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雙創人才集聚計劃
建設合肥國際人才城. 完善人才城各項配套服務功能, 設立服務專窗, 提供人才認定, 出入境, 就業創業, 政策申報等服務. 打造國造 '國際人才網' 大數據平台, 建立人才專家庫和人才項目清單, 動態掌握人才動態和供給資訊.
引育雙創人才. 在高層次人才集聚度較高的國家和地區設立1-2家引才工作站, 引進10個海外人才團隊, 新增市級以上高層次人才100人. 圍繞人工智慧, 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領域, 加強基礎人才儲備和梯隊建設. 推進 '人才素質提升' 工程, 全年開展各類培訓200班次.
完善服務保障. 新建一批人才公寓, 用好創新公寓, 皖水公寓, 採取放寬購房限制, 公共租賃, 貨幣補貼等方式, 保障人才安居. 在安醫高新醫院開闢綠色就醫通道, 提供人才預約診療服務. 在合肥國家大學科技園建立人才工作服務站, 前移服務陣地.
實施載體平台提質計劃
建設特色雙創載體. 引進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科技加速器, Plug and Play, 烽火創新穀等特色化, 專業化, 國際化雙創載體, 全年新增眾創空間6個, 省級以上孵化器4個, 加速器2個;加快建設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基地一期, 創新產業園三期, 大數據產業園等孵化載體.
打造招引創新平台. 加強與知名高校院所和大企業合作, 全年引進4家高校院所合作平台, 5家大企業創新中心, 新建 '中加健康工程研究院' 等高端國際化創新平台;爭取中國科協(合肥)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落戶.
打造 '互聯網+載體服務' 平台. 完善網路平台雙創企業運行監測, 載體績效考評, 簡易政策兌現審核, 創業導師申報備案等功能, 提升雙創載體管理服務能力, 平台力爭覆蓋雙創載體30家, 服務在孵企業800家.
開展 '合創券' 3.0行動. 結合合創券兩年運營數據及市法人基礎庫, 信用基礎庫, 運用人工智慧創新 '合創券' 工作模式, 繼續發放合創券3000萬元, 惠及更多園區企業及中介服務機構.
實施科技金融強基計劃
專註投資雙創項目. 發揮參股, 控股基金集聚示範效應, 全年帶動各類創投機構投資園區企業100家. 重點支援 '千人計劃' , 新引進海外高層次科技人才創業項目, 孵化器和高校院所提供的產業化項目等, 全年新增投資雙創項目50個.
加快基金產業集聚. 加大基金招商, 力爭全年新增落地股權投資基金15家, 基金管理資金規模150億元. 深化基金與產業融合發展, 組建區基金產業聯盟.
開展投貸聯動試點. 圍繞風險補償, 貼息等方面出台政策, 引導金融機構與基金加強合作, 開展 '貸款(擔保)+股權(期權)' 業務聯動模式, 推出投貸(保)聯動金融產品, 共同篩選和支援企業. 全年投貸, 投保聯動支援園區企業數量50家, 支援金額1億元.
做強雙創金融產品. 持續打造省青創資金, 創新貸等特色拳頭產品, 聯動稅融通, 政保貸, 轉貸資金, 銀政擔等財政金融產品, 全年支援雙創企業800家次, 支援規模18億元.
實施雙創環境提升計劃
參與承接全國性雙創活動. 發揮政府引導作用, 主動參與承接 '全國雙創活動周' '創響中國' 合肥站, '創響中國' 安徽省創新創業大賽, 全國創新創業大賽安徽賽區等重大雙創活動, 立足全市, 輻射全省, 辦出合肥高新特色.
開展 '雙創進高校院所' 系列活動. 加強前期調研與活動策劃, 精準對接大學生和科研人員需求, 吸引高校院所雙創人才, 團隊和項目落地. 建立高新區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 合肥工業大學, 安徽大學等高校院所的常態化溝通機制, 深化雙創人才培養, 研發創新, 成果轉化, 平台共建等多領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