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華為繼續拉大和諾基亞, 愛立信和中興之間的身位, 營收突破6000億元, 同比增長15.7%;利潤達475億元, 同比增28.1%. (編者注: 為方便橫向比較各大設備商的財報數據, 營收和淨利潤將其統一為人民幣單位, 採用2017年12月31日匯率, 其他數據仍然以本國幣種計. )
長時期佔據通信業霸主地位的愛立信在2017年則陷入虧損泥潭, 達277億元, 營收同比下降10%至1590億元;和阿朗合并兩年後的諾基亞仍未走向盈利, 虧損112億元, 營收下降2%至1802億元.
中興通訊2017年營收1088億元, 同比增長7.5%, 淨利潤走出美國政府罰款的陰影, 達45.7億元, 同比增294%.
《通信產業報》網總編輯辛鵬駿認為, 按照熊彼特周期律來看, 由於技術產業更新換代, 9-10年的中波周期及2-4年的短波周期開始顯現. 電信業正經曆4G向5G的過渡期, 波動將持續很長一段, 有效禦寒才是抵禦寒冬的關鍵.
都是無線接入市場下滑惹的禍
進入2017年, 通信業的冬天真的來了, 四大設備商的運營商業務收入是凸顯這一現象的有力佐證.
領頭羊華為, 對比16%的公司營收增長, 運營商業務僅以 '增長2.5%' 收場, 增量72億元;諾基亞和愛立信則雙雙進入下行通道, 前者營收下降3%(其中, 諾基亞通信營收從141億克朗下降到128億克朗), 後者下降10%(其中, 網路產品線營收從218億歐元下降到205億歐元);中興的運營商業務交出了一份 '相對體面' 的答卷, 增收8%, 但增量也只有50億元.
分析背後是全球無線接入網市場下滑惹的禍.
華為在財報中披露, 運營商業務受到市場投資周期波動影響, 其中美洲區域影響較大, 營收下滑10.9%. 愛立信同樣在財報中指出, 下滑是因為中國內地LTE投資縮減, 以及東南亞, 印度, 中東和非洲等地的大型移動寬頻項目提前完工導致.
來自Dell'Oro報告指出, 2017年至2020年這一市場將持續下滑, 進入自2000年以來的最疲軟期. 曾受益於中國大規模建設LTE網路, 2014年全球基站銷售額達到峰值330億美元, 但隨後每年銷售額下滑近40億美元, 預計將持續下滑萎縮近60億美元, 直到2021年大規模建設5G, 市場才能回暖.
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的資本開支進一步佐證了Dell' Oro的報告. 三家運營商的年報顯示, 2016年資本開支為3501億元, 較2015年大幅下降20%;2017年資本開支3083億, 較上年減少12%.
獨立電信觀察家付亮向《通信產業報》(網)表示, 事實上, 早在10年前, 全球3G建設熱潮褪去之後, 設備商僅僅依靠基本通信服務已經很難保證營收和利潤的正向增長, 所以之後才有了 '愛立信向左, 華為向右' 的故事.
而寒冬仍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決定在2018年進一步縮減資本開支. 電信CAPEX預計為750億元, 較2017年的887億元下降15.5%;移動CAPEX預計為1661億元, 較2017年的1775億元下降6.4%, 其中4G網路從2017年的657億元投資縮減至2018年的585億元;聯通2018年的投資預計不高於500億元, 其中37%投入移動網路.
有效禦寒才是關鍵
寒冬之下, 有效禦寒才是關鍵.
辛鵬駿指出, 所謂的冬天, 還只是傳統意義上的通信設備市場的冬天. 事實上, 通信業的生態早已重構, 除了移動設備, 基礎固網, 新的網路世界的網元已經十分多元, 通用伺服器, 軟體, 服務和白盒正在替代傳統通信設備, 傳統機房重構為新一代數據中心, 在大連接, 泛智能的航道上, 大數據, 雲計算, 物聯網, CDN, 網路安全等成為投資熱點, 並方興未艾.
華為在年報中披露, 為擺脫無線市場投資周期波動影響, 華為發力物聯網, 視頻領域, 並持續推進全雲化戰略.
在物聯網領域, 華為在全球部署超過50萬個NB-IoT基站, 商用連接突破1000萬, 同時與1000多家生態合作夥伴共建物聯網生態;在網路重構領域, 華為在全球簽署超過350個NFV和380個SDN商用合同, 部署超過30個CloudAIR無線空口雲化商用網路.
值得一提的是, 瞄準萬億級的公有雲市場, 2017年, 華為成立單獨的Cloud BU, 正式進軍公有雲市場. 截至2017年底, 華為雲已上線14大類99個雲服務, 以及製造, 醫療, 電商, 車聯網, SAP, HPC, IoT等50多個解決方案. 中興同樣發力物聯網, 晶片, 雲計算, 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領域. 2017年, 中興發布中國自主研發的首顆NB-IoT安全物聯網晶片, 同時與全球多家運營商開展了NB-IoT測試及業務演示;政企業務上, 金融市場核心產品持續突破國有大行. GSM-R產品全面突破鐵路C3市場.
相比華為和中興的多點出擊, 愛立信眼下更重要的任務是 '節流' , 有效止損. 愛立信CEO鮑毅康直言 '對自己的表現非常不滿' , 他在日前舉行的股東大會上表示, 2018年的重要任務是 '穩定經營並精簡組織架構' .
精簡組織架構包括, 在電信服務管理領域確定了42個非戰略性合同, 其中23個已在2017年退出或重新談判;在數字服務領域, 產品路線圖和項目交付已逐步穩定, 並確定了45份非戰略性合同或無效益的合同, 其中約50%應在2018年終止或退出.
與此同時, 大幅削減媒體業務成本, 剝離大部分媒體解決方案業務;剝離愛立信電源模組業務和約20%的美國攜號轉網業務;完全或部分放棄非戰略性領域業務, 包括光纖鋪設, 運維服務以及行業與社會部門.
鮑毅康表示, 為提高盈利能力, 愛立信的目標是與2017年相比, 到2018年中將成本降低至少100億瑞典克朗. 截至2017年底, 愛立信已實現60億瑞典克朗的成本節省.
諾基亞的目標是在2020年確保實現改善市場狀況, 實現0.37~0.42歐元的每股收益, 穩健積極的正自由現金流. 對此, 諾基亞CEO蘇立表示, 為大幅提升業績, 我們將採取一種非常諾基亞的獨特方式: 嚴格保證執行力, 高度重視成本管理, 積極致力於為滿足客戶需求而不斷進行創新並保持技術領先地位.
目前, 諾基亞科技的高速發展為諾基亞業績整體向好注入了強心劑. 諾基亞在年報中披露, 從現在起到2020年底, 經常性授權收入的複合年增長率預計可達10%. 與此同時, 諾基亞全力出擊物聯網市場, 垂直業務市場前期可期.
搶跑5G
處在網路升級換代的空窗期, 四大設備商積極備戰5G. 曾有專家預言, 5G將是設備市場被重新書寫的時代.
從MWC2018便可看出5G硝煙已起. 毋庸置疑, 在首個非獨立組網的5G NR標準終結後, 5G技術選擇路徑已經明晰, 正式進入預商用階段. 誰搶得領跑身位, 無疑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未來5G市場走勢.
MWC2018上, 華為宣布推出首款基於3GPP 標準的5G晶片巴龍5G01和基於該晶片的首款3GPP標準5G商用終端CPE. 儘管這款晶片被認為是在標準概念上有點取巧, 但不可否認, 華為在5G領域的布局已經處於領跑態勢.
華為宣布將在2018年推出面向規模商用的5G全套網路解決方案, 2019年推出支援5G的麒麟晶片, 同步推出支援5G的智能手機.
這廂華為宣布已經在全球十餘個城市與30 多家領先運營商進行5G預商用測試, 那廂愛立信表示, '愛立信在5G市場已經獲得優勢地位, 到目前為止贏得全球一半的5G合同. '
愛立信同樣帶來了5G ready平台, 並未雨綢繆率先推出 '5G無線點系統' , 這一系統將很好地解決5G室內覆蓋的難題.
愛立信認為5G有三個細分領域: 增強型移動寬頻, 固定無線接入和物聯網, 其中物聯網運營商的發展潛力最大.
諾基亞也將呼之欲來的5G商用部署認為是 '影響2018年的運營利潤率' 的關鍵節點. 諾基亞表示, 將不斷加大對5G的研發投入, 並持續推進 '向新垂直市場不斷拓展, 建立強大獨立軟體業務, 實現授權業務價值最大化' 的戰略.
'在2019年和2020年, 我們的市場狀況預計將隨著5G網路的全面推出而明顯好轉. 隨著5G網路陸續推出, 諾基亞將不斷獲得重大優勢. 與前幾代技術不同的是, 5G網路需要實現所有網路元素的協調統一, 而遠不僅限於無線領域範疇. 而我們的端到端產品組合和5G Future X架構恰恰能夠滿足這一要求. ' 諾基亞在年報中披露.
中興也頻頻發出5G強聲音. 最近 '中國移動聯手中興打通國內首個5G電話' 也上了 '頭條' . 儼然, 對於中興來說, 5G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將成為其縮小和其他三家設備商體量的關鍵機遇期.
2017年, 中興聚焦5G端到端解決方案, 在標準制定, 產品研發和商用驗證等方面全力投入, 目前已組建超過4500人的5G研發隊伍, 打通連接, 承載, 業務, 終端全產品領域, 以實現 '5G技術, 商用, 規模效益' 三大領先.
目前, 中興通訊已經和全球20餘家運營商建立5G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共同推動5G技術的驗證和試驗, 加速商用部署.
付亮指出, 5G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和設備商遭遇的寒冬挑戰, 但不代表全部. 設備商還是要有完整的 '雲管端' 布局, 從 '弱連接' 走向 '強連接' , 才能在通信市場繼續屹立不倒. 在這方面, 華為和中興已經走在了前列.
從移動通信蓬勃發展的90年代以來, 通信業曾遭遇兩次冬天, 2000年, 網路泡沫破滅, 全球電信投資幾乎停滯;2006, 全球電信業經曆固移融合陣痛, 運營商大規模重組, 電信業競爭向成本競爭轉移.
前兩次冬天, 設備商通過各種禦寒手段平穩度過, 對於這一次冬天, 同樣如此. 正如, 辛鵬駿指出, 我們相信, 沒有哪個冬天過不去, 也沒有哪個春天不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