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事件后, 如何进行芯片投资? 投资人分成两派

中兴事件仍在发酵.

4月17日, 由于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激活拒绝令, 中兴通讯宣布临时停牌. 停牌前一天, 美国商务部宣布, 未来七年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 商品, 软件和技术.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表示, 目前中兴有1-2月零部件库存, 如果不在1-2月内再次达成和解, 会影响其通信设备和手机等业务的正常生产与销售. 据悉, 中兴在中国电信设备市场占有近30%的份额. 这对中兴通讯来说, 无疑是致命打击.

来自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 2017年国内集成电路进口价值为2601亿美元, 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 集成电路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

中兴被美国制裁事件的背景是3月23日开始的中美贸易战, 中兴此时的困局也引发了投资人的广泛讨论. 一些投资人表态未来将加大对于底层芯片的投入和研究, 而另一些VC投资人却对此持谨慎态度. 为何过去中国没有诞生好的芯片公司? 对于投资人来说, 过去是否忽略了技术创新的投资机会? VC是否适合参与芯片投资? 如何更好利用资本力量发展芯片行业?

最近两天, 我的朋友圈充满各种各样的争论, 关于怎样来看芯片和底层创新. 我认为需要回到商业本质. 10年前我们内部基金的策略是不看所谓的原创性底层科技创新, 而今天我们大胆地提出, 要非常积极关注底层的科技创新, 为什么?

我们来回顾一下科技创新每一次成功的要素. 从PC, 移动互联网到今天的人工智能, 每一代的科技公司都面临一定的窗口期, 这个窗口期给科技公司建立的真正壁垒是生态和整个市场, 领导型的公司都能利用窗口期建立起巨大的科技壁垒.

以前的中国是以市场换技术, 我们错过了70年代的芯片大发展, 90年代的PC大发展, 在2000年的时候, 我们仅仅赶上了互联网模式创新的窗口.

但今天中国有机会用市场创造技术, 是因为这个timing对了. 我们的人才和资本有机会在同一起跑线, 依托中国强大的市场规模来创造原创的技术.

2004年我们投了中微半导体. 现在这位创始人先生已经70岁了, 他做的是半导体里的设备. 2004年到今天已经14年了, 才刚刚露出水面, 大家才在媒体上看到华人如何抵御各种压力回到中国的故事.

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人才, 只不过他们很小. 刚才讲到的是半导体的核心, 过去十几年美国不投了, 中国也不投了. 但是我觉得未来是有机会的, 中国流片 (试生产) 的成本是美国的一半, 我不知道有多少企业1-2次流片就能成功, 但我觉得很多机会都会留给中国.

我来自深圳, 中兴事件最近大家可能对深圳关注比较多. 这个事件对创投界有什么启示? 我觉得创投机构需要更加关注和投资真正的核心原创的东西, 因为核心创新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通常来说, 能够长期发展不断增长的企业, 肯定是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有的是技术, 有的是模式. 模式创新这波可能已经过去了, 但更大的机会在于技术创新, 包括大家提到的生物, AI以及芯片行业. (可能) LP不理解, 但是我们要坚守, 只有这样才能赚得更多. 投资技术创新的企业虽然时间长, 不像模式那么快增长, 但是坚守就能获得回报.

我是学半导体出身的, 进入投资行业以后, 这个领域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方向. 过了2001年以后, 美国这个行业就已经不投了, 道理很简单, 整个资本市场不支持高技术芯片行业.

但是中国正好是一个错配, 我们知道要投这个行业, 但是我在这个行业里的回报是整个类别最差的, 不是最差也是倒数第二, 为什么呢? 因为美国的资本市场已经不支持了, 中国的资本市场也是不支持.

最近这块有很大的进展, 中国有很多大基金, 希望投重要的, 有战略意义的行业, 比如半导体. 但是这里面也有很多问题, 就是国有资产的投资是不能赔钱的, 所以他们将国外成熟的公司拿回来, 然后再拿到中国的资本市场圈一次钱. 这也不是很好, 引起了美国的注意, 不批这样的投资.

现在其实中国市场的机会很大, 因为芯片的应用全都在中国, 但是挑战更大. 怎样能踏实下来, 建造自己的能力, 耐心地好好投一个对行业有影响的技术公司, 这在今天还是具有一定挑战和困难的.

实际上我们不是不投芯片, 之前我们投了好几个做芯片的公司都血本无归, 也为中国的科技创新贡献了一份力量.

中国的芯片技术我觉得有几个难点, 首先中国的芯片公司大部分是单一产品公司, 单一产品公司从长远来看回报是有问题的, 因为生命周期很短, 很快就下降到平均水平. 因为前期投入很大, 研发人员, 流片都是很高的成本, 公司的估值都不高, 它不像腾讯, 阿里市值四五千亿美金, 芯片最成功的上市公司也就是10-20亿美金. 对VC来说, 投入和回报是不成比例的.

其次, 从中期来看, 任何大的行业都有周期性, 先出来的肯定是做硬件的公司, 比如说PC时代出来的是英特尔, IBM, 思科, 人工智能领域英伟达先跑出来了, 在人工智能上, 中国还有机会.

芯片的投入一旦形成平台, 新公司很难做. 尤其是芯片公司前期投入非常大, 如果你的竞争对手靠先机占据市场, 把设备成本摊销掉以后, 你没办法与其竞争, 成本曲线会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 那你无法竞争, 除非靠政府的大量补贴和支持.

但在人工智能芯片上还有机会, 最近市场上很火的人工智能芯片公司我们投了一, 两家.

此外在我看来, 在国内, 先积累资金和实力然后走技术路线是比较靠谱的. 今天的互联网巨头, 不管是阿里, 腾讯还是滴滴, 花很多钱到核心技术研发上. 滴滴在美国建立了实验室, 招聘了很多优秀的工程师. 这是我觉得比较现实的路径.

中国真正标准的VC在国内做大规模的投资, 也就是2004-2011年左右的事情, 这期间投芯片的人很多. 实际上, 现在产生的基础应用芯片的公司很多也是那个时候投资的.

但投芯片有几个问题, 第一, 它要么成功要么失败, 不像有些模式创新的东西, 这条路没走通可以立马改.

第二, 早期VC并不大, 90年代末一亿美元的基金就算是大基金了. 当年因为绝大部分的芯片即使投产成功, 基本上也就是一个平均利润, 它不会带来垄断的利润. 因此2000年下半年以后, 大家进入芯片这一领域, 很难做成这样一件事.

对VC来讲, 它喜欢投一些能产生更大需求, 更快速把钱收回来的项目, 你说是击鼓传花赚钱也好, 通过实际利润达到多少倍也行.

2000年下半年的时候, 主流VC投芯片公司主要投第三轮, 第一轮投进去基本上90%没了, 剩下的10%做到第二轮, 把东西拿出来, 第二轮和第三轮的估值不会相差很远, 所以大家投第三轮比较多. 由于这样的原因, 我们基础层相关的一些东西, 基本上是靠国家来投入. 因为资本是逐利的, 这点无可非议.

谈到芯片问题, 除非是现在真正的AI芯片, 能够产生中短期的高额利润, 其它东西就算你做出来, 也就是平均利润, 或者是零利润状态. 这是实际情况, 实际情况会影响到商业投资行为, 这一点还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