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福講到, '有些企業拿到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 卻根本沒有實力生產汽車, 而是藉著' 資質' 四處找投資;而很多有能力, 想要生產新能源汽車的企業, 卻得不到生產資質' , 讓人深省.
在目前獲得獨立新能源車生產資質的15家企業中, 充斥著多家沒有造車背景, 甚至大眾聞所未聞的小企業, 而一些有實力, 渴望進軍新能源領域的企業, 卻被擋在了門外.
李書福發表演講 郭躍攝
3月28日, 作為嘉賓的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 在2018智能汽車國際研討會上的一番話, 讓大家將目光從本應是全場焦點的智能汽車, 轉向了汽車界另一大熱門產業——新能源准入機制.
向來說話大膽的李書福在演講時講至激情處, 犀利地質疑了獨立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審批中出現的不公現象, 他說, '有些企業拿到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 卻根本沒有實力生產汽車, 而是藉著' 資質' 四處找投資;而很多有能力, 想要生產新能源汽車的企業, 卻得不到生產資質. '
話中雖多少透露出李書福對吉利新能源未獲得資質的不滿和抱怨, 但也確實反映出了在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審批中存在的問題.
'審批關門' 企業犯難
回顧2016年3月16日, 北汽新能源成為第一家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 至2017年5月22日, 江淮大眾獲得此資質, 一年多時間內共有15家企業獲得新能源生產資質. 然而此後, 相關部門雖未明確表示暫停新能源車生產資質的申請, 但至今再無一家企業獲得此資質.
遙遙無期的 '審批關門' 讓眾多已經做好準備生產新能源汽車的企業無所適從. 這其中就包括了眾多 '名聲打得響亮' 的造車新勢力, 如蔚來, 車和家, 小鵬汽車等, 它們只能通過與傳統車企合作, 從而獲得生產資質. 對此, 全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一些造車新勢力因為自身硬性條件無法滿足申請要求, 因此無法獲得新能源車生產資質.
可見, 這類企業無法通過申請是情理之中;然而, 還有諸如長安新能源, 吉利新能源等實力足夠的企業, 也將受到牽連. 當記者提出, 新能源車生產資質申請將在何時重啟或將有哪方面的調整時, 崔東樹表示難以估計, 並說到, '隨著政府機構改革的推進, 或許需要等到各方面機構調整, 完善後, 新能源車生產資質申請才會得以改進並繼續推動實行. '
牆外擠破頭 牆內亂糟糟
牆外的企業絞盡腦汁想擠進來, 那牆內的 '幸運兒' 們就踏踏實實地造新能源車了嗎?對此, 我們不妨看看15家已經獲得獨立新能源車生產資質的企業表現如何.
其中, 首家獲得新能源車生產資質的北汽新能源, 依靠政策推動和屬地優勢, 在2017年共銷售汽車103199輛, 同比增長136.2%, 高居新能源行業銷量亞軍, 擁有一個牌照無可厚非;此外, 15家企業中, 蘭州知豆, 奇瑞新能源, 江鈴新能源銷量也屬不俗, 都可擠進新能源銷量前十.
但是繼續觀察就可以發現, 15家中大部分都是缺少造車背景, 甚至聞所未聞的企業. 讓我們從獲得新能源生產資質先後的時間線看起.
第2家獲得生產資質的長江汽車, 其目前在售車型僅有大客車, 商務車, 中巴車和物流車, 而在乘用車領域, 其在2016年4月17日就已經亮相的小型純電動SUV逸酷, 至今已杳無音信.
第3家獲得生產資質的是隸屬於北京長城華冠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途汽車, 而至今, 其產品庫中也僅有一款號稱中國純電動高性能跑車的K50, 高高在上的定位讓它看起來更像是空中樓閣.
接下來, 敏安汽車, 記者在登陸其官網查詢車型時, 網站只顯示了資料整理中……
敏安汽車官網
之後, 作為著名的零部件企業, 萬向集團在造車方面卻似乎並不在行, 其純電動高性能跑車Karma也是不知何時才能落地.
繼續, 金康新能源, 記者未能在網上找到其公司主頁……
第9家獲得資質的國能新能源則表現稍好, 其在2017年12月5日終於正式下線了旗下首款車型——基於老掉牙的薩博9-3平台打造的NEVS 9-3純電動轎車.
下面, 造車新勢力中終於有企業獲得新能源車生產資質, 即雲度新能源. 並且在2018年3月28日, 其首款車型純電動小型SUV——雲度π3正式上市, 補貼後售價為10.98萬-12.58萬元, 其之後市場表現如何尚不可知.
其後, 相繼獲得新能源生產資質的河南速達, 浙江合眾, 陸地方舟, 相信對它們有了解的消費者也是少之又少. 而記者還有幸參觀過陸地方舟位於江蘇如皋的體驗店, 看著店內眾多遠離時代的車型, 感覺多少有些無奈.
位於江蘇如皋的陸地方舟體驗店 郭躍攝
而截至目前, 最後一家獲得新能源生產資質的江淮大眾, 江淮, 大眾兩家企業雖都是大名鼎鼎, 但兩家企業於2017年3月27日才正式建立的合資公司, 資曆尚淺. 而按照規劃, 其首款產品將於2018年才正式推出, 市場表現如何, 讓我們拭目以待.
看過記者粗略的整理, 相信大家也對這15家獲得了新能源車生產資質的企業有所了解, 而對於這其中為何存在這麼多名不見經傳的企業, 記者繼續追問了崔東樹. 崔東樹談到, 申請新能源車生產資質, 一般都需要當地政府推薦, 與當地發改委等有密切關係, 而各地都把爭取新能源車生產資質當做發展經濟的機會, 所以無論企業實力強弱, 都把搶得一個生產牌照當做重中之重, 因此眾多小企業卻在當地政府的支援下獲得了新能源車生產資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