90%沒了, 剩下的10%做到第二輪, 把東西拿出來, 第二輪和第三輪的估值不會相差很遠, 所以大家投第三輪比較多. 由於這樣的原因, 我們基礎層相關的一些東西, 基本上是靠國家來投入. 因為資本是逐利的, 這點無可非議.

談到晶片問題, 除非是現在真正的AI晶片, 能夠產生中短期的高額利潤, 其它東西就算你做出來, 也就是平均利潤, 或者是零利潤狀態. 這是實際情況, 實際情況會影響到商業投資行為, 這一點還是希望大家能夠理解.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