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 清明節的腳步近了, 傳統特色小吃青團熱賣又拉開了大幕, 可謂是 '清明未到, 青團先俏' . 對於青團, 大多以豆沙餡為主, 而近年來一些老字型大小美食不斷突破自我, 開拓創新, 對青團, 粽子等傳統食品進行改良, 受到市場追捧, 成為全城熱議的 '網紅' .
清明未到青團 '先俏' 機械化生產大勢所趨
說實話, 作為地道的北方人, 只見過艾葉, 從未見過青團, 也不曾知清明節有吃青團的習俗. 來到南方才知道, 青團是江南地區一帶的傳統特色小吃. 青團油綠如玉, 晶瑩剔透, 糯韌綿軟, 清香撲鼻, 肥而不膩, 是一款天然綠色的健康小吃.
據了解, 傳統上製作青團主要以手工製作為主, 其艾葉擠汁, 攪拌, 揉面, 擀皮, 包餡, 蒸煮, 包裝等都是通過手工操作. 由於青團製作十分講究, 要求麵糰大小要一致, 餡料分量要均勻, 麵皮厚薄盡量相同. 想必只有經驗豐富, 技術熟練的師傅才能達到此要求, 才能保證青團標準, 口感統一.
隨著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 使得傳統食品生產實現了機械化, 規模化. 實際上, 青團流水線生產沒有那麼簡單, 它需要經過多個環節, 其中包括攪拌制汁, 麵糰揉捏, 麵糰稱重, 餡料包裹, 青團蒸煮等環節, 所涉及的機械設備不止一個.
據相關人士介紹, 在攪拌制汁過程中需要用到預煮設備, 打碎設備, 攪拌機等, 在麵糰揉捏階段, 則需要和面機, 揉面設備等, 而在餡料包裹環節則要用到包餡機等等. 總之, 在青團的規模化生產過程中, 麵食機械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我們知道, 想要保證青團的柔軟有韌性, 需要對麵糰反覆揉捏, 直至麵皮拉力, 粘性, 水面比例完美, 當然這也是一項體力活. 而和面機的使用, 不僅解放了雙手, 節省了勞力成本, 還能有效地把控和面的力道, 確保麵糰的細膩, 有勁道.
此外, 在青團自動化生產過程中, 包餡機的應用不僅改變了傳統手工包餡的缺陷(效率低, 安全衛生隱患), 還能科學地進行餡料量投放, 避免因餡料過多或者過少影響產品的品質與口感.
如今, 隨著青團的流水線生產, 各式各樣, 各種口味的青團, 如蛋黃肉鬆青團, 豬油玫瑰青團, 紫薯青團, 豆沙百果青團, 金針耳鮮肉青團等等, 都大舉進入商場超市, 也為傳統特色小吃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
雖然市場上有很多商家標榜著純手工製作青團, 不可否認手工製作青團是對傳統工藝的一種傳承, 但是不排除手工製作會存在更多的食品安全隱患. 加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尤為關注, 相比手工製作, 機械化生產的清明糰子, 無論是生產成本, 效率, 還是食品安全上都有明顯的優勢.
青團出籠, 青澀誘人的艾葉香味撲鼻, 承載著春天味道的青團背後, 飽含著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承. 而這一傳統小吃在新時代下, 其生產模式發生了變化. 筆者相信, 青團藉助食品機械設備將不斷豐富發展, 賦予更多 '活力' , 使得 '網紅' 青團得以 '長壽' .