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世界欠中国一句抱歉和感谢.
中国目前在售的乘用车有1135款, 其中17%的车型都有DCT (双离合自动变速器) 版本.
最便宜的DCT车型是长安CS15, 指导价为6.89万元; 最贵的DCT车型为LaFerrari, 基础价为2250万; 匹配的发动机排量, 从0.9L的smartfortwo到6.3L的法拉利; 最大扭矩从smart的91N·m到迈凯伦720S的770N·m, 可以说DCT无处不在.
就匹配的新车来看, 从瑞虎7到全新哈弗H6, 从比亚迪宋MAX到宝骏730, 从途观L到柯迪亚克, 从荣威i6到刚上市全新名爵6, 从热销的VV7到供不应求的领克01, DCT一时间成了必选项.
曾记否, 2013年大众在中国召回110万辆DSG故障车型, 为何4年过去了双离合反而更加流行?
1双离合的缘起
双离合的技术专利拥有者是1939年法国人阿道夫•加尔奇 (AdolpheKégresse) , 但他没能将双离合实现商用.
时隔24年, 保时捷于1964年开发出了5速半自动双离合变速箱, 并将其装配于保时捷908赛车之上. 直至1981年, 保时捷的PDK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终于在先前的基础之上被研发出来. 配备PDK的保时捷956, 保时捷962赛车均在赛事中斩获颇丰.
1980年代中期, 双离合因保时捷的PDK赛车引起人们关注. 1987年, 搭载保时捷六速双离合变速器的奥迪SportQuattroS1在派克峰 (PikesPeak) 山道赛一举夺冠, 名噪一时. 但这段时间, 双离合的应用与民用车还搭不上边.
20世纪90年代末期, 大众和博格华纳携手合作研发了第一款适用于大批量生产与应用的双离合变速器, 并于2002年成功量产上市, 搭载于第一代奥迪TT上, 这便是我们熟悉的DSGDQ250. 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量产的6速湿式双离合自动变速器.
2008年, 大众又推出了一款7速干式双离合DSGDQ200, 并安装在了当年的高尔夫车型上. 干式和湿式的量产双离合, 至此全面问世.
干式和湿式双离合的区别是: 湿式承受的扭矩更大, 一般在250N.m以上, 多用于性能车; 干式承受的扭矩更小, 一般在250N.m以下, 多用于中小型家用车.
2009年一汽大众迈腾搭载DQ250上市, 成为国内首款双离合变速器车型.
同在2009年, 保时捷与采埃孚合作三年后正式推出了量产车上的PDK双离合变速器.
PDK共有两个平台的产品: 7DT-45和7DT-70共用一个平台, 装配于2009年的997Carrera, Cayman, Boxster, 和2010年的911Turbo上, 最大扭矩可达780N.m, 均用于发动机中置的车型上. 第二个PDK平台叫7DT-75, 用于发动机前置的车型上, 如2009年Panamera和2014年Macan上, 最大扭矩为370- 770N.m.
一说保时捷PDK, 印象中都是7速湿式双离合. 最近, 随着新一代Panamera的上市, PDK进化到了8DT, 即8速湿式双离合, ZF承担了双离合模块和TCU控制模块, 表现令人期待.
除了大众集团, 对双离合最上心还有福特.
2001年, 福特与世界第四大变速器生产商格特拉克, 就变速箱研发成立了战略联盟. 2005年, 二者联手为福特B级, A级车展开双离合的研究. 合作中, 格特拉克负责开发变速箱核心技术与电子元件, 而福特负责开发变速箱控制软件, 后期调整和车辆的组装.
2007年格特拉克第一代双离合变速器6DCT450诞生, 福特称之Powershift. 这台湿式双离合变速箱与大众的DQ250最大不同在于离合器模块的结构, 6DCT450的离合器模块内的两套离合器以平行的方式进行排列, 更有利于散热.
随后这台变速器被装配到了福特蒙迪欧-致胜, 以及沃尔沃2013年款之前的S402.0L, S602.0T, XC602.0T, S802.0T上, 与福特的四缸机相匹配.
不仅是性能车, 欧美车型, 日系, 韩系也开始逐渐应用双离合技术. 本田2014年即在讴歌TLX上应用了带液力变矩器的8速湿式双离合, 之后又用在了思铂睿2.4L上. 现代集团在2015年的名图上开始第一次应用7速干式双离合, 最大扭矩可达265N.m, 之后广泛应用到索纳塔九, K5, KX5等1.6T车型上.
除了欧美日韩品牌, 中国的自主品牌也开始大量应用双离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