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硬件不如多做预防

世界银行曾预测, 到2030年, 中国卒中患者数量将达到3000余万例, 冠心病患者将超过2200万例. 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显示, 几乎1/5中国人患有心血管疾病. 报告指出, 尽管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仍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通过健康管理, 提高疾病防控水平? 《生命时报》记者就此专访美国心脏协会前主席, 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教授西德尼·C·史密斯.

生命时报: 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 您认为, 美国近十年的主要变化有哪些? 经验是什么?

史密斯: 这些年, 我们做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改善医院治疗质量, 另一个是公众教育和社会倡导. 前者聚焦治疗, 后者重在预防. 美国心脏协会通过循证医学研究, 制定一系列 '指南' , 以规范院内治疗.

预防方面, 我们开展公众教育, 希望民众懂得辨别心脏病, 中风等先兆及典型症状. 知道心脏病发作是怎么回事, 怎样通过合理营养降低风险, 何时应当寻求帮助等. 除成人, 在校学生是科普教育的重中之重. 同时, 政府开展了一系列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倡导活动, 进一步规范食物标签, 要求对食物中含有多少盐, 脂肪等进行明确标注; 倡导建立无烟餐厅, 无烟公共区域; 积极进行环境治污等.

正因上述措施, 过去十年来, 美国的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取得不错的成效: 心梗发生30天的死亡率降低30%, 心衰30天后死亡率降低16%, 中风生存率提高5%.

生命时报: 您如何评价中国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取得的进展?

史密斯: 我对中国的防治工作进展印象深刻,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心血管病在全国发病愈加严峻的现状, 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如禁烟, 空气治理方面, 中国进步很大. 我这次来北京4天, 空气很好, 天很蓝, 这说明控制污染方面, 中国是可以做到的, 就像过去的洛杉矶一样.

生命时报: 就中国现状而言, 您认为医院治疗改进和公众教育提升, 哪一项更为迫切?

史密斯: 这两项是互补的, 都非常重要. 从病人角度讲, 医院治疗质量的改善更为重要; 从预防角度看, 教育公众重要程度可能更高, 因为他们需要相关知识识别危险征兆, 并学会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目前, 很多国家的经济越来越发达, 并已经意识到, 与其做医疗硬件的改善, 不如多做一点预防工作. 因为相对于预防所花的成本, 治疗费用要高出很多.

治疗和预防是相辅相成的系统工程. 比如, 患者突发心脏病, 他需要先判断自己的情况, 并及时呼救; 在送医院和治疗过程中, 医院就要发挥更大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 在参与了我们质量改善项目的医疗机构中, 约80%的病患能够在30分钟内被送至医院.

生命时报: 由于交通拥堵, 在北京等大城市, 要将患者送医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非常困难, 您对此有何建议?

史密斯: 大城市的交通拥堵一直是个大问题, 北京是这样, 我去过的印度孟买, 巴西圣保罗, 包括美国纽约也是这样. 这时候, 公众第一时间识别发病征兆, 并懂得寻求帮助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 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积极应对拥堵, 进而降低死亡率. 比如, 现在一些心电图监测设备可以直接将患者的心电情况传输给医生, 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情况, 为抢救赢得时间. 据我所知, 有些公司正在设计一种系统, 可以让出租车司机随时查询到具有抢救资质的最近医院在哪里, 这一方式以后可以普及到优步, 滴滴的叫车系统.

生命时报: 您能否给中国老百姓一些防病的生活建议?

史密斯: 健康生活主要是7个方面, 不吸烟, 不肥胖, 多运动, 合理饮食, 控制胆固醇, 血压, 空腹血糖三个主要指标. 具体而言, 不肥胖的概念是体重指数BMI (体重/身高的平方) 低于25; 多运动指每周150分钟中等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 每次运动至少保证15分钟以上, 才能真正发挥效果; 合理饮食包括5个膳食指标, 即每天水果蔬菜达到4.5份以上 (一份约为1个拳头大小) , 每周吃鱼超过3.5盎司 (约100克) , 每天吃富含纤维素的谷物, 钠摄入量每天不超过1500毫克, 含糖饮料的热量摄入一周不超过450千卡.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