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檢查的七大困惑

患者到影像科室接受檢查時, 最怕的就是輻射, 尤其是X光, CT和PET/CT等. 有的患者反覆諮詢醫生: '拍片子對我的身體傷害有多大? 查這個病能不能不做CT? ' 更有甚者拿著檢查單溜了. 事實上, 能用於醫學的檢查都是安全的. 下面, 將就大家最關心的幾個問題進行解答.

問題1: 影像學檢查的輻射有多強? 輻射在大自然中無處不在, 如地表輻射, 宇宙輻射等, 被稱天然本底輻射, 通常約2~3毫西弗/年 (毫西弗是衡量輻射劑量單位, 以下用mSv代表) . 日常坐飛機也有輻射, 飛行1萬公裡所受輻射量約0.05mSv. 據澳大利亞輻射保護與核安全局的數據顯示, 一次胸片約為0.025mSv, 相當于飛行5000公裡; 牙片僅為0.014mSv; 乳腺鉬靶約為0.4mSv; 頭顱CT約2.6mSv; 尿路造影約3mSv; 普通CT約10.6mSv. PET/CT檢查由於CT採用自動控制, PET高清技術減少1/3放射性藥物, 每次檢查輻射量在7~10mSv.

問題2: 所有影像學檢查都有輻射嗎? B超, 核磁共振檢查是沒有輻射的. B超的原理, 用超聲波遇到不同組織會產生反射波, 探頭一邊發出聲波, 一邊接收聲波, 並通過計算反射波成像. 這就好比挑西瓜, 一邊敲, 一邊聽聲音判斷是否熟了. 核磁共振裡帶 '核' , 所以很多人就覺得它肯定有輻射. 但這項檢查相當於讓體內的水先振動起來, 再平靜下去, 感受裡面的振動. 其最大的優勢是觀察軟組織.

問題3: 既然是安全的, 那我可以經常做嗎? 總有人擔心身體有問題, 三天兩頭要拍片子, 做CT. 這種做法不可取, 儘管醫療輻射危害極小, 但還是儘可能少做. 國家 '輻射防護三原則' : 實踐的正當化, 放射防護的最佳化, 個人劑量限制. 也就是說, 若病情需要, 該做就做; 否則就盡量不做.

問題4: 核醫學科與放射科有啥區別? 核醫學科需要使用特殊放射性藥物發射各種射線, 有輻射性, 能特異性顯示髒器及其病變, 有利於疾病早期及特異性診斷. 如骨顯像能同時顯示全身和局部骨骼的細微情況, 可早於X線3~6個月以上診斷腫瘤骨轉移; 放射科對全身狀況一目瞭然, 用於腫瘤, 心腦等領域重大疾病的早期發現和診斷.

問題5: 輻射的危害有哪些? 通常是指電離輻射等, 有隨機化效應和確定性效應兩種. 前者是指輻射效應的發生率 (並非指嚴重程度) 與劑量相關的效應, 沒有具體閾值; 只要接觸輻射, 不管多少都可能有危害. 後者是指輻射損傷的嚴重程度與劑量相關, 有明顯閾值, 短期受較大劑量照射, 輻射量遠超閾值才出現急性危害, 如急性放射病, 放射性白內障, 皮膚放射性損傷等. 醫療輻射量常遠低於閾值, 不會出現確定性效應, 但儘管隨機化效應發生率極低, 卻仍有可能, 且無法預測和預防.

問題6: 為啥已經拍了X光片, 醫生還讓我做CT或核磁共振呢? 以腰椎病檢查為例, X光主要觀察骨骼大體情況, 如有無骨質增生破壞, 是否存在椎間孔, 椎間隙狹窄, 椎體滑脫等情況. 由於骨頭是圓的, 片子是平的, 深淺組織的影像還可能相互重疊, 隱藏, 所以有時還需拍側位的X光片. CT能更清晰地顯示椎體的骨折或其他骨質病變, 了解有無異常軟組織影, 是否有椎間盤膨出, 黃韌帶肥厚等. 核磁共振則更細緻, 準確, 對軟組織解析度更高, 能看出骨髓是否水腫等.

問題7: 影像學檢查影響夫妻備孕嗎? 電離輻射可誘導DNA損傷, 造成生精細胞染色體結構畸形, 導致凋亡. 短期大劑量或長期低劑量輻射後, 可能導致男性不育. 而一次檢查的影響可忽略不計. 若短期內進行多次檢查, 要3個月後查精子活力. 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建議女性不必為做了醫療診斷成像而終止妊娠.

總而言之, 為了病情需要, 應該坦然接受相關檢查; 如果沒有必要, 應盡量避免, 畢竟還是有潛在危害的.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