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朝一日, 笨重的攝像器材將被常不離手的手機替代, 更多的創意, 精彩瞬間可以被手機方便地記錄, 人人都是生活的導演. 今年春節前,著名導演陳可辛發布的短篇作品——《三分鐘》在網路上一片大火. 當所有人都被短片中母子短暫的團圓感動時, 當所有人都被短片中精美的畫面, 獨特的視角所震撼時, 最讓人驚豔的, 莫過於這精彩感人的短片全程僅由Iphone X進行拍攝. (圖: 電影《三分鐘》幕後花絮中, Osmo Mobile架設IPhone X進行拍攝) 但就在《三分鐘》刷爆朋友圈的同時, 一篇質疑IPHONE X的文章在社交網路火爆了起來, 文章列舉了陳可辛在拍攝這部影片時所採用的各種攝影輔助設備, 並表示Iphone X可能是這部影片中最不重要的器材. 幕後花絮中頻頻出現的大疆Osmo Mobile等雲台產品, 也佐證了這種說法. (圖: 陳可辛在查看手機拍攝的畫面) (圖: 《三分鐘》電影拍攝期間使用的大疆雲台) 確實, 雲台技術讓人類突破了生理局限, 讓手機拍攝的視頻也能有大片的質感, 畫面既沒有抖動也沒有變形, 且異常平穩流暢, 給人專業級的視覺感受. 普通人手持手機拍攝, 最難克服的就是心跳, 呼吸, 路面震動等對拍攝造成的抖動. 最早期的相機穩定器——斯坦尼康在攝像機為王的時代解決了移動中相機拍攝的穩定問題, 但由於其純機械結構不僅重量大, 造價高, 而且對攝像師的操控和經驗有極高要求. 而近幾年出現的電子穩定器相比起來操作簡便且效果顯著, 所以後來越來越多的電影人開始選擇斯坦尼康+電子穩定器的組合, 甚至直接選擇電子穩定器. (圖: 斯坦尼康穩定器) 那麼電子穩定器 (也可稱之為雲台) 是如何誕生, 又一步步成為讓每個人都能拍大片的好幫手呢. 這背後是科技界長達數十年的努力, 而大疆更是這個領域不得不提的創造者. 據說, 最早的雲台是軍用領域的光電吊艙, 主要用於偵察和監測, 其造價之高昂和獲得之難度不言而喻, 後來逐漸出現了載人機的航拍吊艙和模型直升機舵機雲台. 舵機雲台原理是使用飛控計算的姿態角反向給到舵機, 舵機轉動個角度後將相機掰回來. 然而由於舵機的間隙大, 響應速度慢, 性能非常差. 而在2007年大疆在做直升機飛控的時候, 已經開始想辦法處理直升機掛載攝像機時的抖動問題. (圖: 早期的舵機雲台) 當時有很多家航拍公司以及設備公司都在想辦法提升舵機雲台的性能, 但都無法很好的解決抖動的問題. 當時除了使用舵機, 國際上還有一種映像穩定技術是上雷射陀螺和冗餘軸穩定,. 但這種解決方案的重量達幾十千克, 一般掛載在有人機上, 這樣的方案顯然是不適用於小型多旋翼. (早期的航拍大多由直升機掛載攝像機進行拍攝, 不僅成本高昂, 且畫面穩定性較差) 然而, 正如那首歌所唱的一樣, '不是我不明白, 是這世界變化快' , 科技的發展往往能讓一些嗅覺敏銳的公司率先發現, 並搶佔先機. 據小道消息, 2009年剛剛成立三年的大疆突發奇想, 嘗試用無刷電機直驅的方式來做雲台. 當時, 電機直驅的概念才剛開始在工業界傳遞. 因為這項技術減少了減速機的細分, 電機本身控制的粒度要求瞬間就提升了兩個數量級, 工業界對認為用電機直驅來做雲台基本不太可能. (圖: 電機直驅) 但你永遠不能低估了一家創新型公司的力量, 它們似乎就是為 '顛覆' 而生. 曆史上很多偉大的公司在其創業初期也都如此, 在某個特別的節點, 抓住了某個不起眼的機會, 最終改變了一個行業. 事實也是如此, 2012年, 大疆最終在電機直驅的三軸穩定器上有了突破, 在德國紐倫堡 toy fair 展會上正式發布了Z15. 這是世界首款無刷直驅陀螺穩定增穩雲台, 更是全球首個民用高精度雲台. 這款雲台可以掛載NEX5 / NEX7微單, 配合S800系列的多旋翼飛機和悟空M飛控, 首次將遙控航拍方案降到了民眾可以負擔的價格. (圖: 大疆Z15系列雲台) 自從Z15推出後, 市面上和一些開源平台上開始出現俄羅斯2軸雲台的開原始碼,有了這套2軸的代碼, 國內的雲台產品開始衍生, 但由於當時它們都是2軸再外加1軸的實現原理, 性能都上不了檯面. 2014年4月, 大疆推出首款手持雲台Ronin. 也正是從這時開始, 大疆將自身在天空端的技術優勢移植到地面, 悄然完成了對地面端的戰略布局, 大疆內部將這一戰略歸納為 '高築牆, 廣積糧, 緩稱王' . Ronin瞄準專業級攝像市場, 以更大的電機去承載專業相機的重量和攝影師對平滑畫面的要求. (圖: 2014年4月, 大疆推出首款手持雲台Ronin) 在做Ronin的同時, 新的機載雲台也在開發, 在推出phantom 2 vision系列飛機+相機的一體機後, 大疆繼續在機載雲台的技術突破上深挖. 後來大疆在2014年4月推出的phantom 2 vision plus, 成為當時全世界的第一套航拍一體機; 與此同期發布的還有phantom 2 + H3-3D 3軸gopro雲台, 這兩款克服了小型雲台技術瓶頸的機器, 使得雲台技術在低端航拍市場得到開發和普及. (圖: phantom 2 vision克服了小型雲台技術瓶頸, 為雲台技術的普及打下了基礎) (圖: 掛載在Inspire 1上的雲台相機) 2014年11月, 大疆發布了inspire1 + x3相機雲台套裝. 此時, 大疆已經完成了技術的原始積累, 尤其是在加入了奧林巴斯和松下組建的M4/3陣營後, 獲得了大尺寸CMOS成像方案 (安霸方案) 和更高成像質量的成像方案. 經過近1年的潛心研發, 大疆推出M4/3畫幅的一體雲台相機, 成像質量上質的飛躍讓Inspire 1迅速稱霸了准專業航拍器材市場. 藉助一體雲台相機小巧便攜的特點, 大疆在2015年趁熱打鐵推出OSMO系列產品, 這也是全球第一款一體化手持雲台相機, 基本奠定了後來市場上所有手持雲台的基本形態和工作原理. 至此, 大疆在手持雲台領域, 已經具備了兩個 '拳頭' 產品, 即面向專業級攝影的Ronin系列及面向大眾消費人群的OSMO系列. 藉助技術優勢, 大疆迅速完成了地面端的戰略布局. (圖: 大疆OSMO系列手持雲台) 時間到了2016年, 大疆再次創造了機載雲台的新記錄: Mavic Pro上掛載的雲台相機是量產消費產品中最小的3軸機械雲台 (寬度36.5mm) . 同年, 國內移動互聯網市場發展迅猛, 智能手機更新換代加速, 短視頻成為了行業最火熱的風口. 這一年, papi醬廣告拍出2200萬元天價; 人均流量消耗最高的APP不是微信, 而是短視頻應用快手; 今日頭條宣布投入10億元補貼短視頻創作者; 澎湃新聞創始人邱冰辭職下海創辦梨視頻; 微博, 騰訊, 阿里等巨頭紛紛拼補貼拼政策拼流量, 來勢洶湧, 內容創業波瀾壯闊. (圖: 短視頻風口湧現) 相對於專業級的無人機市場, 手持影像市場 '門檻較低' , 充滿想象空間, 國內手持雲台市場的競爭加劇, 各大廠商等紛紛推出新品, 也正是在這一年的9月, 大疆誕生了第一款手機穩定器OSMO Mobile. 2017年4月, 大疆在專業攝影機穩定器上再發力, 推出了Ronin的升級版Ronin 2, 以更大的負載能力, 更強的動力系統和穩定性承載專業攝影師的嚴苛要求和更多創意, 進一步拓展其在專業影像製作市場的地位. (圖: 大疆首款手持手機雲台Osmo mobile) 今年1月初, 大疆在 CES2018 上發布了兩大手持穩定器產品, 用於單反和微單的單手持雲台如影S, 以及萬眾期待的Osmo Mobile的升級版靈眸OSMO Mobile 2. 跟第一代相比, OSMO Mobile 2採用了全新的結構設計, 工業設計上將原本的鎂合金機身換成了高強度複合材料, 整體機身重量僅為485g, 在收起後體積也比第一代小了很多, 形狀也更規則, 這使得收納更方便, 也更便於攜帶. 最讓人興奮的是, 在續航翻倍的同時, OSMO Mobile 2的售價僅為899元, 降至上一代一半. '這可能是大疆有史以來最低價的一款產品' , 有媒體將此解讀為大疆在手持穩定器市場發展思路的調整, 即通過低價高質的商品去降低 '專業級手機攝影' 的門檻, 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 進而開啟一個更加廣闊的消費藍海. (圖: OSMO Mobile 2) 現在, 我們再來複盤大疆是如何一步步奠定自身在無刷直驅雲台的行業先驅地位的, 2009年: 大疆創新突發奇想開始嘗試用電機直驅方式做雲台. 2012年: 世界首款無刷直驅陀螺穩定增穩雲台大疆Z15面世, 奠定了大疆在空中領域的絕對技術優勢. 2014年: 在空中領域 '獨孤求敗' 的大疆推出首款手持雲台Ronin, 開始將天空端的技術優勢移植到地面, 首先瞄準的是專業級影像市場. 2015年: 大疆推出全球首個一體化手持雲台相機OSMO, 正式進軍消費級影像市場. 讓普通人也能感受雲台的魅力. 2016年: 大疆推出OSMO Mobile, 讓雲台和手機成為 '搭檔' . 搭載著世界上最小的雲台的Mavic Pro面世, 大疆雲台技術再突破 2017年: 大疆發布針對專業攝像機的雲台系統Ronin 2, 進一步進軍專業影像製作領域 2018年: OSMO Mobile 2面世, 售價更加 '親民' , 購買門檻更低. 自大疆開創無刷直驅雲台技術, 成為行業的開拓者, 在近5年的時間裡不斷地樹立行業新標杆, 始終保持著領頭羊的身份. 據小編粗略統計, 截至目前大疆已推出30餘款與無刷雲台有關的產品, 這項技術的成功應用, 讓更多專業用戶和大眾消費者享受到技術帶來的便利和變革. 希望大疆能再接再厲, 推出更多令人驚歎的雲台產品.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或許有朝一日, 笨重的攝像器材將被常不離手的手機替代, 更多的創意, 精彩瞬間可以被手機方便地記錄, 人人都是生活的導演. 今年春節前,著名導演陳可辛發布的短篇作品——《三分鐘》在網路上一片大火. 當所有人都被短片中母子短暫的團圓感動時, 當所有人都被短片中精美的畫面, 獨特的視角所震撼時, 最讓人驚豔的, 莫過於這精彩感人的短片全程僅由Iphone X進行拍攝. (圖: 電影《三分鐘》幕後花絮中, Osmo Mobile架設IPhone X進行拍攝) 但就在《三分鐘》刷爆朋友圈的同時, 一篇質疑IPHONE X的文章在社交網路火爆了起來, 文章列舉了陳可辛在拍攝這部影片時所採用的各種攝影輔助設備, 並表示Iphone X可能是這部影片中最不重要的器材. 幕後花絮中頻頻出現的大疆Osmo Mobile等雲台產品, 也佐證了這種說法. (圖: 陳可辛在查看手機拍攝的畫面) (圖: 《三分鐘》電影拍攝期間使用的大疆雲台) 確實, 雲台技術讓人類突破了生理局限, 讓手機拍攝的視頻也能有大片的質感, 畫面既沒有抖動也沒有變形, 且異常平穩流暢, 給人專業級的視覺感受. 普通人手持手機拍攝, 最難克服的就是心跳, 呼吸, 路面震動等對拍攝造成的抖動. 最早期的相機穩定器——斯坦尼康在攝像機為王的時代解決了移動中相機拍攝的穩定問題, 但由於其純機械結構不僅重量大, 造價高, 而且對攝像師的操控和經驗有極高要求. 而近幾年出現的電子穩定器相比起來操作簡便且效果顯著, 所以後來越來越多的電影人開始選擇斯坦尼康+電子穩定器的組合, 甚至直接選擇電子穩定器. (圖: 斯坦尼康穩定器) 那麼電子穩定器 (也可稱之為雲台) 是如何誕生, 又一步步成為讓每個人都能拍大片的好幫手呢. 這背後是科技界長達數十年的努力, 而大疆更是這個領域不得不提的創造者. 據說, 最早的雲台是軍用領域的光電吊艙, 主要用於偵察和監測, 其造價之高昂和獲得之難度不言而喻, 後來逐漸出現了載人機的航拍吊艙和模型直升機舵機雲台. 舵機雲台原理是使用飛控計算的姿態角反向給到舵機, 舵機轉動個角度後將相機掰回來. 然而由於舵機的間隙大, 響應速度慢, 性能非常差. 而在2007年大疆在做直升機飛控的時候, 已經開始想辦法處理直升機掛載攝像機時的抖動問題. (圖: 早期的舵機雲台) 當時有很多家航拍公司以及設備公司都在想辦法提升舵機雲台的性能, 但都無法很好的解決抖動的問題. 當時除了使用舵機, 國際上還有一種映像穩定技術是上雷射陀螺和冗餘軸穩定,. 但這種解決方案的重量達幾十千克, 一般掛載在有人機上, 這樣的方案顯然是不適用於小型多旋翼. (早期的航拍大多由直升機掛載攝像機進行拍攝, 不僅成本高昂, 且畫面穩定性較差) 然而, 正如那首歌所唱的一樣, '不是我不明白, 是這世界變化快' , 科技的發展往往能讓一些嗅覺敏銳的公司率先發現, 並搶佔先機. 據小道消息, 2009年剛剛成立三年的大疆突發奇想, 嘗試用無刷電機直驅的方式來做雲台. 當時, 電機直驅的概念才剛開始在工業界傳遞. 因為這項技術減少了減速機的細分, 電機本身控制的粒度要求瞬間就提升了兩個數量級, 工業界對認為用電機直驅來做雲台基本不太可能. (圖: 電機直驅) 但你永遠不能低估了一家創新型公司的力量, 它們似乎就是為 '顛覆' 而生. 曆史上很多偉大的公司在其創業初期也都如此, 在某個特別的節點, 抓住了某個不起眼的機會, 最終改變了一個行業. 事實也是如此, 2012年, 大疆最終在電機直驅的三軸穩定器上有了突破, 在德國紐倫堡 toy fair 展會上正式發布了Z15. 這是世界首款無刷直驅陀螺穩定增穩雲台, 更是全球首個民用高精度雲台. 這款雲台可以掛載NEX5 / NEX7微單, 配合S800系列的多旋翼飛機和悟空M飛控, 首次將遙控航拍方案降到了民眾可以負擔的價格. (圖: 大疆Z15系列雲台) 自從Z15推出後, 市面上和一些開源平台上開始出現俄羅斯2軸雲台的開原始碼,有了這套2軸的代碼, 國內的雲台產品開始衍生, 但由於當時它們都是2軸再外加1軸的實現原理, 性能都上不了檯面. 2014年4月, 大疆推出首款手持雲台Ronin. 也正是從這時開始, 大疆將自身在天空端的技術優勢移植到地面, 悄然完成了對地面端的戰略布局, 大疆內部將這一戰略歸納為 '高築牆, 廣積糧, 緩稱王' . Ronin瞄準專業級攝像市場, 以更大的電機去承載專業相機的重量和攝影師對平滑畫面的要求. (圖: 2014年4月, 大疆推出首款手持雲台Ronin) 在做Ronin的同時, 新的機載雲台也在開發, 在推出phantom 2 vision系列飛機+相機的一體機後, 大疆繼續在機載雲台的技術突破上深挖. 後來大疆在2014年4月推出的phantom 2 vision plus, 成為當時全世界的第一套航拍一體機; 與此同期發布的還有phantom 2 + H3-3D 3軸gopro雲台, 這兩款克服了小型雲台技術瓶頸的機器, 使得雲台技術在低端航拍市場得到開發和普及. (圖: phantom 2 vision克服了小型雲台技術瓶頸, 為雲台技術的普及打下了基礎) (圖: 掛載在Inspire 1上的雲台相機) 2014年11月, 大疆發布了inspire1 + x3相機雲台套裝. 此時, 大疆已經完成了技術的原始積累, 尤其是在加入了奧林巴斯和松下組建的M4/3陣營後, 獲得了大尺寸CMOS成像方案 (安霸方案) 和更高成像質量的成像方案. 經過近1年的潛心研發, 大疆推出M4/3畫幅的一體雲台相機, 成像質量上質的飛躍讓Inspire 1迅速稱霸了准專業航拍器材市場. 藉助一體雲台相機小巧便攜的特點, 大疆在2015年趁熱打鐵推出OSMO系列產品, 這也是全球第一款一體化手持雲台相機, 基本奠定了後來市場上所有手持雲台的基本形態和工作原理. 至此, 大疆在手持雲台領域, 已經具備了兩個 '拳頭' 產品, 即面向專業級攝影的Ronin系列及面向大眾消費人群的OSMO系列. 藉助技術優勢, 大疆迅速完成了地面端的戰略布局. (圖: 大疆OSMO系列手持雲台) 時間到了2016年, 大疆再次創造了機載雲台的新記錄: Mavic Pro上掛載的雲台相機是量產消費產品中最小的3軸機械雲台 (寬度36.5mm) . 同年, 國內移動互聯網市場發展迅猛, 智能手機更新換代加速, 短視頻成為了行業最火熱的風口. 這一年, papi醬廣告拍出2200萬元天價; 人均流量消耗最高的APP不是微信, 而是短視頻應用快手; 今日頭條宣布投入10億元補貼短視頻創作者; 澎湃新聞創始人邱冰辭職下海創辦梨視頻; 微博, 騰訊, 阿里等巨頭紛紛拼補貼拼政策拼流量, 來勢洶湧, 內容創業波瀾壯闊. (圖: 短視頻風口湧現) 相對於專業級的無人機市場, 手持影像市場 '門檻較低' , 充滿想象空間, 國內手持雲台市場的競爭加劇, 各大廠商等紛紛推出新品, 也正是在這一年的9月, 大疆誕生了第一款手機穩定器OSMO Mobile. 2017年4月, 大疆在專業攝影機穩定器上再發力, 推出了Ronin的升級版Ronin 2, 以更大的負載能力, 更強的動力系統和穩定性承載專業攝影師的嚴苛要求和更多創意, 進一步拓展其在專業影像製作市場的地位. (圖: 大疆首款手持手機雲台Osmo mobile) 今年1月初, 大疆在 CES2018 上發布了兩大手持穩定器產品, 用於單反和微單的單手持雲台如影S, 以及萬眾期待的Osmo Mobile的升級版靈眸OSMO Mobile 2. 跟第一代相比, OSMO Mobile 2採用了全新的結構設計, 工業設計上將原本的鎂合金機身換成了高強度複合材料, 整體機身重量僅為485g, 在收起後體積也比第一代小了很多, 形狀也更規則, 這使得收納更方便, 也更便於攜帶. 最讓人興奮的是, 在續航翻倍的同時, OSMO Mobile 2的售價僅為899元, 降至上一代一半. '這可能是大疆有史以來最低價的一款產品' , 有媒體將此解讀為大疆在手持穩定器市場發展思路的調整, 即通過低價高質的商品去降低 '專業級手機攝影' 的門檻, 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 進而開啟一個更加廣闊的消費藍海. (圖: OSMO Mobile 2) 現在, 我們再來複盤大疆是如何一步步奠定自身在無刷直驅雲台的行業先驅地位的, 2009年: 大疆創新突發奇想開始嘗試用電機直驅方式做雲台. 2012年: 世界首款無刷直驅陀螺穩定增穩雲台大疆Z15面世, 奠定了大疆在空中領域的絕對技術優勢. 2014年: 在空中領域 '獨孤求敗' 的大疆推出首款手持雲台Ronin, 開始將天空端的技術優勢移植到地面, 首先瞄準的是專業級影像市場. 2015年: 大疆推出全球首個一體化手持雲台相機OSMO, 正式進軍消費級影像市場. 讓普通人也能感受雲台的魅力. 2016年: 大疆推出OSMO Mobile, 讓雲台和手機成為 '搭檔' . 搭載著世界上最小的雲台的Mavic Pro面世, 大疆雲台技術再突破 2017年: 大疆發布針對專業攝像機的雲台系統Ronin 2, 進一步進軍專業影像製作領域 2018年: OSMO Mobile 2面世, 售價更加 '親民' , 購買門檻更低. 自大疆開創無刷直驅雲台技術, 成為行業的開拓者, 在近5年的時間裡不斷地樹立行業新標杆, 始終保持著領頭羊的身份. 據小編粗略統計, 截至目前大疆已推出30餘款與無刷雲台有關的產品, 這項技術的成功應用, 讓更多專業用戶和大眾消費者享受到技術帶來的便利和變革. 希望大疆能再接再厲, 推出更多令人驚歎的雲台產品.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