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分析, 2025-2027年将是自动驾驶的经济性拐点, 此时自动驾驶与人力驾驶成本将达到平衡. 在此拐点之后, 市场对自动驾驶的需求将稳步上升.
4月16日,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在北京召开了一场沟通会, 宣布成立北京麦肯锡未来出行中心(MCFM), 定位出行产业智库和顾问, 会上还发布了MCFM对中国自动驾驶市场的研究观点.
中国将成全球最大自动驾驶市场
一年来, 活跃于自动驾驶领域的巨头动作频繁, 以百度为首的中国企业不断加码自动驾驶, 要么远赴美国加州申请路测许可, 要么直接开上北京五环, 宣布量产计划的节奏也丝毫不落后于国际汽车巨头. 另一方面, 创业公司和相应的投资并购收购案也开始不断出现. 正如麦肯锡分析, 在中国, 围绕着自动驾驶正在涌现出大量的资本, 期待和宣传(还有很多初创公司). 目前, 大量的中国企业正着手开发自动驾驶技术架构的核心构成要素, 包括激光雷达, 摄像头, 处理器, 软件和地图/基于位置的服务等. 在2012至2017年间, 约有7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投入到中国的自动驾驶技术企业, 这一数额与在同期投资于美国初创企业的金额相当. 而中国的平均交易规模是7200万美元, 是美国平均交易规模的两倍.
'自动驾驶若能在中国落地生根, 前景将十分广阔. ' 麦肯锡对中国自动驾驶市场可谓充满信心. 具体分析认为: 到2030年, 自动驾驶将占到乘客总里程(PKMT)的约13%, 到2040年将达到约66%;到2030年, 自动驾驶乘用车将达到约800万辆;到2040年, 将达到约1350万辆;到2030年, 自动驾驶汽车总销售额将达到约2300亿美元, 到2040年将达到约3600亿美元;到2030年, 基于自动驾驶的出行服务订单金额将达到约2600亿美元, 到2040年将达到约9400亿美元.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已经毋庸置疑, 但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来说, 中国可能尤其重要的观点也是得到一些专家的认可. 诸如大众电动汽车的负责人Christian Senger在2018年日内瓦车展上曾经直言不讳指出, 无人驾驶汽车的进一步发展会由中国市场推动.
中国政府为推动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 也是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支持政策. 诸如《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网联汽车列入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又比如《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再有今年1月5日, 发改委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公告, 提出了中国智能汽车的战略愿景: 到2020年, 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达到50%, 中高级别智能汽车实现市场化应用, 重点区域示范运行取得成效.
在路测方面, 自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间, 北京, 上海, 重庆三地的自动驾驶路测法规相继出台落地后, 又有2018年4月《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印发, 给各地自动驾驶路测开了绿灯, 并提供了纲领性文件.
不仅如此, 我国同时还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 物联网, 5G, 云计算等与自动驾驶有关的新兴产业的加快建设.
这些无疑都给中国自动驾驶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连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报道也不得不承认: 由于中国有能力迅速做出监管决定, 其正准备以比其他国家更快的速度建立一个自动驾驶汽车市场. 美国邓恩汽车公司总裁迈克尔·邓恩对此表示赞同, 他对CNBC表示: '中国政府能够, 也将比美国更早地推动自动驾驶的落地. '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不同于一些人将中国路况复杂看成我国发展自动驾驶的不利因素, 在麦肯锡分析看来, 中国的自动驾驶环境虽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复杂, 但好消息是, 通常需要相同的技术. 具体来看, 虽然将软件算法运用到中国的交通环境需要额外的2-3年, 但在中国部署自动驾驶所需的底层技术却与全球其他国家基本相同. 包括传感器, 计算平台, 运动规划和控制及对象分析在内的技术很可能继续被国际技术巨头主宰. 而数据云, 地图和位置服务及连接功能等更多与本土要求相关的技术则需要全面的本地化解决方案或融合本土及全球技术的混合解决方案. 这无疑也为中国自动驾驶发展前景添砖加瓦.
49%中国消费者认为全自动驾驶 '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 对中国自动驾驶的自信另一方面则可能来源于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浓厚兴趣.
麦肯锡的调研显示, 49%的中国消费者认为全自动驾驶 '非常重要' , 另有49%的中国消费者认为它 '可有可无' . 这一结果与德国及美国消费者形成鲜明对比: 仅16%的德国和美国消费者认为全自动驾驶 '非常重要' , 另有53%的德国和美国消费者认为它 '可有可无' . 中国消费者愿意为购买自动驾驶车辆支付高达4600美元的溢价, 而美国和德国则分别为3900美元和2900美元.
可以看出, 中国人还是更乐于尝试新技术, 新产品.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调研发现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接受度比其他国家要高. 此前罗兰贝格也有报告指出, 中国消费者体现出了对自动驾驶的浓厚兴趣: 如果出现全自动驾驶机器人出租车, 且相比自有汽车每次出行成本更低, 46% 的受访消费者表示将不会再购买汽车, 而这一比例在中国高达 73%. 罗兰贝格合伙人郑赟也曾经指出, '消费者对于无人驾驶的接受上, 在考量的时候, 大的假设应该是安全性各方面的技术已经得到保障, 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 中国的消费者有个特点, 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非常高. 我们之前除了做无人驾驶或者人工智能的调研外, 不管是做分时租赁, 还是对于一些新技术的应用, 中国市场的消费者, 按照一般调研的维度来切分, 都比发达国家的接受程度要高. '
就麦肯锡的此次调研,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吴听也分析称: '目前各项指标显示自动驾驶在中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与其他国家的消费者相比, 中国消费者正考虑购买自动驾驶车辆, 尤其是在高端市场. 事实上, 与其他国家的消费者相比, 中国的汽车买家尤其注重自动驾驶车辆的性能. '
2025-2027年将达自动驾驶经济性拐点
整体上, 虽然前景广阔, 但实现自动驾驶仍然任重道远. 麦肯锡对中国发展自动驾驶也并没有都是高唱赞歌, 其也就发展的一些困难给提了出来.
其中报告指出了自动驾驶系统成本过高, 经济方面不具备吸引力是影响其发展的最大瓶颈. 麦肯锡针对这一主题对出行领域的专家进行了调研, 仅27%的调查对象认为至2025年可解决成本问题;另有37%认为2025-2030年之间可解决;20%认为将在2030-2034年之间解决;17%认为2035年之后才能解决.
另外, 麦肯锡还分析指出可靠性和安全性是推广自动驾驶技术的另一项重大瓶颈. 仅30%的调查对象认为至2025年可解决这一问题;33%认为可在2025-2029年之间解决;36%认为至2030年之后才能解决.
不过尽管发展面临一系列 '瓶颈' , 麦肯锡依旧预测, 2025-2027年将是自动驾驶的拐点. 基于对自动驾驶底层技术成本曲线的估算, 此时将是自动驾驶与人力驾驶的经济平价点. 换句话说, 自动驾驶每公里的总成本将与司机驾驶传统汽车的成本大致持平. 在此拐点之后, 市场对自动驾驶的需求将稳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