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萬億進口難破格局 | 貿易戰催促中國 | '芯' | 加快

華夏時報記者盧曉 北京報道

中美貿易摩擦益發凸顯了晶片產業的戰略地位.

3月23日, 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總統備忘錄, 計劃對至少5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徵收25%的關稅, 並將制定新的投資限制條款. 而除了希望減少1000億美元貿易逆差等要求外, 美方發布的301調查報告還對我國晶片產業獲取境外企業智慧財產權的方式, 以及跨境收購等有所指責.

晶片對我國資訊產業至關重要. 我國是最大的晶片使用市場, 但卻長期依賴進口. 而相對穩固的全球晶片產業格局中, 國內企業也處於弱勢地位. 假如中美貿易戰發生, 晶片是否能被雙方作為遏制對手的一個籌碼? 提高晶片自給率已經迫在眉睫, 而在美韓等晶片巨頭多年的技術積累下又將如何追趕? 或許AI晶片能講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貿易戰籌碼?

中美貿易戰的硝煙尚未燃起, 如何打已經成為熱議話題.

業內有消息稱, 為減少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 中國或將把部分向韓國和台灣地區廠商採購的晶片訂單轉向美國. 但也有觀點認為, 如果貿易戰加劇, 中國在制定後續貿易戰清單時或許會對進口晶片加收關稅, 從而增強本土廠商的競爭力.

晶片在中美貿易戰中地位凸顯的原因之一在於, 中國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晶片消費市場, 但長期以來, 我國整合電路嚴重依賴進口, 貿易逆差持續擴大.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 (CSIA) 的統計數據顯示, 2017年我國整合電路的產品需求達到1.40萬億元, 但國內自給率僅為38.7%. 同樣來自CSIA的統計數據顯示, 2017年我國整合電路進口額超過2600億美元, 已經替代原油成為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 同時整合電路的貿易逆差在2017年再創新高, 達到1932億美元.

在強大的晶片進口需求中, 美國是我國重要的晶片進口國. 商務部2017年5月發布的《關於中美經貿關係的研究報告》顯示, 美國出口的15%的整合電路都銷往中國.

事實上, 在晶片產業巨大貿易逆差面前, 中國早已成為美國晶片廠商的重要市場.

財報顯示, 高通 (Qualcomm) 2017財年在中國大陸的營收為145.79億美元, 佔到總營收的65%. 而早在2010年, 高通中國大陸市場的營收比重就達到29%, 超越韓國成為其最大市場. 而另一家存儲晶片巨頭美光 (micron) 2017年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營收達104億美元, 占其總營收的51%. 而中國大陸市場在美光總營收中的比重在2013-2016年間都保持在40%以上.

IHS半導體分析師何暉認為, 貿易戰對大宗商品或者製造業會有較大影響, 但對雙方晶片行業的影響不會太大. 她對《華夏時報 (公眾號: chinatimes) 》記者表示, 我國的中高端晶片目前主要還是靠進口, 國內能取代的資源有限. 中國是主要的晶片使用大國, 對這塊兒的限制對雙方都不利.

賽迪顧問整合電路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劉堃則對《華夏時報 (公眾號: chinatimes) 》記者表示, 如果貿易戰打響, 一些我國能自主製造的晶片有可能提高關稅. 但他也同時提道, 現在國內, 全球的晶片行業局面已經相對穩固, 中國想通過增加關稅的模式來打貿易戰的可能性比較小.

行業格局中的尷尬地位

晶片行業格局目前十分穩固.

以存儲晶片為例, 據《華夏時報 (公眾號: chinatimes) 》記者了解, 目前全球兩大主流存儲器DRAM和NAND Flash已經形成相對壟斷格局. 2017年三星, SK海力士和美光3家共計佔95%的DRAM市場, 而NAND Flash市場則被三星, 東芝, 西部數據, 美光, SK海力士和英特爾6家瓜分.

而在移動端的晶片領域, Counterpoint對2017年三季度的統計數據顯示, 高通以超過40%的份額位居第一, 蘋果以20%的份額位列第二, 後續依次是聯發科, 三星以及國內的海思, 展訊. 需要提及的是, 2016年Q3的市場份額排名與之完全一樣, 只是具體數字有所出入.

在市場份額處於弱勢背後, 中國企業在全球晶片產業格局中長期處於中低端領域.

據《華夏時報 (公眾號: chinatimes) 》記者了解, 現在我國能自主製造類比, 分離等低端晶片, 但邏輯, 存儲等高端晶片目前都無法自給. 此外, 紫光展銳, 華為海思等企業還能夠生產手機所用的射頻晶片和基帶晶片. Counterpoint在上述報告中指出, 海思和展訊當期分別佔據8%和5%的市場份額. 但據記者了解, 海思的麒麟晶片都用於華為自身, 外部還沒有採用.

中國企業在全球晶片產業鏈上也較為弱勢. 劉堃告訴記者, 在設計, 製造, 封測等眾多環節中, 中國企業僅在較為低端的封測領域處於第一梯隊.

外患的同時還有內憂. 中國晶片企業的本土戰場, 已有許多國際晶片巨頭前來建廠, 搶奪市場份額.

最新的建廠消息來自於韓國三星. 3月28日, 三星在陝西西安的半導體工廠二期宣布投建. 三星中國方面對《華夏時報 (公眾號: chinatimes) 》記者表示, 西安半導體工廠一期的累計投資金額達到100億美元, 目前已經有生產線全線運行. 而二期生產線投資規模在70億美元左右.

三星中國方面還對《華夏時報 (公眾號: chinatimes) 》記者表示, 中國是快閃記憶體晶片的最大市場, 同時聚集著全球主要的手機, IT廠商. 但目前的生產線產能無法滿足三星和合作商的需求, 因此需要擴建生產線.

中國晶片未來

中國提升晶片自給程度已經迫在眉睫.

國家層面已經高度重視.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 整合電路被列入實體經濟發展的首位. 而在資金方面, 2014年我國就成立了國家整合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來扶持晶片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 據記者了解, 投資資金一期超過1387億元. 而2018年1月, 有消息稱, 該基金的第二期募資也已經啟動, 預計規模達到2000億元.

而中國企業還試圖採取走出去併購的模式.

紫光集團曾在國內外的晶片領域掀起一連串併購. 在國外併購中, 2016年, 在紫光集團曾試圖以240億元入股西部數據最終流產後, 雙方在當年9月宣布成立合資公司, 其中紫光集團旗下紫光股份持股51%. 而在2015年, 紫光集團還傳出試圖以230億美元收購美光, 但也因國家安全問題最終落空.

劉堃認為, 對於我國晶片產業來說, 製造是未來相對能夠快速突破的一個環節. 他告訴《華夏時報 (公眾號: chinatimes) 》記者, 國內12英寸的晶片生產線在加速建設, 目前在建或者準備建設的有20多條. 他預計, 2020年左右, 國內晶片企業在製造環節會實現比較快的發展.

中國晶片企業紛紛投入重金. 在存儲晶片領域, 紫光集團旗下的長江存儲投資240億美元的3D NAND Flash生產線, 福建晉華首期投資370億元的DRAM利基型晶片生產線, 以及合肥長鑫總投資494億元的DRAM生產線, 此前都預計在2018年投產.

但我國目前晶片依賴進口的局面並不源於缺錢.

何暉認為, 國內晶片無法擺脫進口依賴症, 源於技術很難超越. 國外晶片巨頭的技術積累了幾十年, 中國企業還有漫長一段路. 她對《華夏時報 (公眾號: chinatimes) 》記者表示, 美國有自己的產業保護, 不希望中國太快超越. 劉堃也對《華夏時報 (公眾號: chinatimes) 》記者表示, 中國晶片企業在技術方面整體來說相對落後. 此外, 一些晶片巨頭的技術基礎非常雄厚, 一些智慧財產權無法避開.

但值得注意的是, 隨著人工智慧的爆發, 寒武紀, 地平線, 深鑒科技等國內AI晶片領域的初創企業紛紛拿到融資. 劉堃認為, 針對定製化的晶片改造, 有利於國內晶片企業提前佔領特色領域. 但他也認為, 雖然我國在AI晶片領域相對走在前列, 但是這種爆發源於下遊應用的帶動. 如果應用沒有起來, 還是會影響到整個市場.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