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兩連跌 | 2018年大中拖市場仍喜憂參半

按照傳統規律, 一開春就進入了農機行業的旺季, 但是今年1-3月份整體市場表現卻差強人意. 在常規農機品類中, 曳引車, 小麥機可以稱得上被業內矚目的兩大焦點, 其中曳引車作為動力機械的代表產品更是備受關注.

在經曆了2016, 2017連續兩年市場下滑後, 業內對於2018年大中拖市場寄予了無限的期待和希望, 系統分析近年來曳引車市場走勢, 結合當前的運行環境, 綜合來看, 總體發展態勢看好, 但是2018年仍是喜憂參半, 並不如意象中的樂觀, 四個觀點可供商榷.

一, 供需調整, 高位運行, 階段性穩定發展.

縱觀2008年以來大中拖市場銷量變化情況, 2008至2013年連續六年逐年遞增, 2009年增幅超過30%, 年度銷量超過30萬台;而在2014年, 大中拖市場銷量出現明顯下滑, 市場進入調整轉型期, 大中拖銷量47.36萬台, 同比下降超過8%;2015年市場出現反彈, 銷量超過58萬台;接下來的2016和2017連續兩年, 整體市場銷量出現連續下滑, 銷量維持在50萬台左右.

一直以來, 傳統品類產能過剩成為了制約行業升級的巨大障礙, 就拿大中拖為例, 據保守統計, 國內大中拖年產能超過80萬台, 而實際需求也就在40萬台左右, 這種過剩是結構性的, 是重複產出的後遺症. 伴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升級, 各農機品類的供需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剛性需求和理性消費正日漸成為農機市場的發展趨勢. 大中拖品類作為傳統品類的代表, 從長遠的發展角度分析, 無論是深松, 深耕, 規模化作業, 有機耕作還是 '以機換人' 等多種需求, 都必將註定前景十分廣闊, 但是從目前發展階段判斷, 2018年整體市場仍處於高位運行, 穩定運行的發展期, 供需調整, 新舊更替, 落後市場追趕將成為市場運行標籤, 預計年度銷量不會出現大起大落, 與2017年持平或略減, 整體銷量在48-50萬台左右.

二, 馬力段上延明顯, 市場競爭愈加細分.

從2017年大中拖銷售結構分析, 25—100馬力中拖仍然是市場銷售主流, 整體比重超過80%;而在100馬力以上大拖產品中, 140馬力以上產品增幅明顯, 150-180馬力段產品出現了超兩倍的增長, 馬力段上延趨勢十分明顯. 整體可以概況, 國內大中拖市場, 中型化產品為主流, 大型化產品為趨勢.

從2017年大中拖銷售區域分析, 傳統主銷市場均出現了飽和性齊聲下滑, 比如傳統農機的大市場東北三省, 再如山東, 河北, 江蘇, 新疆等, 下滑幅度均在兩位數, 個別區域下滑甚至超過30%, 這就讓人們充分感覺到普遍市場下行所帶來的無限壓力和淒慘, 與此同時, 個別區域如內蒙等出現了少見的上升趨勢, 但是體量增長幅度有限.

再者, 從國家補貼對大中拖政策調整層面分析, 農業部農機化推廣總站2月7日公示的《2018-2020年全國通用類農業機械中央財政資金最高補貼額一覽表(公示稿)》顯示, 國家對不同馬力段大中拖補貼額度有升有降, 其特徵總結有三, 一是, 針對兩驅機型, 提高了70到100馬力段補貼最高限額, 大於100馬力之後就執行同一標準, 以防止兩驅機型馬力盲目上延;二是, 在分檔補貼上, 提高了70到110馬力段的補貼額度, 降低了70馬力以下和110馬力以上的補貼最高限額, 以防止功率虛高作假;三是, 針對200馬力以上機型, 對200到210馬力最高限額提高了近2萬元, 最高補貼限額為129600元, 而210馬力及以上曳引車補貼限額降低超過3萬元, 和200馬力以上分檔補貼限額一樣, 都是129600元, 以穩定高端市場壟斷和價格虛高.

對於企業經營來講, 弄清楚主流和發展趨勢才能為後續發展確定努力方向. 面對競爭越來越細分的市場變化, 必須確立自身的優勢區域進行精耕細作, 提升產品品質, 優化親情服務, 才能贏得一席之地. 在發展戰略上, 則需順應國家政策導向, 才能獲得更為長久的發展.

三, 品牌亂象叢生, 價格競爭仍會繼續.

曳引車作為動力機械的代表產品更是備受關注.

自2004年開始, 一直到2014年, 農機補貼拉動成就了行業人士公認的 '黃金十年' , 2015年至今, 農業產業調整不斷深入, 這期間衍生形成了2600多家大大小小的農機企業, 以動力機械製造為例, 據不完全統計, 目前叫得上名的大中拖製造企業超過180家, 在連續下滑的市場競爭下, 雖然陸續有企業和品牌在消失, 但是也有新的企業和品牌進入.

伴隨著我國曳引車產業體系不斷完善, 部件由供應商製造, 整機由主機廠總裝的供應鏈合作模式成為了發展主流, 這種模式既成就了一線品牌的規模擴張和快速成長, 同時也造就了產品同質化的複製, 模仿和抄襲, 目前國內二三線大中拖品牌絕大多數出現在一線品牌製造駐地周圍, 藉助一線品牌開發形成的社會成熟資源進行著快速擴張, 以低價格衝擊市場, 著實讓規模企業措手不及. 進一步來看, 目前我國農機總動力保有量達到了9.72億千瓦, 曳引車保有量超過2400萬台, 其中大中拖超過650萬台, 巨大的保有量決定了我國農機動力市場已趨於飽和, 市場增量大部分來自於舊機更新, 面臨的局面可謂是僧多粥少, 各品牌之間競爭已經進入了水深火熱的 '近身肉搏' 階段.

另據統計, 2017年農機行業經營利潤率同比降低0.37%, 虧損企業達到8.9%, 部分企業經營出現困難, 而市場需求有限, 過剩產能要逐漸消化, 用戶收益降低, 購買積極性受挫, 預計2018年大中拖市場的價格競爭必將在所難免, 如何在惡性競爭下找准風險最小化的經營模式, 正成為了眾多農機製造企業和流通企業最直接的考驗.

四, 產品升級迫在眉睫, 可靠性, 差異化, 智能化仍是關鍵.

一直以來, 高端產品不足, 可靠性不足, 製造精細化不足, 工業設計智能化不足等短板, 拉大了國內大中拖產品和全球一線品牌的差距, 國內農機製造在技術研發, 工業設計, 工藝升級, 精益製造等環節仍需迎頭趕上.

產品質量如何, 用戶說了!為具體統計曳引車故障出現情況, 相關機構2017年對500名不同區域, 不同品牌, 不同馬力的使用2年以內國產曳引車用戶進行了故障匯總分析, 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 '三漏' 問題(漏水, 漏氣, 漏油), 比重超過18%;排在第二位的是發動機故障, 冒白煙, 無力等, 這也說明國三產品可靠性仍存在不足, 比重17.2%;排在第三, 第四位的是密封性差, 駕駛舒適性不足與操控變沉重, 比重分別在15%左右, 這說明用戶在駕乘舒適性, 智能化上的追求;排在第五, 第六位的分別是離合器故障和液壓件故障, 比重分別是9.5%, 7.8%;排在第七位的是儀錶, 燈光故障, 比重5.8%. 這項調查片面性難免, 但是已足以說明一些問題, 國內大中拖製造產業要升級, 必須在立足用戶體驗的基礎上進行實事求是的改進提升, 現在的用戶已經隨著年齡的年青化呈現出新的特徵, 可靠性, 舒適性, 智能化, 外觀靚麗等等都備受關注.

面對嚴峻的全球市場競爭, 國內大中拖產品升級已經迫在眉睫, 不升級就不能實現轉型和結構調整, 不升級就會讓巨大的體量規模成為沉重的 '包袱' , 對於任何一個農機企業來講, 2018年的升級轉型成效如何, 關乎成敗, 意義深遠.

不管環境如何變化, 有市場就有競爭. 對於大中拖企業而言, 2018年仍是憂喜交織, 生存而後謀發展, 信心最重要, 相信, 經得住市場競爭考驗的企業必將演繹出不同時期的別樣精彩.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