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的危機, 正是中國晶片的契機

中興危局已經持續數日, 在當下的互聯網規律裡, 很少有一個熱點事件能持續超過7天, 但人們對中興被處罰事件的關注超乎尋常的 '持久' . 過去數日, 各種觀點和角度基本上被說得差不多了, 但我們似乎缺乏來自旁觀者的視角.


4月19日, 全球第一大晶片製造服務商台積電2018年第一季度投資機構說明會(台灣稱 '法人說明會' )上, 有 '半導體天王分析師' 美譽的產業分析師陸行之(Andrew Lu)問道, 美國商務部禁止中興通訊採購美國晶片相關組件, 此負面因素會不會影響台積電第二季的營收表現.

'這事件對台積電影響非常微小. '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認為, 微小到不能算進第二季營運負面因素.

這次台積電說明會焦點, 其實是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退休, 首度由新任董事長劉德音, 執行長(CEO)魏哲家合作擔綱, 來說明蘋果手機晶片延後出貨的應對.

賣5G晶片給中興通訊的美國高通公司(Qualcomm), 是台積電目前第二大客戶, 問題是中興業務還排不上高通前十大, 更別說台積電主要客戶從英偉達(NVIDIA)到蘋果, 從聯發科到華為(海思), 都是採取先進位程(10納米以上), 高通少了中興約6億美元收入, 還有其他5G客戶足以填滿.

回頭看, 高通2015年就被中國發改委開出了9.75億美元罰單, 創下中國反壟斷史上最高紀錄, 也證明了手機晶片如此高度依賴高通. 高通60%的高階晶片由台積電代工, 中興號稱中國第二大通訊設備, 第五大手機公司, 但在全球供應鏈上價值遠低於台積電, 正符合 '供給側' 改革條件, 美國找中興開刀, 說想阻止中國5G發展實在太抬舉.

台積電和英特爾, 三星並列為全球前三大半導體製造公司, 也被視為亞洲發展半導體典範, 台積電從創業第一天起就不惜成本, 發展智慧財產權來服務客戶.

當時台積電主要技術來源是歐洲荷蘭廠商飛利浦, 飛利浦30年前根本不相信台灣有可能建立一家世界級半導體公司, 最後以包括技術權利金共1億美元做價估值, 佔有27%台積電股份, 沒有想30年後價值200億美元, 等於台積電每年平均付給飛利浦6億美元授權費.

台灣小, 早就被全球品牌欺負慣了, 知道專利權利金不但要付, 也是行走全球市場的通行證, 更不要說歐洲飛利浦還不是美國強悍的一線主流科技公司.

中興 '走出去' 戰略風光一時, 2015年中興通訊首席智慧財產權訴訟官胡毅來台交流時透露, 從2009年到2015年, 中興通訊光是在美國遭遇專利訴訟就超過140件, 全球累計超過240件, 從歐洲到亞洲, 同時有100多個專利侵權案在進行. 台積電連做代工都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中興做品牌, 沒自主關鍵技術舉步維艱.

2018年1月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 (WEF)上, 時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表示, 中國將在四大領域加強對全球市場開放, 分別是金融, 製造(汽車關稅), 服務業和保護智慧財產權. 其中 '智慧財產權' 正是全球高新產業基本遊戲規則, '有一些措施超出國際社會的預期. ' 劉鶴表示.

現5G時代即將來臨, 中興或許會死, 中國晶片產業卻將迎來再生.

第一再生契機, 存於2016年軟銀創辦人孫正義買下ARM這一行動之中.

從高通, 三星到英偉達, 都是使用這家英國公司的矽智財. ARM的智財IP讓歐美一流晶片公司減少開發設計時間, 當然也包括後來的聯發科和華為, 這是全球創意的分工, 也是全球供應鏈創新的連動性和互動性, 中國已證明自身絕對有能力加入.

過去有一種合理懷疑, 認為歐美大廠間推動創新也有 '陷阱' 的可能, 也就是在創新平台的開發上, 亞洲國家的資訊速度較為落後, 美國晶片產業背後有全球化合縱連橫的本錢. 但務實又前衛的韓裔日本人孫正義從ARM切入英美勢力集團, 情況或有變化. 如中國5G晶片發展居於市場拉動地位, ARM一定樂意配合, 一面分工重整, 一面進行競爭, 以追求更有效率的經濟定律.

第二再生力量, 是無數海歸派 '眾志成城' .

美國早期將國防晶片製造技術轉移給日本, 韓國和台灣, 也是小心翼翼, 怕危及到美國本土自己的產業, 但是韓國, 日本, 台灣的企業家抓住 '曆史發展機遇' , 從記憶體, 繪圖晶片到通訊晶片, 高速晶片一步一步站穩, 靠的不是彎道超車, 而是建立自主技術的決心.

至少台積電是如此. 為了發展經濟, 當初國民政府科技決策者李國鼎集結了一群正直勤奮的工程師, 再延請當時己做到了德州儀器副總裁的張忠謀帶領, 發展出半導體設計和製造分開的 '分工模式' , 經過一代工程師努力, 在全球供應鏈生存下來.

現在5G市場正在崛起, 產業的下一次分工階段即將來臨, 聯發科, 海思, 展銳等又一代華人設計公司已漸露崢嶸.

第三再生力量, 是以華人為首的半導體製造勢力全球崛起.

中國大陸目前最先進的晶片生產線是中芯半導體28納米製程, 中芯創辦人張汝京從德州儀器, 台積電離開, 前往上海張江發展, 展開晶片產業的第一次 '供給側改革' , 以改善中國高度依賴進口晶片的現況.

現在國家更強調智慧財產權的重要性, 正是對工程師的尊重, 更是維護研發工程師創新的權利, 並進一步延伸到人才培養和技術接軌的方方面面.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科技界對清華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高舉 '併購成長' 的主張極度反感, 甚至認為趙偉國只是 '炒股者' . 被國家寄予厚望的紫光集團發展晶片產業, 絕不能靠併購和溢價等金錢遊戲得到技術, 這樣的話, 技術不能生根. 而台灣公司就算被其買了, 也會馬上產生斷層, 反而浪費了共同對抗歐美的資源.

第四再生力量是中國不怕風險, 有承擔風險的實力.

要知道台積電成立初期, 台灣政府為了要民間參與投資, 邀請台灣 '經營之神' 王永慶等民間力量以10元新台幣的股價加入投資, 並佔有23%的股份, 但是1986年公開上市之後僅僅上漲2元新台幣後, 王永慶便立馬以12元新台幣賣掉, 這說明了科技領域的風險極大, 並非實業家所能掌控和擅長. 但是大國卻可以承擔長期發展風險.

所謂 '智慧財產權' , 不是說有自主發明技術就有價值, 就像蓋棟房子, 如果是在好的地段, 才是 '資產' , 反之可能是負債——光是維繫成本就超過本身價值. 中國大陸既有能力 '造房' , 也有長期 '房屋' 需求, 這麼大的半導體市場, 值得政府和工程師共同面對創造 '資產' 的風險.

上述四條再生道路絕非平坦, 畢竟美國看待中國崛起, 可不是控制日本, 韓國和台灣地區這麼簡單. 美國把中國當敵人很正常, 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強化合作, 中央又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道, 中興的危局, 反而是複興的前兆.

這或許也是陸行之把中興通訊一案拿上檯面發問的目的, 以他待過美國花旗, 巴克萊, 野村證券, 精算得出中興 '微小' . 這次代表中國國金證券發問, 也算象徵中國科技資本技術開展迅速.

大國發展自有技術, 自有謙和之道. 中興很努力, 也曾有選擇策略的機會, 但終究完成了階段任務, 不是美國商務部判它 '死' , 而是中國參與全球供應鏈價值分工的必然結果.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