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 四家在港上市大陆集成电路企业公布17年业绩

上周, 即2018年3月26日到30日的这一周, 是A股集成电路相关上市公司股价跌宕起伏的一周, 此前因中美贸易战集成电路企业股价纷纷下跌, 但到了本周大家都反转为一涨再涨. 而与此同时, 上周也是在香港上市的大陆集成电路企业密集发布业绩的一周, 恰逢3月30日星期五和4月2日本周一复活节公众假期, 香港股市休市, 可以为这一周发布的业绩, 以及当前这些集成电路设计业和晶圆代工领域内的四家传统领先企业做个概述.

3月26日星期一, 中电华大科技 (00085.HK) 发布2017年业绩. 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全年度, 来自持续经营业务, 即主要来自该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北京华大电子设计有限公司的收入为14.53亿港元, 同比增加6.9%; 公司权益持有者应占溢利2.20亿港元, 同比减少79.3%; 每股基本盈利10.84港仙, 每股派息3.0港仙. 华大电子是国内最早的芯片设计公司之一, 是国内第一, 全球前五的安全与认证芯片供应商, 采用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商业模式. 2018年3月29日中电华大科技 (00085.HK) 最后成交股价为1.15港元, 市值为23.34亿港元.

3月28日星期三, 上海复旦 (01385.HK) 发布2017年业绩. 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全年度, 公司实现综合收入13.98亿人民币元 (单位下同) , 同比增长17.7%; 净利润2.12亿元, 同比下滑0.06%; 基本每股收益33.88分. 上海复旦, 即大家熟悉的复旦微电子 (在转入港交所主板时改为现有名字) , 主要芯片产品为安全与认证芯片, 非挥发性存储器, 智能电表芯片和北斗芯片等, 也采用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商业模式. 2018年3月29日上海复旦 (01385.HK) 最后成交股价为6.57港元, 总市值为43.32亿港元.

3月29日星期四, 中芯国际 (00981.HK) 发布2017年业绩, 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全年度, 集团总收入创下新高达31.01亿美元, 同比上升6.4%; 毛利为7.41亿美元, 同比减少12.83%; 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1.8亿美元, 同比减少52.29%; 来自28纳米工艺的营业收入创下新高至占总收入的8.0%, 相比2016年收入升幅为4.4倍. 中芯国际2017年基本每股盈利0.04美元. 中芯国际为国内第一, 全球领先的晶圆代工厂. 这类代工企业专门为高通, 博通, 华大电子和上海复旦这类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提供代加工服务. 2018年3月29日中芯国际 (00981.HK) 最后成交股价为10.26港元, 港股总市值为505.69亿港元.

3月29日星期四, 华虹半导体 (01347.HK) 发布2017年度业绩, 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全年度, 集团总收入同比增长12%至8.081亿美元创新高; 年内溢利达1.45亿美元, 较2016年上升12.8%. 每股收益0.14美元, 拟派末期息每股0.31港元. 华虹集团旗的华虹半导体是全球具领先地位的200mm纯晶圆代工厂, 专注于研发及制造专业应用的200mm晶圆半导体, 尤其是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及功率器件. 2018年3月29日华虹半导体 (01347.HK) 最后成交股价为15.54港元, 总市值为161.53亿港元.

是否是价值洼地?

相比A股市场, 看起来港股还的确是内地集成电路上市公司的价值洼地. 今天在我国独占全球电子制造产业产值鳌头, 每年因需要进口大量集成电路产品而使该类产品成为国内第一大进口品类的情况下, 在国务院颁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 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而推出产业发展基金和各种优惠政策的背景下, 中国集成电路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如何在这种全面利好的情况下, 抓住机遇高速发展成为了各家集成电路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关注的焦点.

例如, 营业收入中安全与认证芯片占重要地位的紫光国芯 (002049) 也在近期发布了2017年业绩, 公司的营业收入为18.29亿人民币元, 同比增长28.94%;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0亿元, 同比下降16.73%; 公司3月30日收盘股价为51.97元, 总市值为315.4亿元, 远大于同为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以及都销售安全和认证芯片的中电华大科技和上海复旦, 并高于营收多达8亿美元的华虹半导体. 这其中包含了市盈率几倍, 十几倍的差距, 可见港股与A股对集成电路这样行业的估值方式完全不同.

又如于2017年7月14日在深交所上市的湖南国科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300672) 于2月27日公布2017年业绩: 2017年度的营业总收入为4.12亿人民币元, 同比下降15.80%;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220亿元, 增幅为2.15%; 基本每股收益为0.55元, 同比下降9.84%. 3月30日国科微的收盘价为70.97元, 总市值为79.32亿元.

由于内地股民对高科技领域内上市公司的热情度高, 所以在A股上市的集成电路企业的筹资能力明显更强, 用资本来推动公司快速发展也已成为了近年来的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几年在集成电路行业内形成了 '上市融资=﹥扩展规模领域或收购相关企业=﹥再融资=﹥继续扩展规模领域或收购相关企业……' 的发展模式, A股上市集成电路企业因而可以保持较高的市盈率和市值.

而更重视实际经营业绩的港股则很难形成这种效应, 大家都是实实在在地拿每股利润和分红来评判一家企业的价值. 所以, 相对于A股市场上热火朝天的半导体产业股票, 香港股市给大陆芯片公司的机会并不是太多. 这是否是价值洼地还很难判断, 因为每个市场都有其特征, 只有符合其市场偏好的上市公司才有更多机会. 这与所处行业相关, 但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经营状况, 港股上腾讯与瑞声科技股价和市值都很高, 一家从事互联网, 一家从而声学器件, 说明了还是需要稳定的业绩增长.

多数跑输港股大市, 这又意味着什么?

在过去52周, 只有上海华虹以22.16%的相对涨幅跑赢了恒生指数, 当然最差的中电华大科技成绩也惊人, 3月29日收盘价在过去52周相对于恒生指数的涨幅为-40.70%, 中芯国际和上海复旦的收盘价在过去一年也都没有跑过恒生指数即港股大盘. 这与A股市场上新上市的半导体股票或者正在进行资本运作的半导体股票, 动辄连拉十几个甚至数十个涨停板形成了天壤之别.

这当然不能得出一个很明显的结论就是轻言港股没有机会, 尤其是在内地投资者可以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的时代, 前面提到的腾讯与瑞声科技近几年的市值成长也可以说明问题. 大家看看从去年年初到今年春节前的恒生指数涨势, 就知道港股去年是跑赢了A股, 这得益于国家推出的港股通中的深港通等措施, 是过去价格相对较低的内地蓝筹股一飞冲天, 带动了恒生指数的飙升; 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都从中获益非浅. 但是为了防范老千股而设立的准入条件也限制了中电华大科技和上海复旦, 最终这两家设计公司均未入围深港通名单, 无法得到从内地南下的资金的支持.

港股通包括沪港通和深港通, 是指香港和内地交易所中合格投资人可以购买对方交易所上市的相关的股票, 是大陆投资者投资港股的最主要渠道. 早先开行的沪港通标的股多为蓝筹股, 2016年12月15日开通的深港通则更多关注科技股. 当初深港通开通之前, 大家对于深港通可以平衡香港和内地科技股市盈率等估值差距发挥作用, 但是开通后实际要求港股公司必须是恒生各指数成分股, 同时评估期前半年内平均市值不得低于50亿港元.

这种要求实际上是条件非常严苛的要求, 从而使得包括中电华大科技和上海复旦等在内的一大批内地中小科技类上市公司无法入围, 反而在17年遭到抛售. 此前为了搏进入港股通, 各家企业都做了很多准备, 比如2014年1月8日, 复旦微电子由香港创业板成功转往主板市场, 并以新股票代码 '1385' 和新名称 '上海复旦' 进行交易, 一方面是为了做大做强, 另一方面也有在主板进入港股通的机会更大的可能.

又如在2016年的时候, 当时中电华大科技的股票简称还叫中国电子 (股票代码仍然是00085.HK, 最终控制人都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即CEC) , 后因CEC把集成电路相关资产整合在上海成立华大半导体而更名为现名. 00085一直是恒生中小科技股成分股, 具备了进入深港通的一个条件, 但是因为市值均值不达标而无法入围深港通名单, 该公司的市值长期在20-30亿港元区间内徘徊. 要想到达深港通的要求而入围进入内地合格投资者可购买港股名单, 中电华大科技的市值需要翻番并在深港通名单调整期前维持半年.

不过, 15年时的中国电子也有辉煌时刻. 它曾经因参与竞购美国芯片公司Atmel, 由黑石集团旗下的Senrigan基金注资, 股价从大约1.8港元快速上涨到超过4.8港元. 但因收购失败和业绩下滑*, 再加上后来的因人民币几次贬值 (曾经引发了多次A股熔断和科技股集体大幅下挫) 引起香港股市大跌, 以及未进入深港通等一系列原因, 00085.HK这家持有中国最早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港股上市公司从此进入漫漫熊途, 最低价跌至1港元附近, 至今还在该低位徘徊.

总结

尽管在港股上市的内地集成电路企业市盈率及市值远远低于其在A股上市的内地同行, 这中间或有套利机会, 假如中电华大科技 (00085.HK) 实现业绩改善或者展开并购而实现股价和市值上升, 从而达到深港通标准而进入内地投资者可购买港股名单, 但是因为大家对香港股市并不熟悉, 所以有经验的专业投资人也许更适合投资这些在港上市集成电路公司股票, 没有太多经验的个人投资者需高度谨慎.

*说明: 中电华大科技 (00085.HK) 在2016年的盈利是创纪录的10.62亿港元, 看似是较2015年有大幅增长, 但文章中此处说的 '业绩下滑' 是指2016年度的主业即集成电路设计及销售利润. 2016年, 中电华大科技的利润来源为集团确认出售中电科技及认购新中电光谷 (00798.HK) 股份产生的一次性收益6.21亿港元; 以及2016年度, 集团确认收购中电光谷31.88%股权产生的一次性账面收益(为负商誉)4.09亿港元. 这两项会计性利润的总额, 就已经接近当年的盈利, 加上16年获得的9000多万政府补贴, 这说明了其集成电路业务在当年实际是亏损.

因此, 文中 '业绩下滑' 是指中电华大科技在2016年的主业亏损, 而不是在其2017年业绩公告中所说的在获得2.21亿港元利润基础上, 而相对上年10.62亿港元利润有近80%的大幅下滑. 具体数据和分析请大家去各网吧翻看中电华大科技 (00085.HK) 年报.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