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族15評測: 最好的手感, 越級的成像體驗

從MX系列走來, 黃章治下的魅族一直癡迷於手感的調教, 執著於材質的選擇, 更擅於製造不經意間的驚喜, 留下了M8, MX, MX3這樣的經典產品, 「31個手板」早已被魅友奉為佳話傳誦至今. 但隨著後期黃章退居幕後, 品牌本身的商業擴張加上市場選擇, 魅族近年的產品走得有些「迷茫」, 少了當初的味道.

2017年2月, 黃章宣布回歸魅族重新打造產品, 並在一年之後, 也就是魅族成立的第15個年頭, 推出了魅族15. 如果你曾經用過MX系列, 初見魅族15便很容易引起共鳴, 因為這是一款有著典型魅族氣質的產品, 那些魅族昔日的「風骨」又回來了.

致敬MX經典設計

魅族15整體延續了MX系列的經典設計, 將簡潔的設計貫徹到底. 可以明顯感覺到, 魅族15的額頭和下巴相比往代產品被進一步收窄, 超窄邊框僅為1.175mm, 搭配一塊16: 9橫縱比的OLED屏幕, 有著極強的視覺無邊感, 觀感並不亞於市面上主流的全面屏機型. 如果非要用數據來說話, 魅族15的屏佔比達到了可觀的83%, 這一數據要比某些全面屏機型還要突出.

同時魅族15在細節上的講究令人著迷. 隱藏式微縫聽筒在全面屏機型中早已不是新鮮的技術, 但是魅族15卻在其中隱藏了一枚呼吸燈, 使之成為可以「呼吸」的聽筒. 每每資訊或來電, 聽筒都會以溫柔的節奏閃爍, 彷彿有了靈性, 很是討巧.

「小圓圈」是MX系列的經典設計, 但隨著後期mTouch的引入和mBack交互的建立, 「小圓圈」直接被「腰圓」取代, 成為魅友記憶中的經典. 為了在魅族15上複活這顆經典, 魅族不惜投入百萬美金, 聯合匯頂打造了一顆全球最小的前置指紋模組.

儘管這顆指紋按鍵的面積僅相當於原先腰圓鍵的1/3, 但絲毫沒有影響其準確性和識別速度, mBack的功能也被完美整合. 官方表示, 魅族15最快識別只需要0.08秒, 屬於全球最快, 實際體驗下來, 魅族15在息屏狀態下幾乎可以實現秒解, 沒有任何拖遝.

此外, 在魅族15上也隱藏了一些小的設計細節值得玩味, 頗有雅興地在天線帶上雕刻了「吉祥紋」, 在特別推出的汝窯白配色上, 魅族15還特別以鋼琴烤漆工藝完美覆蓋了天線帶, 打造了更加純粹的白色質感.


毫不妥協的手感

由於收窄了額頭和下巴, 加上極窄邊框的存在, 魅族15會在視覺上給人「矮胖」的感覺, 但這種「矮胖」映射到手感上, 卻是難得的「踏實」和「舒適」, 手感真是太好了.

所謂「踏實」, 更多的是源於魅族15在機身尺寸, 重量上的精準把控. 魅族15搭載了一塊5.46英寸的屏幕, 整機寬度被控制在了72mm, 如果單手握持, 這一寬度會剛好卡在手中, 大拇指可以輕易地到抵達屏幕大部分面積, 操控上更加踏實. 同時152g的機身重量也剛剛好, 既不會因為太重而產生壓迫感, 也不會因太輕而缺乏安全感, 達成一種平衡.

而「舒適」則是魅族15在機身材質, 曲線上的反覆打磨. 魅族15採用了不鏽鋼鋁複合材料, 既擁有了不鏽鋼的高貴質感, 又保留了鋁材的輕盈. 表面為拉絲紋理, 並做了一層類似於「釉」處理, 觸感相比典型的金屬更加溫潤. 而機身的側邊曲線弧度更加緩和, 使得側邊有更大的面積與手指接觸, 握持時更加貼合手指, 很「稱手」.

毫不誇張地講, 魅族15握持沒有任何的累贅感, 在單手操作時毫不吃力, 這是在其他同尺寸的機型中很難感受到的, 想必是深得黃章的真傳.

絕佳的交互體驗

上手魅族15, 就在輕觸「小圓圈」的一刹那, 會明顯感到手機猶如通電一般短促有力的震動, 彷彿「小圓圈」被按下, 這種震動體驗之前僅在iPhone中感受到, Android陣營中很難有人複製, 魅族15顯然是目前最接近iPhone的體驗. 而這背後, 正是mEngine觸感引擎的功勞.

所謂的mEngine觸感引擎, 實際是一顆線性馬達. 與手機最常用的偏心轉子馬達相比, 線性馬達噪音更小, 震感更強, 響應更及時. 特彆強調的是, 魅族15搭載的是一顆橫向線性馬達, 其腔體更大, 能夠實現更豐富的震動效果, 與iPhone系列採用的Tapic Engine如出一轍, 可以類比物理按鍵的真實反饋觸感.

同時魅族15內置了一顆獨立的壓力感應晶片, 能夠精準地識別不同的壓力級別, 以幫助mEngine觸感引擎匹配相應的交互效果. 魅族表示, mEngine可以在45種場景中有更好的觸感反饋, 包括拍照時, 打字, 滑動時間滾輪時, 物理按鍵, 旋鈕特有的阻尼感都可以被真實類比, 有著極佳的觸感反饋.

使用一段時間後, 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很爽的觸感體驗, 爽到可以瞬間抓住你的內心, 用了就有些回不去了.


魅族最強的相機

魅族15系列搭載了1200萬像素+2000萬像素雙攝, 其中1200萬像素的主攝感測器為索尼IMX380, 面積達到1/2.3英寸, f/1.8光圈, 單像素1.55微米, 支援光學防抖. 副攝為2000萬像素的索尼IMX350, 1/2.78英寸, 用以變焦的細節補償和景深資訊捕捉. 另外魅族標誌性的環形閃光燈和雷射對焦也被保留.

功能上, 魅族15支援最高3倍的無損變焦, AI美顏以及人像模式. 通過整合虹軟的多幀降噪演算法, 夜拍效果顯著加強. 而在人像和無損變焦兩個場景下, 魅族15還增加了動態幀率, 可在光線複雜的場景下提供更好的解析力與畫面純淨度.

毫無疑問, 這是魅族目前給出的最強雙攝方案, 筆者也是進行了拍照體驗, 直接看樣張表現.

可以看到, 魅族15的樣張都有著不錯觀感, 細節豐富, 寬容度也很較好, 色彩呈現偏向於自然原色, 對焦速度也很快.

基於雙攝像頭的設計, 魅族15支援3倍的無損變焦+8倍的數位變焦, 其中3倍的無損變焦是基於高像素的裁切以及演算法的支援, 可以提供豐富的細節, 並在構圖上給了創作者更加豐富的選擇.

晚間環境下, 魅族15的畫面亮度足夠, 保證了夜景拍照的細節表現, 同時噪點也有著很好的抑制, 整體畫面的觀感很清爽.

整體來看, 魅族15有著優於同價位產品的成像表現, 基於強悍的硬體素質, 我們也有理由去期待魅族15在成像上帶來更多越級的體驗.


全面的驍龍660移動平台

魅族15是魅族首次採用高通的平台打造產品, 平衡穩定是最先考慮的因素, 因此驍龍660就成為了當仁不讓的選擇.

作為高通目前最強的驍龍600系新品, 驍龍660不僅有著超越往代的性能, 更被賦予了旗艦一級的特性, 包括Kryo 260半定製架構, Spectra ISP, Hexgon DSP, X12 LTE Modem等, 在運算性能, 映像處理, 連接性上均有突破.

驍龍660採用14nm FinFET工藝, 8核Kryo 260架構, 4+4雙叢集設計, 最高運行頻率2.2GHz, 內置Adreno 512 GPU.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 驍龍660並沒有像驍龍625一樣採用了ARM公版架構, 首次引入了Kryo 260半定製架構, 在性能和功耗方面有著更佳的表現.

我們以安兔兔的跑分為例, 可以看到驍龍660輕鬆突破13萬分, GeekBench測試也有著單核1600, 多核5900的成績, CPU性能與曾經旗艦平台驍龍820基本一致.

值得的一提的是, 驍龍660的8核相比於驍龍820的4核有著先天的優勢, 這不僅體現在多核的跑分優勢上, 更體現在實際體驗中. 多核意味著可以同時處理更多的線程任務, 在應用啟動, 切換任務等需要多線程調用的場景下流暢不卡頓.

GPU方面, 這顆Adreno 512單純的性能與旗艦一級產品仍有差距, 但配合相關的優化, 在《王者榮耀》這類傳統網遊的表現還是值得肯定的, 特別是魅族15加入了該遊戲的多線程支援, 實際表現更加穩定.

驍龍660搭載了Spectra ISP, 這顆ISP在弱光環境下的降噪處理, 高對比度環境下的動態範圍調整, 雙攝人像的背景虛化等場景下的表現hi十分優秀. 在一些場景中, 這顆ISP相對成熟的調教甚至使得魅族15在拍照上有著優於15 Plus的表現.

在數據機上, 驍龍660直接整合了上代旗艦標配的X12 LTE Modem, 支援全網通, VoLTE特性, 有著最高600Mbps的下行速率, 毫不示弱. 應該說, 驍龍660全面的表現和領先的特性, 是魅族15一次正確的選擇.

總結

作為黃章時隔5年的回歸之作, 又適逢魅族15周年的重要世界節點, 魅族15多了那麼一絲情懷的味道. 對於魅友而言, 初見魅族15容易引起共鳴, 因為這是一款有著典型魅族氣質的產品: 堅持極簡的設計語言, 專註於更好的交互的反饋, 執著於手感的追求, 那些魅族昔日的「風骨」又回來了.

同時魅族15選擇了高通660移動平台, 搭載了明顯優於同級別產品的成像硬體, 加上Flyme 7在體驗上的持續優化, 魅族15有著足夠成熟穩定的表現, 使之在強者如林的中端市場立足, 對每一名用戶而言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當然, 這隻是黃章回歸魅族後的小試牛刀之作, 有了魅族15的鋪墊, 未來的魅族我們有理由去期待更多.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