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退A股, 轉戰H股?

撤!似乎在一夜之間, A股IPO排隊大軍拉響了集結號. 證監會數據顯示, 今年以來已有113家企業主動離開了首次公開發行(IPO)的通道, 僅在3月30日就創出單日38家 '撤材料' 的最高紀錄. 劉希所在的公司也是撤退大軍中的一員. '還是之前過於樂觀, 政策變化太快, 公司需要磨練內功' . 劉希是一家新三板公司的董秘, 面對 '主8創5' (即對於擬IPO企業, 主板要求最近一年淨利潤超過8000萬, 創業板不低於5000萬)的IPO新窗口指導, 他感到壓力山大. 走!南下轉戰港股, 對於IPO心切的新三板掛牌公司, 似乎又多了一個選擇. 在撤回A股IPO材料不久, 劉希就接待了五撥中介機構的拜訪, 見面的主題無一例外都是慫恿企業赴港交所上市. 與A股嚴監管相對應的, 是港股市場25年來最為大刀闊斧的變革. 政策上的吸引力, 也在撩撥著新三板掛牌企業的神經. '實話是撤回IPO材料後, 公司就準備老老實實發展主業了, 也不認為港股上市這麼簡單, 更何況還要付出大幾千萬的中介費用. ' 但劉希也直言, 以目前的三板市場狀況而言, '也想給公司多一個選擇' . 上市心切的新三板掛牌公司, 正被扯進主板強監管和港股大變革的潮流中, 在IPO的十字路口猶疑彷徨. A股潮退 '集郵' 慘變 '集雷' 3月末, 證監會新一輪IPO現場檢查工作展開. 經界面新聞記者證實, 本輪檢查工作中, 監管層對IPO排隊企業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已是大機率事件. 據券商投行人士介紹, 監管層在本輪檢查中提出, 連續三年合計淨利潤不超過1億元或最後一年淨利潤不超過5000萬的IPO排隊企業, 將被迫選擇撤材料或現場檢查. 除此以外, 擬掛牌主板的企業最近一年淨利潤還應不低於8000萬元, 創業板不低於5000萬元. '我們早在一月就收到了窗口指導, 要求準備IPO現場檢查工作. ' 在北京地區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看來, 本輪檢查還將延續此前的IPO現場檢查風格. 在此前檢查過程中, IPO撤回企業頻頻出現, 新的窗口指導發出後, 將會有更多企業知難而退. 證監會還在今年2月明確指出, IPO被否企業三年內不允許借殼, 以及在被併購時將遭遇重點核查. 加之新履任的發審委高壓態勢, 市場認為監管層力求解決的的IPO '堰塞湖' 問題正在緩解. 據公開資訊顯示, 2018年已有113家企業終止IPO審查, 另有13家公司中止IPO, 試圖轉板的新三板企業就佔到三成之多. 共有36家新三板企業止步IPO. 其中終止審查狀態32家, 中止審查4家. 遠高於去年全年終止審查的13家. 

從新增上市輔導的掛牌企業數量看, 2018年前四個月共有25家新三板企業開啟上市輔導. 而受益於IPO審核常態化, 去年全年共有363家新三板公司宣布上市輔導, 兩年數據相差甚遠. 被收緊的不僅僅只有公司基本面審查, 排隊企業的軟性標準也可能在監管層的考量範圍內. 如近日宣布終止審查的新三板企業嘉禾生物(833799), 其業績快報數據顯示, 公司近3年合計淨利潤達2.05億元, 且2017年淨利潤將達到9522萬元, 完全符合監管層提出的新考核標準. 但另一方面, 嘉禾生物自2014年開始, 年報數據均存在會計差錯更正事項, 2017年半年報也對多個會計科目金額進行更正. '新三板企業作為非上市公眾公司, 財務準則和會計處理與主板不同, 監管層也允許少量修改. 但頻繁的更改, 監管層就會懷疑企業資產和營收存在問題, 為了達到某項指標而財務 '埋雷' . 對公司衝擊IPO影響很大. ' 西部地區某券商投行人士向界面新聞表示. 南山投資創始合伙人周運南還記得, 前兩年在 'IPO集郵' 概念炒作下, 只要上一年淨利在1000萬以上的新三板企業, 個個都對外宣稱自己要去IPO, 有的還正式啟動了IPO程序, 甚至少數虧損的掛牌企業也公告正申請上市輔導. 周運南表示, 當前湧現的新三板 'IPO撤回潮' , 實際就是2015年下半年至2017年期間新三板企業 'IPO大躍進' 所留下的後遺症.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新三板企業對IPO上市機會和自身質地盲目樂觀, 對上市困難和政策變化估計不足等原因綜合造成的. 與此同時, 三板公司 'IPO撤回潮' 還帶來了相應公司股價的暴跌. 目前撤回IPO申請的新三板企業, 複牌交易均遭遇大跌. 如博彙股份主動撤回材料複牌後, 開盤即暴跌78%;華燦電訊終止IPO後複盤, 當日收盤暴跌68.36%. 從前靠財務指標篩選新三板擬IPO企業盈利的 'IPO集郵' 黨, 卻在監管環境變化下成了 '集雷' . IPO隱性門檻的提升和衝擊失敗後的苦果, 令新三板公司開始對A股望而止步. H股激勇 心嚮往之卻力有不逮 因IPO政策改變而受挫的不僅有掛牌公司和投資者, 券商等中介機構也因此失去了原先大好的賺錢機會. 從新三板轉戰H股的華圖教育, 讓這些人的眼光開始轉向正在香港市場. 從新三板摘牌到港交所官網披露上市檔案, 華圖教育僅用了38天. 據界面新聞了解, 今年以來, 諸如 '港股上市實訓' 等活動和課程在新三板公司董秘圈刷屏, 近日中介機構舉行的一次培訓活動就吸引了近50家新三板企業參加. '我們也沒苦苦相逼, 把事實擺出來, 有想法的企業自然就懂了. ' 某滬上地區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該投行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介紹, 他們勸說新三板企業赴港上市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國內IPO政策變化大, 上市標準越來越嚴格, 上市後嚴監管也是常態, 想要再融資併購重組圈錢比原來難的多. 2.企業本身希望儘快上市, 與A股相比, 港股市場無疑能滿足這個要求. 3.港股市場本身形勢一片大好, 估值也在穩步提升. 4.新三板流動性和估值的窘境. '來找過我們的中介機構也就那麼幾個說辭, 只不過說的也是事實, 公司確實動過去港股想法. ' 參加了上述港股上市培訓會的新三板公司董秘表示. 然而摘牌新三板後赴港上市也並非聽起來那麼動聽美妙. 目前公開可知在這樣運作的企業也僅有華圖教育一例. 從其過往上市情況來看, 從2012年至今四次衝擊A股IPO均告失敗, 華圖教育可謂是被 '逼入' 了香港市場. 赴港上市相對於新三板的優勢自不必多說, 更高的流動性, 更廣闊的融資環境和更廣泛國際視野關注都成為三板企業對港股心之所向的原因. 華圖教育甚至直言, 掛牌新三板 '難以發現及確立本公司的公允價值, 以反映我們與業內的領先地位及將我們與競爭對手區分的競爭優勢' . 但作為公務員培訓領域的教育龍頭企業, 華圖教育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22.4億元, 淨利潤3.75億元. 公司教育概念和基本面都非一般新三板公司可比. 一位北京地區新三板掛牌公司董秘表示, 且不論如何提升公司業績, 內地與香港市場在會計準則等方面的不同, 意味著公司需要付出時間和金錢來整改. 而掏出大幾千萬的中介費用後, 後續維持成本也不低. 對於目前的多數新三板公司難以承受. '我們作為新經濟公司也想要在香港上市, 但目前企業更多考慮的是三板市場沒有起色, 想多學習下港股上市的規則, 多一個選擇, 真正行動起來的不一定. ' 該公司董秘表示.
不少券商投行人士也坦言, 企業在國內上市更符合其利益. '國內券商不能直接從事港股IPO, 推薦企業赴港上市需要聯繫香港券商, 保薦費用必然要分成, 港股上市費用也比內地要低. ' 上述上海某券商投行人員還表示, 企業在A股上市, 後續融資併購業務也可以由自己承攬, 獲利更多. 雖然新三板公司赴港之旅不可能十分順暢, 但香港市場改革帶給內地企業的憧憬仍不容忽視. 全國股轉系統公司業務總監孫立就在今年公開表示, 將推動對外開放和合作, 實現掛牌公司在新三板和境外交易所兩地同時掛牌. 另據《21世紀經濟報道》消息, 新三板+H股工作正在加速推進. '新三板+H不會一開始就放開, 即便放開, 也沒有那麼多企業符合標準. ' 北京地區某券商新三板分析師表示, 但面對港股的挑戰, 新三板更需要象徵性的放開, 以穩住市場內優質企業, 畢竟和摘牌後赴港上市的不確定性和高成本相比, 兩地同時掛牌更符合企業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