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 四家在港上市大陸整合電路企業公布17年業績

上周, 即2018年3月26日到30日的這一周, 是A股整合電路相關上市公司股價跌宕起伏的一周, 此前因中美貿易戰整合電路企業股價紛紛下跌, 但到了本周大家都反轉為一漲再漲. 而與此同時, 上周也是在香港上市的大陸整合電路企業密集發布業績的一周, 恰逢3月30日星期五和4月2日本周一複活節公眾假期, 香港股市休市, 可以為這一周發布的業績, 以及當前這些整合電路設計業和晶圓代工領域內的四家傳統領先企業做個概述.

3月26日星期一, 中電華大科技 (00085.HK) 發布2017年業績. 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全年度, 來自持續經營業務, 即主要來自該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北京華大電子設計有限公司的收入為14.53億港元, 同比增加6.9%; 公司權益持有者應占溢利2.20億港元, 同比減少79.3%; 每股基本盈利10.84港仙, 每股派息3.0港仙. 華大電子是國內最早的晶片設計公司之一, 是國內第一, 全球前五的安全與認證晶片供應商, 採用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商業模式. 2018年3月29日中電華大科技 (00085.HK) 最後成交股價為1.15港元, 市值為23.34億港元.

3月28日星期三, 上海複旦 (01385.HK) 發布2017年業績. 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全年度, 公司實現綜合收入13.98億人民幣元 (單位下同) , 同比增長17.7%; 淨利潤2.12億元, 同比下滑0.06%; 基本每股收益33.88分. 上海複旦, 即大家熟悉的複旦微電子 (在轉入港交所主板時改為現有名字) , 主要晶片產品為安全與認證晶片, 非揮發性存儲器, 智能電錶晶片和北鬥晶片等, 也採用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商業模式. 2018年3月29日上海複旦 (01385.HK) 最後成交股價為6.57港元, 總市值為43.32億港元.

3月29日星期四, 中芯國際 (00981.HK) 發布2017年業績, 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全年度, 集團總收入創下新高達31.01億美元, 同比上升6.4%; 毛利為7.41億美元, 同比減少12.83%; 公司擁有人應占利潤1.8億美元, 同比減少52.29%; 來自28納米工藝的營業收入創下新高至佔總收入的8.0%, 相比2016年收入升幅為4.4倍. 中芯國際2017年基本每股盈利0.04美元. 中芯國際為國內第一, 全球領先的晶圓代工廠. 這類代工企業專門為高通, 博通, 華大電子和上海複旦這類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提供代加工服務. 2018年3月29日中芯國際 (00981.HK) 最後成交股價為10.26港元, 港股總市值為505.69億港元.

3月29日星期四, 華虹半導體 (01347.HK) 發布2017年度業績, 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全年度, 集團總收入同比增長12%至8.081億美元創新高; 年內溢利達1.45億美元, 較2016年上升12.8%. 每股收益0.14美元, 擬派末期息每股0.31港元. 華虹集團旗的華虹半導體是全球具領先地位的200mm純晶圓代工廠, 專註於研發及製造專業應用的200mm晶圓半導體, 尤其是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儲器及功率器件. 2018年3月29日華虹半導體 (01347.HK) 最後成交股價為15.54港元, 總市值為161.53億港元.

是否是價值窪地?

相比A股市場, 看起來港股還的確是內地整合電路上市公司的價值窪地. 今天在我國獨佔全球電子製造產業產值鼇頭, 每年因需要進口大量整合電路產品而使該類產品成為國內第一大進口品類的情況下, 在國務院頒布《國家整合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 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整合電路產業而推出產業發展基金和各種優惠政策的背景下, 中國整合電路企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如何在這種全面利好的情況下, 抓住機遇高速發展成為了各家整合電路企業董事會和管理層關注的焦點.

例如, 營業收入中安全與認證晶片占重要地位的紫光國芯 (002049) 也在近期發布了2017年業績, 公司的營業收入為18.29億人民幣元, 同比增長28.94%; 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80億元, 同比下降16.73%; 公司3月30日收盤股價為51.97元, 總市值為315.4億元, 遠大於同為整合電路設計企業以及都銷售安全和認證晶片的中電華大科技和上海複旦, 並高於營收多達8億美元的華虹半導體. 這其中包含了市盈率幾倍, 十幾倍的差距, 可見港股與A股對整合電路這樣行業的估值方式完全不同.

又如於2017年7月14日在深交所上市的湖南國科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300672) 於2月27日公布2017年業績: 2017年度的營業總收入為4.12億人民幣元, 同比下降15.80%; 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5220億元, 增幅為2.15%; 基本每股收益為0.55元, 同比下降9.84%. 3月30日國科微的收盤價為70.97元, 總市值為79.32億元.

由於內地股民對高科技領域內上市公司的熱情度高, 所以在A股上市的整合電路企業的籌資能力明顯更強, 用資本來推動公司快速發展也已成為了近年來的企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幾年在整合電路行業內形成了 '上市融資=﹥擴展規模領域或收購相關企業=﹥再融資=﹥繼續擴展規模領域或收購相關企業……' 的發展模式, A股上市整合電路企業因而可以保持較高的市盈率和市值.

而更重視實際經營業績的港股則很難形成這種效應, 大家都是實實在在地拿每股利潤和分紅來評判一家企業的價值. 所以, 相對於A股市場上熱火朝天的半導體產業股票, 香港股市給大陸晶片公司的機會並不是太多. 這是否是價值窪地還很難判斷, 因為每個市場都有其特徵, 只有符合其市場偏好的上市公司才有更多機會. 這與所處行業相關, 但更重要的是企業的經營狀況, 港股上騰訊與瑞聲科技股價和市值都很高, 一家從事互聯網, 一家從而聲學器件, 說明了還是需要穩定的業績增長.

多數跑輸港股大市, 這又意味著什麼?

在過去52周, 只有上海華虹以22.16%的相對漲幅跑贏了恒生指數, 當然最差的中電華大科技成績也驚人, 3月29日收盤價在過去52周相對於恒生指數的漲幅為-40.70%, 中芯國際和上海複旦的收盤價在過去一年也都沒有跑過恒生指數即港股大盤. 這與A股市場上新上市的半導體股票或者正在進行資本運作的半導體股票, 動輒連拉十幾個甚至數十個漲停板形成了天壤之別.

這當然不能得出一個很明顯的結論就是輕言港股沒有機會, 尤其是在內地投資者可以通過港股通投資港股的時代, 前面提到的騰訊與瑞聲科技近幾年的市值成長也可以說明問題. 大家看看從去年年初到今年春節前的恒生指數漲勢, 就知道港股去年是跑贏了A股, 這得益於國家推出的港股通中的深港通等措施, 是過去價格相對較低的內地藍籌股一飛衝天, 帶動了恒生指數的飆升; 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都從中獲益非淺. 但是為了防範老千股而設立的准入條件也限制了中電華大科技和上海複旦, 最終這兩家設計公司均未入圍深港通名單, 無法得到從內地南下的資金的支援.

港股通包括滬港通和深港通, 是指香港和內地交易所中合格投資人可以購買對方交易所上市的相關的股票, 是大陸投資者投資港股的最主要渠道. 早先開行的滬港通標的股多為藍籌股, 2016年12月15日開通的深港通則更多關注科技股. 當初深港通開通之前, 大家對於深港通可以平衡香港和內地科技股市盈率等估值差距發揮作用, 但是開通後實際要求港股公司必須是恒生各指數成分股, 同時評估期前半年內平均市值不得低於50億港元.

這種要求實際上是條件非常嚴苛的要求, 從而使得包括中電華大科技和上海複旦等在內的一大批內地中小科技類上市公司無法入圍, 反而在17年遭到拋售. 此前為了搏進入港股通, 各家企業都做了很多準備, 比如2014年1月8日, 複旦微電子由香港創業板成功轉往主板市場, 並以新股票代碼 '1385' 和新名稱 '上海複旦' 進行交易, 一方面是為了做大做強, 另一方面也有在主板進入港股通的機會更大的可能.

又如在2016年的時候, 當時中電華大科技的股票簡稱還叫中國電子 (股票代碼仍然是00085.HK, 最終控制人都是中國電子資訊產業集團即CEC) , 後因CEC把整合電路相關資產整合在上海成立華大半導體而更名為現名. 00085一直是恒生中小科技股成分股, 具備了進入深港通的一個條件, 但是因為市值均值不達標而無法入圍深港通名單, 該公司的市值長期在20-30億港元區間內徘徊. 要想到達深港通的要求而入圍進入內地合格投資者可購買港股名單, 中電華大科技的市值需要翻番並在深港通名單調整期前維持半年.

不過, 15年時的中國電子也有輝煌時刻. 它曾經因參與競購美國晶片公司Atmel, 由黑石集團旗下的Senrigan基金注資, 股價從大約1.8港元快速上漲到超過4.8港元. 但因收購失敗和業績下滑*, 再加上後來的因人民幣幾次貶值 (曾經引發了多次A股熔斷和科技股集體大幅下挫) 引起香港股市大跌, 以及未進入深港通等一系列原因, 00085.HK這家持有中國最早整合電路設計企業的港股上市公司從此進入漫漫熊途, 最低價跌至1港元附近, 至今還在該低位徘徊.

總結

儘管在港股上市的內地整合電路企業市盈率及市值遠遠低於其在A股上市的內地同行, 這中間或有套利機會, 假如中電華大科技 (00085.HK) 實現業績改善或者展開併購而實現股價和市值上升, 從而達到深港通標準而進入內地投資者可購買港股名單, 但是因為大家對香港股市並不熟悉, 所以有經驗的專業投資人也許更適合投資這些在港上市整合電路公司股票, 沒有太多經驗的個人投資者需高度謹慎.

*說明: 中電華大科技 (00085.HK) 在2016年的盈利是創紀錄的10.62億港元, 看似是較2015年有大幅增長, 但文章中此處說的 '業績下滑' 是指2016年度的主業即整合電路設計及銷售利潤. 2016年, 中電華大科技的利潤來源為集團確認出售中電科技及認購新中電光穀 (00798.HK) 股份產生的一次性收益6.21億港元; 以及2016年度, 集團確認收購中電光穀31.88%股權產生的一次性賬面收益(為負商譽)4.09億港元. 這兩項會計性利潤的總額, 就已經接近當年的盈利, 加上16年獲得的9000多萬政府補貼, 這說明了其整合電路業務在當年實際是虧損.

因此, 文中 '業績下滑' 是指中電華大科技在2016年的主業虧損, 而不是在其2017年業績公告中所說的在獲得2.21億港元利潤基礎上, 而相對上年10.62億港元利潤有近80%的大幅下滑. 具體數據和分析請大家去各網吧翻看中電華大科技 (00085.HK) 年報.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