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的新零售: 騰訊請客吃飯 | 阿里帶頭衝鋒

幾天前, 高鑫零售發布了阿里入住以來的首份財報. 數據顯示, 2017年, 高鑫零售共實現營業收入1023.20億元, 同比增長1.9%;淨利潤為30.20億元, 同比增長14.9%.

作為首任高鑫零售非執行董事及主席的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也發表了首份股東公開信.

公開信比較簡短, 但提到兩個點值得玩味:

一是堅持新零售的三大核心策略: 門店數字化改造, 多業態多渠道發展, 重新定義大賣場.

二是阿里巴巴賦能合作夥伴, 從來不是半信半疑半心半意, 而是全心全意全力以赴.

第一點比較好理解, 阿里入局高鑫零售, 看中的就是高鑫旗下歐尚, 大潤發的線下零售資產. 截止到2017年, 高鑫零售共有461家門店, 遍及226個城市及29個省份, 自治區及直轄市. 這些零售門店將直接變成阿里新零售的一線戰場.

阿里對於高鑫的互聯網改造, 首先集中線上下商超的數字化上, 比如將過去母嬰區, 兒童區的傳統按品類劃分的方式推倒重來, 重新聚合成不同的智能板塊, 除此之外, 這些線下店還承載著天貓落地線下的重任——天貓超市百萬件貨品已在華東地區20個城市167家大潤發上架.

第二點顯然是衝著騰訊來的: 過去一年裡, 騰訊在零售領域布局很多, 且出手很快: 先是牽手永輝, 然後攜永輝入股家樂福中國;一周不到, 再攜手京東, 蘇寧, 融創入股萬達商業, 又馬不停蹄的投資了海瀾之家.

騰訊在新零售提出了兩條 '鐵律' , 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騰訊對於零售業的態度: 一是堅持賦能的原則, 做零售業的賦能者, 馬化騰說的更直接: '我們不是做零售, 甚至不做商業, 只做是連接' , 其次是 '去中心化' 的智慧零售解決方案, 這顯然是衝著阿里的中心化的零售終端思路來的. 阿里近期一系列內部會議都提及, 阿里所引領的新零售變革所秉持的中心, 是 '以用戶為中心' , '以合作夥伴為中心' .

兩個巨頭, 在各自領域開疆拓土, 終於在新零售這個領域, 碰撞了.

那麼騰訊對待新零售和阿里對待新零售究竟有什麼區別, 網上分析的文章有很多, 我簡單從我個人的簡單來說說我的觀點.

騰訊是請客吃飯, 阿里是帶頭衝鋒

騰訊和阿里在新零售這塊最大的區別在於對待合作夥伴上, 騰訊是把半條命交給了合作夥伴, 而阿里則是要全心全意全力以赴.

不好說誰對誰錯, 但這種觀念上的差異, 也體現在投資風格上.

上圖是騰訊在過去幾年的投資情況, 可以看到的是, 騰訊的投資金額和數量是逐年增加的, 換句說, 某種程度上, 騰訊已經成為中國本土最大的PE機構.

騰訊投資部門主要由兩部門組成, 產業共贏基金與投資併購部, 其實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 主要分戰略投資和早期投資, 戰略投資就是類似投資京東, 而早期就是更關注一些早期創業項目, 整個投資風格是貫穿整個企業發展周期的.

而阿里這邊投資更偏業務, 換句話說更是基於業務上下遊的協同和打通, 比如阿里之前投資和收購了辰森和二維碼, 兩家做企業參與SaaS服務的公司, 口碑本地生活事業部總經理同時兼任辰森的CEO.

阿里大手筆布局餐飲, 背後的原因是, 阿里是一整套面向全球的商業基礎設施平台, 他要打通從零售, 數據, 交易, 物流, 信用等各個節點的所有環節, 他終極目的是要提升整個商業在社會中的運作效率. 因此, 將其納入阿里零售產業的版圖, 對其進行強有力的互聯網升級改造, 最終和上下遊服務形成聯動和串聯, 變成行之有效的服務體系, 這才是阿里要做的.

餐飲是新零售的重要一環, 比如阿里現在孵化的盒馬鮮生, 以及騰訊和永輝超市弄的超級物種, 都是零售+餐飲的結合體. 以前購物不能在店裡吃東西, 結完賬才行. 現在好了, 不但可以一邊逛一邊吃, 不但能吃到全球的美食, 還能半個小時就能拿到網上下的訂單, 這無疑大大提升了購物的效率和體驗.

自從阿里提出新零售的概念, 現在阿里也開始大手筆的布局線下, 聯合了大潤發, 銀泰, 百聯, 蘇寧, 口碑, 餓了麼等等夥伴一起推進新零售, 形成了八路縱隊的格局.

阿里是帶頭衝鋒, 騰訊是請客吃飯

我們可以做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 騰訊對待新零售是請客吃飯, 大家聚在一起, 平時聊聊天扯扯淡, 沒事再一起聚個餐, 有好處大家一起分點福利, 不想參加也沒關係, 但關係總是好的, 對你總是不錯的, 也不要求你啥, 其樂融融, 總之比較鬆散和諧.

阿里做新零售是大哥帶著小弟衝鋒, 一榮俱榮, 一敗俱敗.

為什麼這麼比喻呢?因為騰訊的想法, 本質上就是請客吃飯的想法, 先把大家先聚到一快, 不管認識的, 還是不認識的, 有過節的沒過節的, 總之在騰訊系這個大家庭體系下, 大家先熟悉認識一下. 因此, 表面上顯得比較 '溫和' . 但騰訊對被投資企業之間的整合能力就會相對比較弱. 例如最近在打車領域打起來的美團和滴滴, 以及在電商領域互為競爭對手的拼多多和京東.

阿里則相反, 在過去一年多的投資中, 阿里主導的, 獨立投資的佔到38%, 領投的佔40%, 二者合計達到78%, 阿里對於投資項目, 大部分都是領投或者獨立投資, 控股的也不在少數. 在外界看來就會顯得比較 '霸道' .

但要真正的實現商業變革, 對阿里巴巴來說, 對零售業的夥伴來說, 都是一個全方位, 全鏈路的深刻的改造, 這必然要求更強的意志和更堅決的執行力, 而這也是為什麼阿里在新零售的生態體中顯得' 霸道 '的本質原因. 而反過來, 如果目標不是商業變革而是流量變現, 則只需要抓住流量一頭, 對併購入股的公司的具體運作根本無需接入, 這是騰訊在其合作夥伴中顯得' 開放 '的內核.

這裡我們就要談到騰訊對於投資的邏輯了. 本質上, 騰訊是追求全領域的打通, 騰訊在交通出行, 零售, 文娛, 智能硬體, 互聯網金融各個領域多方出擊, 但其實我們仔細研究一下就能發現, 騰訊的投資主要還是集中在泛娛樂文娛領域, 這跟騰訊的基因有很大關係. 但騰訊最核心的兩個領域, 遊戲和社交, 騰訊幾乎沒怎麼投資, 原因很簡單, 騰訊在這兩塊幾乎是壟斷地位, 微信用戶現在已經10億了, 遊戲佔據了整個遊戲行業半壁江山.

騰訊投資的邏輯, 本質上是流量換資源. 劉強東在書裡說過, 之前易迅也靠騰訊導流, 但怎麼也賣不好, 現在接入了騰訊的流量, 效率是過去的兩倍, 就是這個道理. 騰訊通過流量和資本的優勢, 快速進入每一個賽道扶持現有的優勢企業, 推動其快速成長, 從而獲得超值的投資回報. 在騰訊年報上, 我們已經看到這種投資帶來的價值了——騰訊發布的年報中披露, 騰訊的收益很大一部分是靠易鑫, 搜狗, 以及東南亞電商公司Sea上市獲得的, 說騰訊是一家收流量稅的投資公司, 一點不為過.

新零售爭的到底是什麼?其實是流量入口

既然騰訊可以靠自己的投資獲得如此超高倍的收益, 那騰訊為什麼要布局新零售, 和阿里虎口奪食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 零售行業, 是未來數據和流量的來源之一.

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一是在未來幾年, 大量的的線下業務會互聯網化, 從非互聯網到互聯網這中間, 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這是大趨勢. 而這其中, 用戶資訊, 流量, 交易, 社交等各個傳統線上的產品, 會逐漸和線下融合.

其次是, 儘管阿里已經是零售帝國了, 但和零售總量相比, 還是非常小, 更何況線上只佔總零售的三分之一, 換句說還有三分之二的市場沒有消化.

傳統零售+X(生鮮, 餐飲, 娛樂, 親子)' 等多種新形態的零售形式已經初具雛形, 其次, 圍繞支付流量數據和線下場景的重構, 阿里和騰訊已經開始布局了. 老實說, 微信支付與線下商超之間仍缺少實質性關聯. 阿里的盒馬鮮生對於微信支付這種支付工具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一旦阿里線下零售全部完成支付入口的獨家化, 微信支付將面臨無地方落地的窘境. 零售這個行業還是很看規模效應的, 一旦規模形成了, 翻盤就真的很難了.

2016 GoodChinaBrand | ICP: 12011751 | China Ex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