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 2025-2027年將達自動駕駛經濟性拐點

報告分析, 2025-2027年將是自動駕駛的經濟性拐點, 此時自動駕駛與人力駕駛成本將達到平衡. 在此拐點之後, 市場對自動駕駛的需求將穩步上升.

4月16日, 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在北京召開了一場溝通會, 宣布成立北京麥肯錫未來出行中心(MCFM), 定位出行產業智庫和顧問, 會上還發布了MCFM對中國自動駕駛市場的研究觀點.

中國將成全球最大自動駕駛市場

一年來, 活躍於自動駕駛領域的巨頭動作頻繁, 以百度為首的中國企業不斷加碼自動駕駛, 要麼遠赴美國加州申請路測許可, 要麼直接開上北京五環, 宣布量產計劃的節奏也絲毫不落後於國際汽車巨頭. 另一方面, 創業公司和相應的投資併購收購案也開始不斷出現. 正如麥肯錫分析, 在中國, 圍繞著自動駕駛正在湧現出大量的資本, 期待和宣傳(還有很多初創公司). 目前, 大量的中國企業正著手開發自動駕駛技術架構的核心構成要素, 包括雷射雷達, 攝像頭, 處理器, 軟體和地圖/基於位置的服務等. 在2012至2017年間, 約有7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投入到中國的自動駕駛技術企業, 這一數額與在同期投資於美國初創企業的金額相當. 而中國的平均交易規模是7200萬美元, 是美國平均交易規模的兩倍.

'自動駕駛若能在中國落地生根, 前景將十分廣闊. ' 麥肯錫對中國自動駕駛市場可謂充滿信心. 具體分析認為: 到2030年, 自動駕駛將佔到乘客總裡程(PKMT)的約13%, 到2040年將達到約66%;到2030年, 自動駕駛乘用車將達到約800萬輛;到2040年, 將達到約1350萬輛;到2030年, 自動駕駛汽車總銷售額將達到約2300億美元, 到2040年將達到約3600億美元;到2030年, 基於自動駕駛的出行服務訂單金額將達到約2600億美元, 到2040年將達到約9400億美元.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已經毋庸置疑, 但對於自動駕駛汽車來說, 中國可能尤其重要的觀點也是得到一些專家的認可. 諸如大眾電動汽車的負責人Christian Senger在2018年日內瓦車展上曾經直言不諱指出, 無人駕駛汽車的進一步發展會由中國市場推動.

中國政府為推動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 也是出台了一系列關於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支援政策. 諸如《中國製造2025》將智能網聯汽車列入十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又比如《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智能網聯汽車是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再有今年1月5日, 發改委發布《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公告, 提出了中國智能汽車的戰略願景: 到2020年, 智能汽車新車佔比達到50%, 中高級別智能汽車實現市場化應用, 重點區域示範運行取得成效.

在路測方面, 自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間, 北京, 上海, 重慶三地的自動駕駛路測法規相繼出台落地後, 又有2018年4月《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範(試行)》印發, 給各地自動駕駛路測開了綠燈, 並提供了綱領性檔案.

不僅如此, 我國同時還在積極推動人工智慧, 物聯網, 5G, 雲計算等與自動駕駛有關的新興產業的加快建設.

這些無疑都給中國自動駕駛發展提供了有利契機. 連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報道也不得不承認: 由於中國有能力迅速做出監管決定, 其正準備以比其他國家更快的速度建立一個自動駕駛汽車市場. 美國鄧恩汽車公司總裁邁克爾·鄧恩對此表示贊同, 他對CNBC表示: '中國政府能夠, 也將比美國更早地推動自動駕駛的落地. '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 不同於一些人將中國路況複雜看成我國發展自動駕駛的不利因素, 在麥肯錫分析看來, 中國的自動駕駛環境雖比世界其他地方更複雜, 但好消息是, 通常需要相同的技術. 具體來看, 雖然將軟體演算法運用到中國的交通環境需要額外的2-3年, 但在中國部署自動駕駛所需的底層技術卻與全球其他國家基本相同. 包括感測器, 計算平台, 運動規劃和控制及對象分析在內的技術很可能繼續被國際技術巨頭主宰. 而數據云, 地圖和位置服務及連接功能等更多與本土要求相關的技術則需要全面的本地化解決方案或融合本土及全球技術的混合解決方案. 這無疑也為中國自動駕駛發展前景添磚加瓦.

49%中國消費者認為全自動駕駛 '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 對中國自動駕駛的自信另一方面則可能來源於中國消費者對自動駕駛的濃厚興趣.

麥肯錫的調研顯示, 49%的中國消費者認為全自動駕駛 '非常重要' , 另有49%的中國消費者認為它 '可有可無' . 這一結果與德國及美國消費者形成鮮明對比: 僅16%的德國和美國消費者認為全自動駕駛 '非常重要' , 另有53%的德國和美國消費者認為它 '可有可無' . 中國消費者願意為購買自動駕駛車輛支付高達4600美元的溢價, 而美國和德國則分別為3900美元和2900美元.

可以看出, 中國人還是更樂於嘗試新技術, 新產品.

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調研發現中國消費者對自動駕駛的接受度比其他國家要高. 此前羅蘭貝格也有報告指出, 中國消費者體現出了對自動駕駛的濃厚興趣: 如果出現全自動駕駛機器人出租車, 且相比自有汽車每次出行成本更低, 46% 的受訪消費者表示將不會再購買汽車, 而這一比例在中國高達 73%. 羅蘭貝格合伙人鄭贇也曾經指出, '消費者對於無人駕駛的接受上, 在考量的時候, 大的假設應該是安全性各方面的技術已經得到保障, 所以在這樣的前提下, 中國的消費者有個特點, 對於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非常高. 我們之前除了做無人駕駛或者人工智慧的調研外, 不管是做分時租賃, 還是對於一些新技術的應用, 中國市場的消費者, 按照一般調研的維度來切分, 都比發達國家的接受程度要高. '

就麥肯錫的此次調研, 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吳聽也分析稱: '目前各項指標顯示自動駕駛在中國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與其他國家的消費者相比, 中國消費者正考慮購買自動駕駛車輛, 尤其是在高端市場. 事實上, 與其他國家的消費者相比, 中國的汽車買家尤其注重自動駕駛車輛的性能. '

2025-2027年將達自動駕駛經濟性拐點

整體上, 雖然前景廣闊, 但實現自動駕駛仍然任重道遠. 麥肯錫對中國發展自動駕駛也並沒有都是高唱讚歌, 其也就發展的一些困難給提了出來.

其中報告指出了自動駕駛系統成本過高, 經濟方面不具備吸引力是影響其發展的最大瓶頸. 麥肯錫針對這一主題對出行領域的專家進行了調研, 僅27%的調查對象認為至2025年可解決成本問題;另有37%認為2025-2030年之間可解決;20%認為將在2030-2034年之間解決;17%認為2035年之後才能解決.

另外, 麥肯錫還分析指出可靠性和安全性是推廣自動駕駛技術的另一項重大瓶頸. 僅30%的調查對象認為至2025年可解決這一問題;33%認為可在2025-2029年之間解決;36%認為至2030年之後才能解決.

不過儘管發展面臨一系列 '瓶頸' , 麥肯錫依舊預測, 2025-2027年將是自動駕駛的拐點. 基於對自動駕駛底層技術成本曲線的估算, 此時將是自動駕駛與人力駕駛的經濟平價點. 換句話說, 自動駕駛每公裡的總成本將與司機駕駛傳統汽車的成本大致持平. 在此拐點之後, 市場對自動駕駛的需求將穩步上升.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