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訟】遭小米起訴的創業公司為何沒存活下去?

1.三年累積20件專利, 遭小米起訴的創業公司為何沒存活下去?; 2.競爭對手發起專利侵權訴訟, 方邦電子IPO能過會嗎? ; 3.英媒: 中美技術智慧財產權差距不斷縮小 貿易戰無法阻止; 4.《2018年重慶市企業專利創新百強榜》發布

1.三年累積20件專利, 遭小米起訴的創業公司為何沒存活下去?;

集微網消息, 據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透露, 2017年 10 月 26 日, 因涉嫌專利侵權, 小米曾將杭州創輝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訴至杭州中院, 按照 30 萬元/件的索賠標準, 小米至少提起了三件外觀設計專利侵權訴訟.

與此同時, 小米還對杭州創輝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持有至少四件外觀設計專利向國家智慧財產權布局專利複審委員會發起了無效宣告請求. 截至目前, 專利複審委會相繼對上述四件專利做出了 '宣告全部無效' 的審查決定.

據了解, 杭州創輝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 2014 年 10 月 9 日, 似乎曾在 2014 年 11 月 6 日拿到過一輪融資. 2015 年 7 月 23 日, 該公司提交了一個名為 '智能植物種植機' 的實用新型專利申請, 並於 2015 年 11 月 12 月 23 日獲得授權.

這個 '智能植物種植機' 也就是它們的 '朵拉魔盒' 產品, 它提供了一種可以 '根據實際土壤濕度和植物所需的濕度, 自動給植物提供所需的水分和光照' 的技術方案.

除了可以自動搜集水分, 澆水外, 這個 '人工智慧+盆栽' 的產品, 還可以語音交互, 播放音樂, 下單購物, 和當下很多智能音箱產品很類似. 早在2016年, 這個名叫 '朵拉魔盒' 的產品, 就曾在淘寶眾籌平台參與過眾籌. 這足以說明, 不論是產品理念, 還是創意設計, 這個產品確實很有新意.

此外, 推出這個產品的公司還擁有大量的專利, 包括 14 件外觀設計專利和 9 件實用新型專利, 還提交了 6 件發明專利申請, 主要涉及無線開關, 智能插座, 種植機等智能硬體.

這個創業團隊曾一度被十分看好, 但是目前, 公司官方網站, 官方微博等對外展示平台都很久沒有更新了. 而在類似百度貼吧等平台, 還有很多對該產品的用戶使用體驗不佳的帖子, 比如漏水, 不能充話費等.

李俊慧表示, 一家創業公司, 三年時間能積累 20 餘件專利已屬不易, 其中, 在 '人工智慧+盆栽' 方面的產品, 還是非常有創意的. 不過, 也許是股權融資不暢, 也許是產品銷路未開啟, 也許是技術迭代不及時, 雖經營模式多次變換, 但依舊未能很好的 '存活' 下來, 多少有些令人惋惜. 在當前大力鼓勵創新的背景下, 如何能讓創意設計或創新產品活下來, 賣的好, 也確實需要多方反思和努力.

2.競爭對手發起專利侵權訴訟, 方邦電子IPO能過會嗎? ;

第一競爭對手發起專利侵權訴訟, 這公司IPO能過會嗎?

來自微信公號: 梧桐樹下V

這幾天美國對中興通訊(31.310, 0.00, 0.00%)的 '一芯封喉' 讓國人知道了專利, 技術的厲害! 然而, 一家日本企業早在中美貿易戰前就在用專利訴訟阻擊我國一家擬上市高科技企業. 我國這家擬上市企業就是廣州方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如果IPO審核通過, 將登陸深交所創業板.

我們先看一下方邦電子是做什麼東東的.

方邦電子主營業務為電子薄膜材料產品的研發, 生產及銷售, 專註於提供電子薄膜材料產品及應用解決方案. 公司的核心產品為電磁屏蔽膜, 其他產品為導電膠膜.

方邦電子的前身方邦有限, 成立於 2010 年 12 月 15 日, 於 2015 年 12 月 23 日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至今7年取得了較快的發展, 2014年, 2015年, 2016年及2017年1-6月, 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1億, 1.3億元, 1.9億元及0.98億元, 扣非歸母淨利潤分別為3107萬元, 4330萬元, 7698萬元及3747萬元.

招股說明書披露行業競爭情況, 日本拓自達在2000年首先開發出電磁屏蔽膜, 12年後, 方邦電子也成功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電磁屏蔽膜產品. 而電磁屏蔽膜正是方邦電子最核心的產品, 占公司90%以上的收入來源.

拓自達建立於 1945 年, 總部位於日本大阪. 拓自達以電線, 電纜業務為基礎, 逐步發展到通信, 電子及光電等新興領域, 特別是在電子材料相關的功能性材料領域有較大技術優勢, 其所開發的電磁屏蔽膜產品被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廣泛使用.

然而, 在方邦電子2016年6月16日報送IPO材料6個月後, 第一競爭對手拓自達 (即原告大自達電線股份有限公司) 即於2017年1月6日發起專利訴訟阻擊, 起訴於廣州智慧財產權法院, 起訴發行人侵害其專利權號為 200880101719.7 號的發明專利 '印刷布線板用屏蔽膜以及印刷布線板' , 並提出如下訴訟請求: (1) 判令被告 (方邦電子) 立即停止侵害原告第 200880101719.7 號發明專利權, 包括但不限於停止製造, 銷售, 許諾銷售侵害原告專利權的印刷布線板用屏蔽膜, 並銷毀專用於生產侵權產品的設備和模具, 以及銷毀所有庫存侵權產品; (2) 判令被告 (方邦電子) 就其侵權行為向原告支付侵權賠償, 該侵權賠償包括原告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公證費, 調查費, 律師費等合理費用, 共計人民幣 2050 萬元; (3) 被告承擔本案訴訟費用.

2017年4月27 日, 拓自達向廣州智慧財產權法院提交《變更訴訟請求申請書》, 請求將原起訴狀中第二項訴訟請求變更為: 判令被告就其侵權行為向原告支付侵權賠償以及原告為制止侵權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共計人民幣 9272 萬元.

兩項訴訟請求還是很厲害的, 第一項 '停止製造, 銷售, 許諾銷售侵害原告專利權的印刷布線板用屏蔽膜, 並銷毀專用於生產侵權產品的設備和模具, 以及銷毀所有庫存侵權產品' , 如果拓自達勝訴, 對方邦電子無疑是滅頂之災, 直接關閉清算的命運.

2017 年 7 月 21 日, 廣州智慧財產權法院作出判決, 駁回原告拓自達的全部訴訟請求, 並由原告拓自達負擔本案案件受理費 505400 元. 截至本招股說明書籤署日, 拓自達已向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雖然一審方邦電子勝利了, 但二審結果還沒有出來, 給方邦電子的IPO審核增加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萬一二審判決支援拓自達的訴訟請求呢? 在二審判決出來之前, 發審委員能讓這家企業過會嗎?

即使二審駁回拓自達的訴訟請求, 方邦電子是否可以高枕無憂了呢? 也不是, 從法律上來說, 只要使用了方邦電子產品的終端產品如智能手機在美國或日本銷售, 拓自達仍然可以在美國或日本提起專利侵權訴訟.

這個專利侵權訴訟中, 對方邦電子很不利的一點是, 訴訟發起人日本拓自達是這個產品技術的原創發明人, 而方邦電子是拓自達發明後12年才擁有這個技術, 難免讓人猜測方邦電子侵犯了原創人拓自達的專利技術.

技術密集型公司都把專利作為保護自己, 打擊對手的重要武器. 國際知名企業英特爾, 微軟, 高通, 蘋果, 波音等都擁有強大的律師團隊時不時針對競爭者, 挑戰者發起專利訴訟. 我國的一些技術企業這幾年也學會了專利戰這一招. 據傳, 去年12月上旬通過發審委審核的一家深圳公司至今未拿到IPO核准批文, 原因就是被一家公司起訴專利侵權.

暫緩審核或取消審核可能是這個方邦電子即將面對的不利局面!

3.英媒: 中美技術智慧財產權差距不斷縮小 貿易戰無法阻止;

參考消息網4月22日報道 英媒稱, 專利專家表示, 中國不斷增加研發投資以及擴大高等教育, 意味著正在迅速縮小在智慧財產權方面與美國之間的差距, 並努力成為頭號科技強國. 雖然美國總統特朗普對高科技出口加征關稅的威脅可能減弱北京的勢頭, 但卻無法逆轉這一趨勢.

據路透社4月13日報道, 中國在幾個領域已經在跳躍式前進, 外界對於中國需要多久才能彌合技術差距的預測各不相同, 但有些專利專家稱可能會在不久的未來實現.

安理國際律師事務所中國智慧財產權主管大衛·沈 (David Shen, 音譯) 稱: '按照中國每年培養科學家的數量, 中國最終會趕上來, 無論美國做什麼. '

智慧財產權律師現在認為, 事實上, 中國稍早承諾保護外國智慧財產權, 反映了對中國在移動通訊和線上支付等領域主要創新者地位, 以及有能力在其他領域迎頭趕上的信心.

報道稱, 中國去年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專利權申請國, 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 中國專利權申請數量年增長13.4%, 如果維持這樣的增速, 再有一年多一點時間便可超越美國, 中國的雄心壯志可見一斑, 而幫助實現這一進展的基礎有可能進一步增強.

中國如今把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2.1%用在研發上, 雖然還不到美國2.75%的水平, 但已較1990年代的0.7%高出不少, 並且接近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成員國的平均水準2.35%.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 中國每百萬人口有1177位研發人員, 是1990年代的三倍, 且與全球均值一致. 美國則是每百萬人口有4321位, 但中國人口是美國的四倍, 令美國的這一優勢被抵消, 而且中國研究人員的數量只會愈來愈多.

'如果著眼5-10年, 你會看到在創新方面有更為公平的競爭環境, 特別是線上平台, 數字創新, 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 ' 管理著800億美元資產的摩根資產管理公司亞洲新興市場投資長理查德·蒂瑟林頓 (音) 表示, 線上支付是最明顯的例子, 中國在這方面已經領先美國; 在中國主要城市, 手機已經成為幾乎完全取代信用卡的付款方式, 但很多美國人還在使用支票.

但智慧財產權專家表示, 專利數量並不代表一切, 在半導體, 機器人和生物技術等領域, 中國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趕上. 孖士打律師行 (Mayer Brown JSM) 亞洲智慧財產權主管加布裡埃拉·甘迺迪 (音) 稱: ' (中國人) 在部分大企業中所做的工作非常成功, 但在其他方面並不是格外具有創新性, 但我並不覺得他們會花費很長的時間. '

律師表示, 如果美國想延緩中國的技術進步, 可能會考慮進一步限制美國企業向中國企業授權產品, 擴大商業秘密的定義範圍等措施. 但他們也警告, 更嚴格的規定可能會適得其反, 因企業可以設法繞過這些規定, 包括在非美國管轄區域成立實體以維持對廣大中國市場的准入.

'如果美國政府真的採取極端措施, 不讓美國企業在中國公開其智慧財產權 (IP) , 那麼這可能也會損及美國企業, ' 一名高偉紳律師行合伙人浩表示.

4.《2018年重慶市企業專利創新百強榜》發布

重慶專利創新百強企業行業分布情況

(注: 參照國民經濟分類標準, 項目組依據百強企業主營業務進行行業歸類. 因多數企業的經營業務涉及多個行業, 以入榜企業的主營業務所屬行業類別進行拆分統計, 行業類別對應企業基數大於100. )

2018年重慶專利創新百強榜有效實用新型專利量十強量級對比圖 (單位: 件)

'6+1' 支柱產業入榜企業與產業產值類比圖

(受訪者供圖)

本報訊 (記者 張亦築) 4月20日, 廣東中策智慧財產權研究院, 重慶智慧財產權資訊中心和重慶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聯合發布了《2018年重慶市企業專利創新百強榜》 (以下簡稱《百強榜》) . 這是首次針對重慶企業專利創新能力發布榜單,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重慶力帆控股有限公司, 中冶賽迪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位列前三甲, 展現出強勁的創新實力.

長安汽車雄踞3個單項榜單之首

廣東中策智慧財產權研究院總經理張馳代表項目組發布了研究成果. 她介紹, 企業對智慧財產權資源尤其是專利資源的獲取及運用能力是區域創新能力, 創新水平及創新潛力的晴雨表, 也是衡量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力的標尺. 此次發布的《百強榜》以在重慶市註冊的企業 (包括外資, 中外合資, 港澳台資等) 作為研究對象, 從企業專利的數量規模, 質量水平, 結構布局和轉化效益四大維度展開研究, 分析解讀了近年來我市企業的創新情況.

據悉, 此次挺進前十強的企業分別是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重慶力帆控股有限公司, 中冶賽迪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 重慶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重慶潤澤醫藥有限公司, 隆鑫通用動力股份有限公司, 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有限公司, 重慶紫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重慶機電控股 (集團) 公司, 上述企業在重慶創新驅動發展中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

此外, 項目組還選擇了發明專利授權量, 有效實用新型專利量以及被引專利量3個指標評定出單項榜單, 體現百強企業在專利創新上的個性化優勢.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強勢姿態在每個單項榜中都雄踞榜首, 創新實力強大. 重慶力帆控股有限公司作為民營企業表現亮眼, 在發明專利授權量, 被引專利量兩個榜單中位列第二; 重慶潤澤有限醫藥公司申請專利超過850件, 在有效實用新型專利量的單項榜單中位列第二.

69家百強企業集中於主城9區

從區域分布來看, 此次發布的《百強榜》中, 作為國家級新區的兩江新區表現尤為出眾, 共有22家企業上榜, 凸顯創新高地戰略地位; 百強企業分佈於全市18個區, 尚有8個區和12個縣 (自治縣) 入榜企業為零, 並且百強企業中有69家企業位於主城9區, 區域分布集中度較高. 此外, 通過對比分析各區經濟發展狀況及產業布局研究發現, 名列前三的行政區域均較為注重引導創新資源集聚, 在優勢發揮上各有作為.

值得一提的是, 項目組在對百強企業的區域分布與所轄區域的GDP總值進行同步類比發現, 百強企業分布的區域尚存在GDP產值高, 但對應區域的上榜企業數量少的情況. 也就是說, 這些區域亟待轉換髮展動能, 利用後發優勢培育創新型企業集群將是全面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

汽車製造業等三大行業佔據《百強榜》半壁江山

從企業類型來看, 此次《百強榜》有46家國有企業, 54家民營企業上榜, 佔比基本持平. 國有企業中, 軍工序列企業強勢入主, 有近3成企業為軍工板塊相關企業. 這為重慶激發軍地創新合作, 促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提供了獨特優勢.

從行業分類來看, 百強企業主要分布在汽車製造業, 通用設備製造業, 以及鐵路, 船舶, 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 業務涉及上述三個行業的百強企業共計50家, 佔據百強企業的半壁江山, 其餘50家企業則離散分佈於其他24個行業中.

張馳表示, 百強企業中, 有91家企業業務範圍涉及重慶支柱產業, 其中裝備製造業和汽車製造業總計63家, 佔有絕對優勢. 另外, 對比產業GDP總值和入榜企業數量, 可以發現, 裝備製造業的創新動力十足, 汽車製造業和化醫行業的GDP總值也得益於創新企業的支撐引領. 重慶日報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