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双创人才集聚计划
建设合肥国际人才城. 完善人才城各项配套服务功能, 设立服务专窗, 提供人才认定, 出入境, 就业创业, 政策申报等服务. 打造国造 '国际人才网' 大数据平台, 建立人才专家库和人才项目清单, 动态掌握人才动态和供给信息.
引育双创人才. 在高层次人才集聚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设立1-2家引才工作站, 引进10个海外人才团队, 新增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0人. 围绕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 加强基础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 推进 '人才素质提升' 工程, 全年开展各类培训200班次.
完善服务保障. 新建一批人才公寓, 用好创新公寓, 皖水公寓, 采取放宽购房限制, 公共租赁, 货币补贴等方式, 保障人才安居. 在安医高新医院开辟绿色就医通道, 提供人才预约诊疗服务. 在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人才工作服务站, 前移服务阵地.
实施载体平台提质计划
建设特色双创载体. 引进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科技加速器, Plug and Play, 烽火创新谷等特色化, 专业化, 国际化双创载体, 全年新增众创空间6个, 省级以上孵化器4个, 加速器2个;加快建设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基地一期, 创新产业园三期, 大数据产业园等孵化载体.
打造招引创新平台. 加强与知名高校院所和大企业合作, 全年引进4家高校院所合作平台, 5家大企业创新中心, 新建 '中加健康工程研究院' 等高端国际化创新平台;争取中国科协(合肥)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落户.
打造 '互联网+载体服务' 平台. 完善网络平台双创企业运行监测, 载体绩效考评, 简易政策兑现审核, 创业导师申报备案等功能, 提升双创载体管理服务能力, 平台力争覆盖双创载体30家, 服务在孵企业800家.
开展 '合创券' 3.0行动. 结合合创券两年运营数据及市法人基础库, 信用基础库, 运用人工智能创新 '合创券' 工作模式, 继续发放合创券3000万元, 惠及更多园区企业及中介服务机构.
实施科技金融强基计划
专注投资双创项目. 发挥参股, 控股基金集聚示范效应, 全年带动各类创投机构投资园区企业100家. 重点支持 '千人计划' , 新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项目, 孵化器和高校院所提供的产业化项目等, 全年新增投资双创项目50个.
加快基金产业集聚. 加大基金招商, 力争全年新增落地股权投资基金15家, 基金管理资金规模150亿元. 深化基金与产业融合发展, 组建区基金产业联盟.
开展投贷联动试点. 围绕风险补偿, 贴息等方面出台政策, 引导金融机构与基金加强合作, 开展 '贷款(担保)+股权(期权)' 业务联动模式, 推出投贷(保)联动金融产品, 共同筛选和支持企业. 全年投贷, 投保联动支持园区企业数量50家, 支持金额1亿元.
做强双创金融产品. 持续打造省青创资金, 创新贷等特色拳头产品, 联动税融通, 政保贷, 转贷资金, 银政担等财政金融产品, 全年支持双创企业800家次, 支持规模18亿元.
实施双创环境提升计划
参与承接全国性双创活动.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主动参与承接 '全国双创活动周' '创响中国' 合肥站, '创响中国' 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 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等重大双创活动, 立足全市, 辐射全省, 办出合肥高新特色.
开展 '双创进高校院所' 系列活动. 加强前期调研与活动策划, 精准对接大学生和科研人员需求, 吸引高校院所双创人才, 团队和项目落地. 建立高新区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常态化沟通机制, 深化双创人才培养, 研发创新, 成果转化, 平台共建等多领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